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一“升”,耳鸣脑鸣!
湿气一“升”,耳鸣脑鸣!中医前辈的方子,湿气散,鸣声止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治疗耳鸣、脑鸣的一个方法。
什么方法呢?先来看我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故事的主人公,是李聪甫。这是老一辈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生于1905年,卒于1990年,生前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有一次,李师接待一个患者。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姓朱,男性,55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总觉得自己耳鸣、脑鸣。耳边和脑中不断有响声出现。
与此同时,伴随口干、吃不下饭、腹胀、心悸心慌的现象。
此人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医生,西药和中药吃了很多,效果很差。
面对这个人,李师仔细诊察。他发现,患者脉象缓滑,舌头无苔。
李师寻思了一下,开出一张方子。这个方子,医案中保留得十分清晰——
茯神10克,茯苓10克,炒枣仁10克,竹茹10克,天麻7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六曲7克,白术7克,酒白芍7克,郁金5克,远志5克,菖蒲5克,炙甘草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患者药用三剂以后,耳边和脑中鸣声几乎消失。后来,李师遵原方稍作加减,患者最终诸证悉平,胃口见好,生活恢复正常。
这张医案,是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研读名家医案的时候,看到的。对这张医案,我的老师曾经给我很多点拨。
这里头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湿气升起来了。
读者朋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你走路时的背包里,有灌了半瓶子的水?
你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会听到瓶子水中那咣里咣当的声音?
没错,我们都会听到。这就是容器里有水,水和容器相互碰撞的声音。
瓶子里的水如此,人体里的水,也是如此。
如果把我们人体也比喻成一个“瓶子”,那么体内那些无法化散的水湿之气,就成了那“半瓶子水”。于是,它们在我们体内就会出现“咣里咣当”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耳鸣、脑鸣。
这是一种形象的解释方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有助于你的理解。
因此,我们在治疗耳鸣、脑鸣病的时候,就会考虑到是不是要化散水湿之气。用中医行话讲,就是水饮之邪上扰“神明之府”了。水湿之气升起来,我们就脑鸣耳鸣。
现在,你看看上文的患者,他就属于这个状态。
第一,脉象滑缓,这个是典型的水湿内积之象。滑,主水湿痰饮。水湿痰饮阻于脉道,则血行不利,于是脉象滑缓。
第二,口干纳呆,没舌苔。因为水湿内停,无法被转变为津液来滋养身体,于是我们就会口干。津液无法上潮于舌,于是没有舌苔。水湿内停,源于脾胃阳气不足,脾阳难以运化水湿。脾阳不足,则胃气不降,于是纳呆、吃不下饭。
第三,心悸心慌。这个是水湿之气上蒙于心,心神不安所致了。
这里头,心神不安和耳鸣、脑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医讲,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啊。心神不定,脏腑不安,气机不和,鸣叫声就不绝于耳。这就相当于,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不顺眼。相反,你要是心神安定了,心平气和,杂乱之声反倒会被压制下去。
这个时候怎么办?自然要化痰湿,安心神。
现在,你看看李师的配伍——
茯神10克,茯苓10克,炒枣仁10克,竹茹10克,天麻7克,姜半夏10克,陈皮5克,六曲7克,白术7克,酒白芍7克,郁金5克,远志5克,菖蒲5克,炙甘草3克。
这个配伍,严格讲,就是半夏天麻汤的意思。
其中,化湿浊的事儿,交给茯苓、竹茹、半夏、陈皮、白术、六曲、酒白芍、菖蒲这些药材。它们可以健脾、燥湿、利水、理脾胃、恢复脾胃对水湿的运化之能。
安心神的事儿,交给茯神、炒枣仁、郁金、远志这些药材。它们可以安神、悦志、宁心。心静了,一切都安静了。
方中天麻,可以息头面之风,有镇静的作用。脑袋上的一些问题,比如眩晕、迷糊、鸣叫等,我们可以靠它来改善。
这就是我的解读。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我把这个讲出来,就是给大家伙,提个醒。
现如今,耳鸣和脑鸣,这都是十分常见的病症了。这是顽症,是疑难杂症,是虽然不要命,但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病。不少人受此折磨日久。我不敢说,此类水湿痰饮上犯所致的情况,一定也会在你的身上出现。但是,这种治疗思路和想法,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临床所见,确实有很多耳鸣、脑鸣的人,用了多种方法都不行,最后尝试化湿安神之法,有效果了。
而且,说实话,这类的治疗思路,在中医临床中早就不新鲜了,而是不少业内人都懂的道理。它有广泛的临床基础。
所以说,上面的医案和方子,就留给你做个借鉴和参考吧。说不定,它真的可以帮助你。当然,前提是,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这里有大量的化湿浊的药材,性偏温燥。真要是因为有火热之邪导致的耳鸣、脑鸣,用此类方法是完全不对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
七十年中医撂狠话:湿气不除,心脏不宁!一张珍贵方子,请你研究
这个故事,非常典型,集中体现了湿邪对心脏的伤害。
故事的主人公,是当代中医临床家胡师。胡师生于1915年,安徽人。他善用经方,为安徽省老一代中医临床家的代表。
患者58岁,姓程。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有冠心病。患病八年来,用了很多活血化瘀类的中药,西药也用了不少,效果始终不好。
到后来,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遇到一阵风,他就嗳气、呃逆。盛夏时节也畏惧冷风。别人在树下乘凉。他到了树下,不一会就感觉到胸前寒冷,紧接着憋闷疼痛。
患者觉得自己的情况很严重,耽误不得了,于是求治胡师。
胡师细诊,发现患者舌淡润,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而微滑,脉象沉而滑濡。另外,形体上虽然没有凋零,但是神色困顿,少言寡语,说话声音低微。
胡师细问发病缘由。患者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农村下地干活。当时凭年少体壮,加上天气炎热,故而素喜喝冷水。此后长时间以来,他惯喝冷水,很少碰热水。结果有一年,他忽然患上一场腹泻。腹泻病愈之后,心脏区域的隐痛、憋闷之感就开始出现了。以后是越来越明显,直到现在,落得这般下场。
胡师听完,连连摇头。半晌,他说了一句话:“寒湿不除,心脏用不宁。你这病,就是自己找的”。
于是,胡师写了一个张配伍。方见——
桂枝、附子(先煎)、薤白、枳壳、甘松、旋覆花各10克。瓜蒌皮20克,威灵仙15克,麻黄、细辛、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结果,服5剂之后,诸证大大减轻。经过简单加减后再用10剂,病情十去七八。等用药一个月左右,诸证悉平。
这里什么道理呢?我给你从头捋一捋。
你看这个人,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薄而滑,脉象沉滑,这说明他体内有湿啊。而且这个湿邪,还比较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哪怕是有一点风吹来,哪怕是在夏日树荫下,外部的寒湿邪都会引动他的内湿,形成嗳气、呃逆、憋闷、疼痛、胸前寒冷的症状。这就意味着,他体内的寒湿之邪影响了阳卫之气的宣发。正常情况下的阴凉,对他来说,也成了致病因素。
这种寒湿,上犯于心胸,就会导致心前闷痛。这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胸阳式微,阴寒水饮不化,导致心络阻痹。
这个情况怎么造成的?答:咎由自取。你这么多年,不碰热水,专喝凉水,寒湿之邪岂能不伤害你的身体?
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就得通阳散寒、化阴宣痹了。
上面医案里的配伍,其实是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伍,加上枳实薤白汤。主要意图就是用附子和桂枝温阳化气、振奋一身之阳,令寒湿之邪化散有了基本条件。薤白辛散心胸寒痰,旋覆花降气化痰,瓜蒌皮涤痰宽胸,麻黄行阳利水,细辛温化水饮。这些用于治标。枳壳、甘松理气止痛。威灵仙消痰通络。
可以说,这个配伍的拟就,充分展示了医者善用经方的功底,是值得我们后辈人揣摩、学习的。
写到这里,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不过,我对此还有一点啰嗦话。
我认为,我们现代人的贪凉,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如医案中男子一眼,就喜欢喝凉的,热的东西觉得喝下去不痛快,不解渴,或者说不爽快。我觉得,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你灌进去的,都是寒湿之邪啊。它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能都展示不出太大影响,但是日积月累之下,它就会造成影响。而且一旦影响出现了,就很不容易解决。
因此,请记住胡师的话:湿气不除,心脏永不宁。为了你我的身体,请尊重中国人的身体规律,远离寒凉之品。
实时收录肺炎疫情高价值论文
身上总长疙瘩,痰凝!一张方子,治浑身粉瘤、脂肪瘤,值得一学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前几天,我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他跟我说,他的胳膊上,好多年前起了几个结节,大的看上去像小号的栗子那么大。这些包块不痛不痒,一直没见明显增大,所以就没理它。
但是最近,他洗澡的时候,发现后背上也有几个小疙瘩。这令十分苦恼:难不成,这疙瘩还能转移,跑到后背上来了?
他问我,这个事儿,该咋办。
我当时的回复是,应该到医院,做个检查,看是不是所谓“多发性粉瘤”。如果是的话,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也可以考虑中医汤药。而且,西医手术治疗很方便,有时候在门诊就可以完成。
我之所以对这东西有体会,源于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的一则医案。那是山东中医外科名家李廷来先生,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痰核的案例。
我还我是给你讲讲吧,帮你理解。
李廷来老师,1919年出生,1982年去世,山东阳谷县人。他幼承家学,积五世行医的积淀,成为当时在业界比较有影响的中医外科临床家,曾任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一次,李师接待一个患者,男性,年47岁。
这个人啊,和我之前叙述的病人情况一样,也是早在三年前开始,双臂长出包块、疙瘩,大小不一,而且一长就好几个。按下去,不疼不痒,边缘光滑。后来,此人前胸后背等处,也有出现。
当时,医院就给诊断,说是多发性粉瘤。
粉瘤是啥啊?它一般指的是西医临床所说的皮脂腺囊肿。西医认为,这是皮脂腺排泄管堵上了,里面的东西逐渐膨胀、堆积,皮脂腺囊状上皮就被憋得鼓起来了,这就形成了粉瘤。
当时,有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肯,于是求中医诊治。
当时,李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但是呢,患者用药十天之后,效果不显,于是李师果断去掉生甘草,加入昆布和海藻各9克。
这一次,患者应用半个月,粉瘤大大缩小,质地也软下来了。
这时候,原方去掉贝母,加入生牡蛎18克。
此后,患者连续用药20剂,疙瘩继续缩小,直至有一些消失不见。最终,患者所有疙瘩全都没了。
医案,我给你说完了。方药,我也给你展示过了。现在,我带你来探讨其中的学问。
其实,这个粉瘤,在中医看来,基本属于痰核的范畴,为痰湿运化不及,凝聚而成。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西医临床所谓脂肪瘤。粉瘤和脂肪瘤,有细微差别,但是本质上是类似的。中医认为,两者都是痰湿凝聚所致。治疗的时候,以化痰祛湿、软坚散结为主要方法。
接下来,你再品味李师的配伍: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这里头,橘红,理气化痰,制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贝母消痰散结,海蛤壳软坚散结。这其实是二陈汤的化裁。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是二陈汤的主要结构。
至于说后来加入的牡蛎、海藻、昆布等等,也都是为了增强软坚散结、化痰除湿之效。
我这么说,你应该明白了吧?它的思路还是非常简单的。
其实,关于这个痰核,我前一段时间聊过一张医案,里面采用的是橘红、半夏、橘络三味药,放在酒中,密封后,加蒸馏水煮沸成药的经验。你要是感兴趣,就往前翻一翻,应该可以看到。细想起来,这个经验,其实也是二陈汤的化裁。二陈汤,是治痰之总剂,用在这里是完全合适的。
我把这个方法,写在这里,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李廷来老师的配伍,在业界还是很有口碑的。专业读者适当借鉴,是一件好事儿。当然了,非专业读者,如果身上有了粉瘤、脂肪瘤这类东西,还是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遣方用药。文中所述配伍,是一个样板。虽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但值得参考。
另外,说实话,如果是单个发生的粉瘤,做过小手术,说弄掉就弄掉了,一点都不费事。只不过,我们需要学会用中医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以这么讲,它就是一团痰湿。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形成太多痰湿。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上,必须注意,少油腻,多清淡,同时注意锻炼身体。我曾亲眼见过多例,身材偏胖而皮下长疙瘩的人,在经过运动而控制下来体重之后,疙瘩彻底消失。这是痰湿致病的佐证。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国医大师治“痰湿冠心病”的方子!观摩实战,学点真本事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您一起聊聊,冠心病心绞痛的有关话题。
先来看一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患者,年67岁,姓李。这个人从两年前开始,就觉得胸闷心痛,后来诊断是有冠心病。虽然用药控制,但效果一般。最近这三个月,她病势加重了。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天发作五次以上,每次发作最短3分钟,最长6分钟。
这个患者非常痛苦,每天都感觉自己生活在死亡边缘,生怕哪一次犯病,自己就过不来了。所以,她不敢干活,不敢活动,只能在床上躺着,而且身边必须有儿女陪伴,寸步不能离。
后来,这个患者在家人的劝说下,求治中医。接待他的,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路老先生。路师后来还被评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业内人士都是知道的。
刻诊,可见患者体态丰腴,舌红,苔黄而厚腻,脉象沉滑而弦数。整个人肢体酸重、不想动,口苦口黏,食欲不好,吃多了想呕,时时恶心,心中还比较烦躁。胃部偶尔感觉胀乎乎的。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是,她胸闷心痛,时时欲死。
这个情况还是比较危险的。你想啊,一天发作5次以上,这人还能好吗?
路师寻思片刻,写了一个配伍:
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瓜蒌12克,枳实10克,黄连9克,竹茹12克,旋复花(包)12克,炒栀子6克,甘草6克,七剂。
结果是,患者药用28剂,诸证息平。其中不过是对栀子这味药略做加减。
这个,是早年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的。我小心翼翼将其剪下来,收藏至今。我还在上面写了四个字——化痰救心。坦率讲,我确实学到了。现在,我把我学到的给你讲讲。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属于痰浊壅塞、蕴而化热,上扰心胸。你看这女患者,体态丰腴、舌苔厚腻,恶心欲呕、四肢困重,胸腹痞闷。这个是典型的有痰湿壅滞的表现啊。痰浊壅滞在体内,上扰于心,就会阻滞心阳,使得心气心血郁滞不通,痰瘀互结,这就引起了胸闷、心痛等症状。而且,这个痰浊壅滞啊,它还会变!变成什么呢?就是变成有热象了。这就是痰浊郁久化热。你看看这个女患者,舌质偏红了,舌苔黄了,心烦了,这就是有热。脉沉,说明病势在里。脉弦滑,说明有痰湿水饮。脉数,说明有热了。
这时候啊,得健脾、涤痰、清热。脾好了,痰浊得以化散,痰瘀就消了,痰热就没了。
医案中这个方子,是路师的一个经验方。基本配伍就是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9克,菖蒲6克,郁金6克,瓜蒌10克,枳实6克,黄连1.5克,竹茹9克,旋复花6克,甘草3克。
就基本意图来看,其实就是半夏、陈皮、茯苓、菖蒲、瓜蒌、枳实、竹茹、旋复花来健脾化痰。郁金、黄连、栀子清热。就这么简单。
从这个医案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经验呢?
现在的中国人啊,有心血管病的人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大杀手之一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前证属阴寒啊、心血不足啊之类的患者,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痰瘀互结、痰热壅滞的患者。这样的人太多了。基本表现,就是体态肥胖或超重,舌苔厚腻而发黄,舌红,口苦口黏,胸闷胃胀,脑袋大脖子粗,痰声漉漉。在早,我们见过很多私企老板,走过来一看,基本不用多想,就知道证属此列。这类人务必要注意痰热壅滞、淤阻心脉的问题。
医案里的配伍,是经验之谈。我写出来,给您解读,是让您明白其中的道理。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专业读者,不妨做个参考。就日常调理而言,我希望这类的朋友务必要注意饮食,要清淡,要适量。同时,你可以用点瓜蒌、茯苓之类的中药,研成粗末,泡水代茶饮,各9克即可。总之啊,我们得知己知彼,可不能不当回事儿啊。
好了。就给你说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