国学文化中儒释道经典智慧

国学是中华悠久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作为国之学、民族之学,国人自当学之,继承和弘扬之。中华民族从源远流长的国学文化中走来,千百年来生活在国学的文化氛围中,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国学素养,都应该把学国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国学博大精深,是底蕴深厚的民族文精华。

国学大师吕思勉认为:“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 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的思想体系是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可见,中华国学是以儒家佛家道家文化为基础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华国学之根基。以下为儒家佛家道家的一些经典的论述及解析。

儒家经典智慧

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释义】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评析】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地静静流逝。不经意间我们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易逝、韶华难在。这句话提醒着人们时刻都要珍视时光,爱惜时间。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释义】自己不想要的,就别推给别人。

【解析】这就是“同情共理”之心的体现,只要做到自己不想要的也别推给别人就可以了。

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释义】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知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解析】孔子曾说过(《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孔子把自己归为第二个等级的人。这说明,天才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断学习,才是正道。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释义】做事不能只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眼前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解析】傍晚,一个卖橘子的人想赶在关城门之前走到另一座城。他问路人,他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小贩不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因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只想着赶路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为政》

【释义】重用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够影响社会风气,使不正直的人走正路。

【解析】主要的矛盾解决了,次要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管理或执政的也是此道理,只需选用贤明的人,放在庸才之上。企业或国家自然就能慢慢地走上正道。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释义】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性格坚定,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解析】想要成就大事,必先吃得大苦。所有的享乐都是有“代价”的;所有的煎熬,都是有“补偿”的。

7、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释义】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解析】圣人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准则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觉得理亏。如果这件事情不会让自己感到理亏,那么,即使外界存在着再大的阻挠,也只是形同虚设。

8、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

【释义】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解析】遇到不顺心事情时,应该先反省自己,哪些是自己的原因造成,自己应该负哪些责任。发现自身的问题与弱点,再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它,那么,自己就能越变越好,越变越强!一切麻烦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佛家经典智慧

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释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解析】你要是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那么你已著“相”(真正学佛不应该著相或不著相,即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美的最高境界,是美而不自知。

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释义】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未来很快会变成现在;现在也很快会变成过去。

【解析】在现实社会里,人们的心也如同流水一般,是时时变化的。心也有“心流”。一切令你苦恼、嗔怒、焦虑……的念头都会慢慢地流走。内心的平静,才是最大的幸福。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释义】菩提是指觉悟佛道的正智。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解析】世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心血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谦虚不是把自己想的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4、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释义】佛,就在你我的心中。顿悟之时,觉醒之时,便是见佛之时。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解析】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人们要从自心中去顿见真如本性。

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释义】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解析】人在一天中会产生几万个念头,有些让我们喜悦,有些让我们痛苦。人们不可过度沉湎于让人喜悦的念头,也不必刻意去压抑使人痛苦的念头。只要让内心产生的念头像流水一般流动起来就可以了。

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释义】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

【解析】这就是“禅定”的真义。世界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却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过滤镜来看这个世界,甚至把看到的加以演绎,这就是“着相”。只有当我们放下所有的演绎,放下一切头脑的见解,只是纯粹地观照的时候,才会看到世界的真相。

7、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释义】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析】元晓法师年少时来中国到处参学,一夜途中无旅馆,就睡在墓边,睡了一会后觉得口渴,就起身找水喝,在夜晚听到水声后就用钵去盛水,饮后觉得甘甜无比,到第二天天亮时,发现昨夜饮的泉水是墓里流出来的,不净观的心念一生就大吐一番,可是那里还有水可吐,消化了,从此他便觉悟“万法唯心”的道理。

8、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释义】不对一法有所执着,心中一丝不挂。如此,便不会有得失的痛苦,对一切万有的真相了了分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不会产生恐怖。

【解析】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花秋月本无情,夏风冬雪亦无义,倒是人心偏有意。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烦恼都不过是心的挂碍而已。

道家经典智慧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释义】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

【解析】中国有句老话说“吃亏是福”,小时候老想不明白,吃亏就是吃亏,吃亏怎么会是福呢?长大后终于觉悟过来,在一些小事上吃点小亏,不去计较,才能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大事上,从而成就大的事业。所以,偶尔吃吃小亏,换来的是终生的大成就!就像大海一样,甘居万流之下,却终成其大!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释义】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步迈出来的。

【解析】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好就最不简单。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释义】一个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解析】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学会做人,从好好说话做起。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释义】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解析】这句话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特别有借鉴意义,如今人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信、微博、知乎等大量的信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如沉迷于杂乱的信息之中,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变得肤浅而又浮躁。所以,对于容易过度的事物,一定要学会做“减法”。

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释义】做学问的人学识一天比一天长进,从事修养道德的人欲望一天比一天减退。欲望不断地减退,才会达到真正不想有所施为的地步。只有真正放弃所有主观的意愿,而完全因循自然的行动,才能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的地步。

【解析】一棵繁茂的树,为学者在往上看:满满的树冠,一个树枝分出数个枝杈,一个枝杈又长出N片树叶,越往上爬,抓到的东西就越多。然而为道者呢,他在往下看:数个枝杈归根到一根树枝,N根树枝归根到一个主干,主干再往下,就是根了。

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

【释义】“反”就是变化,“反”就是改变或打破原来状态。道,往往就衍生于这种思想的变化之中。柔弱乃安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人变老时,牙齿没了,舌头还在,就是因为舌头柔软,而牙齿坚硬。

【解析】很多时候,不能在某一个方向过于执着,偶尔反过来想一想,或许就能悟出新的道理。

7、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释义】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然而,与其这样,还不如重新回到江海湖泊中,互相忘掉对方呢。

【解析】两个人与其痛苦地相爱,还不如痛痛快快地分开。              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释义】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所有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解析】外界对自己的评判总是变动不居的。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能时时保留着自己的独特想法,不为外界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

(0)

相关推荐

  • 必读的七部国学经典

    一九七八年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有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即:<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

  • 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

  • 国学文化(儒释道) 阳明学说之由来 唐以...

    唐以来之学者,专从事于注疏,于研究义理,发见真理,盖阙如也.故其为学乏于自由思想. 周世宗尝大斥佛教,至宋太祖始解其禁.遣僧侣游印度,又印刷大藏经.至太宗.真宗时,置译经院,译诸经论.仁宗时,禅宗最盛 ...

  • 国学文化(儒释道) 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

    国学文化(儒释道) 行路难, 不在山不在水, 只在人情反覆间. 做人难, 不在吃不再穿, 只在人情冷暖间.

  • 国学文化(儒释道) 唯物与唯心唯物论与唯...

    国学文化(儒释道) 唯物与唯心 唯物论与唯心论,谁对谁错?这世间本来就没有对错,自从有了我,有了我的分别心,是非心,善恶心,执着心,才有了所谓的对错.是非与善恶. 讲唯物,也是对的.道生一,一也是物, ...

  • 四月的三种期盼,藏着儒释道三大智慧

    四月 ■ 文|国粹君,图网络. 人间四月天, 真是应了<老残游记>里的那句: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纵观四月的&qu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2021-04-04 01:09:38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属于仲春到暮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q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 ...

  • 儒释道经典哲理名言150句

    儒释道经典150句 [儒家]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

  • 儒释道经典名言150句

                    来自: 瑯琊神韵文苑 ><古今文学资料>

  • 春分,暗藏儒释道第一智慧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气温也开始回升,春暖花开,燕子飞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