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折叠 编辑本段 词语出处

折叠 原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折叠 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折叠 译文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折叠 编辑本段 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应用

微而显:

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先生意在表明"意志是强的,思想美丽"。

志而晦:

文字简约,含义隐晦。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又例如新闻报道中常有两国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深入的交流。实际上'坦诚'的真正意思是,双方在会谈中都直言不讳,并对某些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都在向对方施加压力,都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深入'的真正意思是:双方的分歧很大,交锋激烈,而且是各说各话,每个国家都在坚持自己的看法,两国之间根本没有交集。"

婉而成章:

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

尽而不污:

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惩恶而劝善:

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北宋欧阳修组织编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大量运用春秋笔法。

后来在民国初年全盘西化浪潮下,某些疑古派历史学家对《春秋》是孔子编写的说法提出了置疑,并批评这些为春秋作传的著作中也有部分内容为牵强附会。按照某些人的标准,这种风格可能并不被称许,因此这些人使用该词可能包含一定的贬义。而更多肩负社会中流砥柱重责的现代历史学家则在现代历史中传承、弘扬了春秋笔法这一华夏文化传统。至抗战爆发,春秋大义的价值始为更多人所重新认识。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0)

相关推荐

  • 孔子和苏格拉底大PK,会怎么样?

    中西先贤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分别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那么,如果将他们两个在一块PK,会怎么样呢?现在分别从各个方面盘点一下: 一.两人的头衔 分别百度一下.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 王长华:从“水乳交融”到“泾渭分流”(二)

    2019年第7期||总第270期 ·  从"水乳交融"到"泾渭分流"(二) --对"文史互生"现象的历史考察 王长华 · "文史不 ...

  • 为什么说《左传》是中国古典史学诞生的标志?

    中国古典史学,正式出现于何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重要问题.有人主张"司马迁以前,无所谓史学".认为,中国史学至西汉时代才开始出现,比希罗多德<历史>为代表的西方史学晚了3 ...

  • 孔子的“春秋笔法”

    ​[孔子的"春秋笔法"★飞虎涂鸦1233]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大多认为是由孔子修<春秋>的首创."春秋笔法 ...

  • 国学成语故事(1)最会“骂人”的孔夫子之春秋笔法

    开栏的话 成语,一般指长期使用的.简洁定型的短语或者小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究其来源一般有:(1)历史故事概括,如卧薪尝胆:(2)寓言故事总结,如刻舟 ...

  • 漫议春秋笔法

    肖旭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qu ...

  • 历史上谁是“千古第一奇人”?有什么出奇之处?有什么影响?

    谁是千古第一奇人,在我们心中自然是毛主席,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让人们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完全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因为清朝覆灭后并没有完全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只是大有改 ...

  • 【曾翔|春秋笔法·狮子吼】

    【曾翔|春秋笔法&#183;狮子吼】

  • 邵飞飞:陈寿“春秋笔法”下的刘备

    摘 要:陈寿在<三国志>中,为曹操及其继承者立本纪,以曹魏为正统,而为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仅写了传,这似乎可以看出陈寿尊魏抑蜀的态度,但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三国志·先主传>.& ...

  • 从曹丕“三路伐吴”看罗贯中的春秋笔法,谈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差异

    导语: 春秋笔法起源于孔子.孔子在写<春秋>的时候,采取了"笔"和"削"的方法.所谓"笔"就是将原来的历史记录写上去," ...

  • 日记中的春秋笔法

    初读鲁迅日记,你也许会觉得单调无味,但你若知道许多日记背后的故事,你就会发现,鲁迅日记的写法是很有味道的.在不露声色的简单记载中,其实隐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用一句老话叫做"春秋笔法" ...

  • 春秋笔法,齐梁宫体,先秦散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往往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思想感受和感情,而且这一现象很早就受到重视.苏珊·朗格曾指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情感,并不像一个大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是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 ...

  • 从齐桓公伐楚看春秋笔法

    大家都知道,齐桓公是春秋首任霸主,其"尊王攘夷"之文治武功立下了不世功勋,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时至今日尚为人津津乐道. 然而让人不解的 ...

  •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