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镜:福建李嘉诚
白领和成功人士浏览世界的窗口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
在福建福州一带,叫一声“大哥”是对他人最大的尊崇。
有这么一个人,不论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喜欢叫他大哥。
当地和台湾的企业家叫他“大哥”;
跑到美国去的福耀玻璃开创人曹德旺叫他大哥;
就连市委书记也叫他“大哥”。林文镜先生少年丧父,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名震海内外的商业巨子;他比肩李嘉诚,曹德旺叫他“大哥”;他三拒江泽民、朱镕基和印尼总统;他深深地扎根在故土的土地上,把一个全国十八线的贫穷县,建成了一座人人安居乐业的天堂。一直以来,他爱国爱乡、无私奉献,四处奔波招商引资,支持家乡建设,树立起强大的感召力和威望,成为侨界商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一直以来,无论哪一阶层的人都忽略了林文镜先生的各种头衔,只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就是因为他那发自肺腑、浓郁的爱国爱乡情结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福清,从九十开外的老者到十八九岁的青年都尊称他“大哥”,一声“大哥”,饱含崇敬与亲切。也正是因为林文镜大哥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国爱乡情怀让福清人都公认他是“大哥”。
在福建,一首《爱拼才会赢》唱遍千家万户。这首歌中爱拼敢赢、义薄云天的闽人特性,在林文镜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林文镜1928年生于福建福清溪头村。这一年,广东潮州也有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一个成为福建首富,一个成为了香港首富——李嘉诚。
他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林文镜的父亲林洪宽在印度尼西亚做流动借贷生意。
林文镜7岁的时分迎来了人生大转机
8岁下南洋,随母亲到印度尼西亚。
16岁时父亲重病。父亲被日本侵略者逼迫致死后, 林文镜从此担负起养家重任。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林洪宽的11字教子观“做个让人看得起的中国人”一直激励着林文镜。他肩负养家重任,跟随叔父林宝椿学做生意。在叔父的循循教诲下林文镜学会了不少商业知识和待人处世之道。
凭仗骨子里不服输的华人基因,他在南洋商海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没过几年林文镜就另立门户单干他先后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
到20世纪60 年代末期,林文镜已先后办起了20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林文镜的个人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他谱写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篇章。
白手起家的创业艰辛让林文镜吃了不少苦但由于他父亲生前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林文镜依靠他们的力量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到1965年37岁的林文镜已先后办起了20多家企业 后来合作发展成了实力雄厚的林氏集团林文镜出任集团总裁,其个人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创办实业集团,创建了当时世界第一的INDOCEMENT水泥厂和INDOFOOD面粉厂,成为享誉全球华人世界的著名华人企业家。
林氏集团在印尼的企业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一是面粉厂担负着整个印尼的面粉生产与供应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在80年代左右占领了印尼98%的市场;二是水泥厂年产量达1000万吨占印尼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最大水泥厂之一。至1986年林氏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巨无霸企业。林氏的水泥业年产熟料水泥1500万吨1990年林氏水泥在香港上市市值380亿港币。
林文镜是印尼“林氏集团”两大股东之一,也是福建融侨集团的缔造者。
他做过长途贩运、开过服装厂,从跑单帮开始,克勤克俭、步步为营。至上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已开办20多家企业,涉足食品、纺织、采矿等多个行业。到林氏财团成立时,他拥有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和世界最大的面粉厂,拥有属于自己的矿山和船队。
拒绝印尼总统入阁
江泽民当上海市委书记时,曾以免费提供浦东100万平方米土地的优厚条件,引林文镜投资,他回绝了。
朱镕基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又以每年国度订购500万吨水泥的优厚条件,要林文镜在长江沿线建厂,林文镜还是回绝了。
后来,江泽民、朱镕基不断没有遗忘林文镜那句“到上海是如虎添翼,去福清是雪中送炭”的话。他们到福建视察,首站就是林文镜建立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朱镕基说:“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把林先生永远留在了福清的村子”。他把这种为家乡贡献的肉体,特地叫做“福清主义”。
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林文镜已先后办起了20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林文镜的个人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为了家乡,林文镜一次又一次牺牲了富贵双全的机会。其所侨居国的总统,曾以内阁部长的高位邀他回去,他又拒绝了。他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成为富豪后林文镜并没有只顾自己享乐,依然惦记着生育他的家乡福清溪头村。他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将海外的主要产业交给合伙人,只身回到老家——中国福建省福清,帮助家乡脱贫致富。
“福清主义者”
在福清市(县级市)不断传播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林文镜,就没有福清的今天。”
1953年,林文镜作为华裔代表回国参与运动会,看到眼前的贫穷现象,他深深地被震动了:这个他生活过7年的老家,道路仍然泥泞,孩子读不起书,老人得不起病……1985年,当他再次踏上故土时,看到福清依然贫困。一位乡亲说的“全县就两座工厂,坐吃山空”,点醒了林文镜。他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家乡面貌,不能光靠输血,还需要造血。
1987年,林文镜先生率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故乡考察,家乡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感震惊。
“福清模式”的缔造者,便是林文镜大哥。1987年12月,正当其在印度尼西亚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林文镜不顾身边人劝阻和反对,毅然作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惊人之举:他将自己在林氏集团的股份托付给合伙人,并由长子负责自己其他的家族事业,与家乡福清政府签订了一份名为《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协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
福清是一个隶属于省会城市福州的县级市,1987年工业总产值不到4.3亿元人民币,经济实力在福建全省排名倒数第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林文镜在痴人说梦。
他毅然放下当时如日中天的事业,执着地回家乡兴建工业区、引进外商投资、建设新城、开辟江阴港……
林文镜考察之后,对家乡经济起飞有了自己的设想:“我要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之后,他与福清签订了“福清五年发展计划”,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商参与制定的地方发展计划。
他要把家乡福清从当时工农业穷县,蜕变成现代港口工业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家乡福清的面貌。
1987年,林文镜在福清正式宣告:“我要为福清造一部造血机器……我不但要办工业,还要办工业区,要让福清成为工业城市,让福清的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名!”
这些话赢得满堂掌声,也引来质疑,要知道福清当时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亿元人民币。但是,林文镜毅然将如日中天的印度尼西亚事业委托他人打理,与福清政府签订了无偿帮助家乡的“五年计划”。为什么下此决心,林文镜说:“孩子有钱了,再看着母亲受穷,孩子能睡得着、吃得香吗?不能!”
林文镜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别号——“福清主义者”,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别号是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送的。其因是,林文镜婉拒朱镕基两次:一次是与浦东结缘(朱镕基时任上海市市长);一次是建成世界最大水泥厂的建议(朱镕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林文镜婉拒的理由很简单:我去福清是雪中送炭,而去其他地方是锦上添花,我不去家乡建设,家乡就没有人管了。
为了实现目标,林文镜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在福清建造福清第一座星级酒店——融侨大酒店,为招商引资搭好平台。
福清要开展,一定要建海港!
为了找到一个契合条件的港口,64岁的林文镜和当时的市委书记练知轩,不知花了几个日日夜夜,简直跑遍了500里海岸线。
练知轩后来回想起这段日子,慨叹万千:
“大哥走起路来,脚下呼呼生风。有时叫他休憩一下,他却说,再走一段,前面或许就有大港。有时分天快黑了,看不到路,我催他回去,他却说,天还没完整黑,还能看得到。他仿佛吃了兴奋剂,浑身上下都是劲。”
随后,利用自己在中国台湾有多家关联企业,与台商合作20余年,在台工商界拥有广泛的人脉基础,自费为福清招商引资。就这样福建唯一由华侨主导招商引资,政府提供配套服务的开发区——融侨开发区,于1987年应运而生。1992年,融侨开发区荣升为国家级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当年经济实力排名福建第58位的农业县,2007年已然蜕变成工业产值达790.5亿元的现代新城。
2007年,福清经济实力已跃居福建第2,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福清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亦被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评价为“福清模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觉得乡亲仍然贫穷,是由于他们没有赚钱的时机,给再多的钱,也不能挖掉穷根子。“如果单是输血,没有用的,福清富裕不了。我要为福清建造一部造血机器,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出新鲜血液,让福清永远富下去。这样做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财力,但我要做,因为这对家乡更有用!”林文镜说。
林文镜首先从改善福清投资环境入手,兴建融侨大酒店,上马3000吨江阴下垄集装箱码头,修建宏路到福清的水泥路,捐赠10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捐资办起了一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还开办了农民夜校。他还捐资办起了医院、图书室、礼堂、网球场、田径场、电影院。他积极支持和推动闽江调水工程,并带头捐巨资,为的是能根本解决今后福清工业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同时让村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他还捐资修建了四车道的水泥公路从溪头直通县城。福清乡下原来喝的水都是上游受过污染的河水,林文镜担心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村民的体质,他捐巨资兴建闽江引水工程,让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他还捐资修建了四车道的水泥公路直通县城。
而后,他协助福清政府联合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资创办“洪宽工业小区”,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5年时间转瞬即逝,林文镜超额完成了目标。他不满足于此,又立下帮助福清工业产值突破50亿美元的新目标。
有一次,他亲往邀请一位台商赴福清投资,正碰上这位台商家里办丧事,二话没说,他就在台商家行起了致祭礼,令这位台商感动不已——他想不到德高望重的林文镜居然会为家乡如此真诚付出。出于对林文镜的信任,很快他就在福清投资办厂。林文镜向台商保证,如果由于政策和其他环境等原因,带来任何损失,将由他负责赔偿。
在林文镜的精神感召下,很快就有80多位台商前往福清投资办厂,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35亿美元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为了说服冠捷来福清,林文镜投资50%,而当冠捷跻身全球第二时,作为董事长的他却把自己股份的一部分,让给乡亲和境外伙伴,他说“我想用这吸引更多企业家到家乡投资兴业”。
1991年,福清提前一年实现了工业产值5亿美元的目标。 这时,林文镜与福清市政府联合创办了“元洪工业村”,使福清在1995年经济实力跃升为全省第二。到2000 年,福清工业总产值已达400 亿元人民币。
1992年,林文镜考察发现,福清的江阴半岛有条件建设深水码头,有港口就可以吸引更多投资。林文镜重金聘请国内外专家,规划开发江阴半岛。
这时,林文镜又帮助福清市制定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与福清市政府联合创办了“元洪投资区”,使福清在1995年经济实力跃升为全省第二。到2000年,福清工业总产值已达400亿元人民币。
如今,位于林文镜老家溪头村的洪宽工业小区拥有台资企业78家,以生产家具、食品、雨具等轻工产品为主,80%产品外销,年产值连续多年高达数亿元,有现代化的公园、医院、学校、老人院,被称作“中国第一村”。
2018年 7月2日下午福建融侨集团的缔造者林文镜去世,享年90岁。
一直以来,不论是长者还是青年,都亲切地称林文镜“大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着长队送别“大哥”。“爱家乡的人,家乡永远爱他。”一位携子而来的中年人道出了大家的敬重与不舍。
身家百亿的冠捷集团总裁宣建生特意从台湾赶到福清,泣不成声:“我要来送大哥最后一程,他为深爱的家乡能够说是鞠躬尽瘁。”
加拿大同乡会会长张敦发说:“我是听着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开端创业的,大哥不断是我们的典范。”
原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说:“大哥绘蓝图,我们抓落实。”
而在福清的街头巷陌,特别是“大哥”的出生地溪头村,很多人更是哭成了泪人。
七岁离乡赴南洋,十七养家跑单帮。
食品纺织早涉猎,地产航运入多行。
矿山船队他自有,最大面粉水泥厂。
个人资产几十亿,林氏财团震南洋。
产业交给合伙人,只身回国兴家乡。
兴建融侨大酒店,上马江阴集装箱。
修路办校建医院,礼堂田径网球场。
闽江调水八个亿,带头捐资惠民乡。
协办融侨开发区,独创洪宽工业村。
吸引外资投家国,自掏腰包广招商。
引进冠捷让股份,元洪投资第一乡。
引导新侨出余资,兴业办厂造大港。
牺牲小我成大我,乡情不改富一方。
回乡一跨二十载,改天换地举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