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管你收藏的大明宣德炉,以完整的品相等待升值,大明宣德炉收藏需知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一样。
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槁。
明太祖时期确立了“怀柔远人”的对外策略,即对外邦国家和其前来朝贡的使节表示友好的态度,以彰显大明的海纳百川。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派遣郑和下西洋,向海外诸国展示大明的威严,对于前来朝拜的国家使节纷纷给予厚礼,一时间海外诸国都知道东方有一个强盛的大明帝国,于是“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仰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庭,朝仁圣。”至此,明朝又恢复了盛唐时代“万国来朝、四夷臣服”的盛世辉煌。这些国家在接受明朝的礼赠之外,也把自己国家的特产进贡到明朝,如香料、服饰、马匹、食物,而制造宣德炉最重要的原材料——黄铜,就是当时的暹罗王国(泰国)进贡的,“今有暹罗国剌迦满霭者所贡洋铜,号风磨色同阳迈,朕思所用堪铸鼎彝,以供郊坛宗庙内廷之用……”可见邦交关系的友好也是制造宣德炉的重要因素。
在2003年以前,宣炉这个门类在收藏界里,大多数收藏家是不怎么关注的,那个时候藏家们都盯着元青花、明青花和乾隆官窑。自从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王世襄夫妇举办的“俪松居”专场后,宣炉门类收藏才被小部分藏家初步关注和认识。在这场拍卖会中,共有铜炉21座,这些铜炉都是被著录在王世襄先生的《自珍集》书里,这批铜炉是王世襄先生的藏炉精品,当时被一位实力派藏家全部拍下,总金额为1100多万元人民币。此后国内收藏家们对宣炉收藏才刮目相看,宣炉门类的收藏地位才一下上升了许多。这个阶段属于初步关注阶段,应该属于宣炉发展的第 一个升温阶段。
宣德三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宣德炉,或称宣炉、宣铜炉,今常以之概称铜香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而非狭义所指的明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这主要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之下,实物、文献的缺失使得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批量铸炉这一说法并没有可靠的记载。传说宣德年间,暹罗国进贡了一批风磨铜,朱瞻基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反复提炼8至12次后铸造出3000件香炉,即宣德炉。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接受,但真实性有待商榷。明史中不见记载,至今各大博物馆藏的宣德炉也没有一件被公认是真正的宣德炉。
从明万历到乾隆年间,仿铸宣德炉之风盛行,仿铸者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而且有了北铸、南铸、苏铸等派别之分。其时有很多以仿铸宣德炉著称的高手,如北铸派施念峰,南铸派甘文堂,苏铸派的蔡家、徐家等。很多人的仿品可与真宣德炉媲美,实在难辨真伪。因而有人干脆将其归入“宣德炉”之列,与真宣德炉同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