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为何又慢了半拍?
近日,腾讯内部正在孵化信用支付产品“分付”的消息不胫而走,微信支付再次被和蚂蚁金服、京东金融放到了同一赛道。但业内看到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是:“腾讯为什么才开始做”。
但这不正是腾讯在游戏、QQ、微信等业务线称霸中国互联网后的基因吗?从直播、短视频,到移动资讯平台、再到新消费、以及消费金融,慢半拍式的跟风,已经成为这家巨头公司的底色。倨傲的行业地位,也让这家公司从最开始的“抄袭”路线,演变为自认为可以通过野蛮的砸钱手段实现业务扩张的新路线,但似乎都很难奏效。
回到“分付”这一事件,其对标的就是阿里与京东旗下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两款产品,将来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或许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在账期内延长时间付款或者将账单进行分期付款。
这款产品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线,目前还处在与部分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洽谈合作的阶段,甚至有断言称“分付”的面世将改写中国信用支付的长期格局。
产品还未问世,谈改写尚且为时过早,但是腾讯对于信用支付领域垂涎已久倒是事实——今年1月就推出对标“芝麻信用分”的“微信支付分”,由身份特质、支付行为、守约历史三个维度构成,分数达到一定额度就能拥有一部分特权,这也为如今的“分付”做足了铺垫。
信用支付战火再起,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如何暂不得而知,可腾讯在如今这个时间节点一头扎进来,自是有它的思考。
微信支付的天花板,用消费金融抬高?
腾讯急了。微信支付更急。
纵观消费金融赛道,互联网四大巨头BATJ中其它三家早有布局,独独缺少了腾讯的身影。2014年2月,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2015年4月,“蚂蚁花呗”正式上线;2015年4月,百度又推出“百度有钱”。此外,位列互联网第二梯队TMD也未懈怠,滴滴、今日头条联合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推出垂直领域的借贷产品,美团也在日前上线了一款新型信用付产品“买单”,用户开通后可获得一定的信用额度,并享有免息期,可用于美团平台支付。
消费金融究竟是怎样的蓝海,引得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抢滩?字面意义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由于消费群体基数大、接受多元能力强、成长环境经济负担少的“90后”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消费金融也在日渐崛起。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90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约占2018年短期贷款总规模三分之一。
除了本身想象空间巨大,消费金融亦是互联网企业流量变现的一个不错选择。过去可能会在客户端采用补贴或者免费模式,使得流量变现成为互联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而现在消费金融成了互联网流量变现的新模式,比如互联网公司可借助自身流量和产品优势,在能够实现跟本身业务融合的基础上进入消费金融市场,从而更好地转化为营收和利润。
另一层面,目前来说,微信支付相比于支付宝一直未形成生态化体系,更多的是一个支付、红包的工具型存在,尤其在微信用户增长天花板到来后,微信支付的增长空间更加有限,要想摆脱工具这一单一属性,消费金融自然是最好的出路。
总之,生意是个好生意,玩家能否玩转就另说了,缺席前半场的腾讯能否迎头赶上都是后话,至少目前横亘在眼前的三大问题不可忽视:
其一,率先出击的蚂蚁花呗与京东白条早已抢先尝到信用支付带来的红利,且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成为用户首选的支付方式,这对于后来者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高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京东白条营收账款余额344.49亿元;而蚂蚁花呗的贷款余额早在2017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992亿元。
其二,蚂蚁花呗与京东白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皆仰赖于阿里、京东的庞大生态体系以及适宜应用场景,可以依托自有电商平台,而腾讯并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即使当前能够链接到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但却饱含不确定性。
其三,微信支付作为微信的一个衍生产品,其安使用感以及安全性一直备受质疑。比如提现付费;客服无答复;存储资金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微信“分付”的发展只会更加局限。
紧盯消费金融的何止腾讯,BAJ、TMD之外,还有新浪、携程等大企业在前赴后继,面对前有饿狼、后有猛虎的窘境,它又该如何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急需延续下沉市场优势
如果说腾讯在消费金融领域还是初来乍到,但在移动支付市场却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我国移动支付的开端,要从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分拆,成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说起,支付宝的诞生不仅成就了淘宝,更刷新了国人的消费认知。直至2013年,支付宝手机支付超过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多亿元,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2014年3月,微信支付作为腾讯的移动支付产品应运而生,凭借微信平台的用户优势以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微信支付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众多后起之秀中唯一能与支付宝相抗衡的产品,支付宝一家独大局面被打破。
据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仍是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军。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达到53.8%,位居第一名;其次是财付通(包含QQ钱包和微信支付)达到39.9%。也就是说,两大支付巨头市场份额总和达到93.7%,余下所有移动支付平台市场份额仅不到10%,二者领先优势明显。
尽管双方市场份额仍存在着13.9%的差距,但数据显示,微信支付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交易笔数目前都赶超支付宝,无奈交易金额提不上去,市场份额才较低。
深究导致这系列问题的原因,还要归结于微信支付的自身属性。相比于支付宝这样的独立APP,微信支付内嵌于微信平台更易触达用户,特别是对于移动支付尚未普及的人群或地区而言,使用支付宝需要下载APP、注册并登陆账号等一系列流程,而微信支付只需点开二维码即可,显然后者对于中老年人群以及三四线城市来说更具吸引力,用户教育成本更低。确实,在下沉市场中微信支付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是高于支付宝的,甚至很多商家都只提供微信收款,而非支付宝。
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逐渐饱和,人口流量增长红利消失,三四线城市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消费金融领域亦然。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使得一二线城市处于饱和状态,而下沉市场目前仍存在着大片空白。
这是一块待开垦的土地。虽说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在这里日渐提升,或因消费认知等层面不及一二线城市人群,仍对信用支付持保留态度,这部分人群对此的认知还停留在信用卡阶段。然而办理信用卡需要重重审核,有一定门槛,且额度一般不高,繁杂而未知的流程大大降低了三四线城市的活跃度,信用消费的潜力亟待开发。
这个道理,支付宝也是懂的。近年来,依托线上购物平台淘宝、天猫以及线下商超等多个阿里生态系统内场景,花呗多作为优先付款选项,快速占领了年轻用户人群,而随着支付宝的渠道下沉,花呗在三四五线城镇青年消费人群中扩张速度极快。今年7月初官方统计显示,同时使用花呗和余额宝的群体中,“90后”占6成,三四五线城市用户占6成,已超一二线城市。
一方面急需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抢占支付宝市场份额,缓解用户增长达到瓶颈的境况;另一方面想要延续下沉市场优势,迎接三四线城市信用支付市场红利,腾讯必须得做些什么了,而微信“分付”就是新找寻的方向。
从直播、短视频到零售,尴尬局面难掩
微信“分付”这波来势汹汹,但也不可置否其姗姗来迟。有分析称,腾讯再不入场或许就晚了。当用户的分期支付渠道习惯已经养成,想要改变市场格局,或许只有烧更多的钱来打分期免息战才能抢到用户,到时候腾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说来也巧,在“尾随风口”以及“烧钱拉新”这两件事上,腾讯经验颇丰。
直播风口已逝,腾讯陆续推出QQ空间直播、花样直播、企鹅电竞和now直播等几大游戏和秀场直播平台,今年3月又开始着手“腾讯直播”。这是一款专门针对内容运营者的直播工具,在小程序的能力上开发而成,并由App和小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于电商直播、互动直播和活动直播等场景。对于直播产品的布局,腾讯参与感十足,然而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短视频风口来袭,“南抖音、北快手”的竞争格局基本成型后,美拍、秒拍、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等基本瓜分了剩余的市场份额,腾讯十分不甘。直至2017年5月,毅然复活了四年前的短视频产品“微视”,经过不断地更新打磨、自有业态扶持,甚至大力补贴30亿以扶持达人、支持内容创作,可惜一系列操作后仍未惊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