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金融行业看个清楚明白

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一切变得更加便捷,以前遥远的世界在我们眼前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彻底改变生活方式。
于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我们变得忙忙碌碌又充满激情。我们藐视一切前浪带给我们的限制和规则,享受着成功和失败交错而带来的种种刺激,似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同时又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一场突如其来但并不意外的疫情,加速了我们人类与世界运转模式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重新的定义。
2020年,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下。未来变得遥远而迷茫,当下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在空气中慢无边界的游荡。
在新旧秩序角力的时刻,我们都知道新时代的来临不可逆转。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我们心中渴望和实际体验确是迥然不同的。心中总是美好,而眼中一片凄凉。鉴于现实压力的胁迫,我们心中的梦想又还有几分余温呢?嗯,是的,下月的信用卡好像又刷爆了啊。
在秩序调整的时代,每个人都至少有两种顺应时代的可能性。一种是具备高超的智慧和头脑,顺应时势,以奇取胜。如当年的易鑫和灿谷。或是稳扎稳打,学透核心逻辑思维,了解本质,在稳固提升核心能力的同时等待机会。如当年的平安和狮桥。
第一部分:金融生意的本质
汽车和汽车金融行业在时代的大潮中也终究无法独善其身。经济波动的深远影响,购买和消费能力的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哪有什么报复性消费可言?毕竟车绝不是日常消费必需品。仅有的消费需求将对选择更加苛刻,市场残酷的洗牌难以避免,但这也恰恰是维持市场平衡的不二法则。
金融的发展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成正相关。需要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有序的发展节奏。金融行业应该是有标准、有门槛、有规范、有监管、有底线的。金融行业本就不是一个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归根到底,金融始终是一个属于少数人的游戏。
肤浅无知的人觉得金融行业好得很,人傻钱多。杠杆越高越好,风险关我屁事。压根我也没有准备去深耕这个行业,赚到钱才是王道。然而越往里面走,越发现所谓赚到的钱,守得住才是真理。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真的守得住吗?
金融的本质是锦上添花而绝非雪中送炭。汽车金融更是如此,本质的目的是帮助强者恒强。是让具备一定条件的消费者有更多种的选择。请注意,更多种选择的前提是固定且唯一的,那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说首付能达到30%,第一还款来源稳定且与贷款产品结构相匹配。
而在这几年的金融创新中,起初的本意是能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最终演化的结果,却是总有一款产品能够突破消费者本应具备条件的底线。撮合合适的生意变成了必须撮合成的生意。所有的交易在一开始就挖好了坑,什么时候掉下去就只能看命了。但是坑太多了,躲终究是躲不过去的。当底线原则被无视,被践踏。那么离被整治也就不远了。我想这就是国家近两年严控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普惠金融,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借贷是生意。资质决定是否可以借贷和以什么样的条件借贷。资质不同,借贷的门槛也就不同。所谓资质,如果非要有个大致的定义范围,我是这样理解的。一看人品,二看赚钱本事,三看生活成本,四看社会圈子
生意就有自己的规则和标准,有成体系的管理模式。在自己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立底线,底线之上为客户制定定制化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其实是个投资型理财产品,非固收,非保本。最终你能达到什么样的收益,在于最开始的产品匹配度和底线思维的坚守。中期重点在于过程的管理水平,借出的钱能不能收得回来,利差能不能赚得到,能否通过增值服务产生新的收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管理过程。如果前中期管好了,后期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变得很小,即使出了问题,解决起来也不难。所以后期的关键是能否把客户做成朋友,在朋友关系的基础上再做成新的合适的生意
第二部分:长久的买卖看牌照
古往今来,关系着社会稳定,民生稳定的行当一般都会是有政府授权或者自营的。金融行业,恰恰就是这样一个行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将本国的金融产业完全市场化。最直接的管理方式就是对于经营牌照的控制。
牌照签发单位不同,含金量不同,基本要求也不同,管控程度更不同。譬如金租和商租,开展的业务全是融资租赁业务。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类公司根本不是一个物种。虽是兄弟,但是大房出来的比二房、三房出来的,先天差距太大。
一张牌照证明了实力,圈定了经营范围,划定了经营底线。甚至有的时候会刻意压制创新的欲望和速度。小步快跑,稳扎稳打,注重战略和战术的有机结合才是众多持牌机构的核心玩法。先保证不摔大跟头,只要有信誉在,能获得低成本的资金,那一切就仍旧在掌握之中。
近期的汽车金融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一组经典的案例。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一骑绝尘,始于2002年的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经过近18年的步步为营,俨然已经成长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巨无霸。成为汽车金融行业其他银行学习的典范。长期稳定资金、金融科技高效运用、各条线平衡发展已成为其成功的三块基石。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说明了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头戏最终仍会放在持牌机构手中。
再看看曾经风光一时的微贷网,国内p2p行业中的翘楚。如今的结局是不是可以认为是互联网金融阶段性的终结呢?缺的是什么?一张牌照?我的理解是高速的发展速度始终无法掩盖底蕴的缺乏。疫情只是一个引爆的条件,没有疫情,这个引爆点依然会来。牌照背后蕴含的东西太多。实力、积累、文化、底线、制度等等,金字塔绝非一天建成,快速建成的东西,往往不牢固。承载的越多,最后摔得越重。
这一段我们表面上说的是牌照,其实真正想说的是金融行业开展业务的条件和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积累。这里面有太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通过时间和实践去摸索和积累。可以说,牌照是对参与者的一种认可,而这种认可是需要时间、行动、能力和经历去换取的。
任何一个物种的珍贵性总与其的数量、获取的难易度相关,数量越少则越珍贵,越难获取则越珍贵。维护成本越高,拥有者也就会越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种风格恰恰是与金融的属性是相同的。牌照有的时候也是虚拟的,请问,您有自己的牌照吗?
第三部分: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
经历了这么多年,看过了行业中无数公司的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在每个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总是试图找到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是资本、资源、产品、能力、管理、营销?还是什么?直到现在才彻底想明白,决定一家公司成功或失败的一定是文化。业务初期,老板的风格和为人就是文化。业务中期,完善、人性的制度就是文化。业务成熟期,已经形成的优秀文化会自然会反哺企业,形成一层保护膜,在小说中,这叫护体真气。
就像这次的人保风波,与其说是人保的问题,不如说这是信保业的通病。2003年履约险的风波依然历历在目,但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貌似没有什么长进,风险该怎么出还怎么出,当年的问题似乎完全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再怎么调整依然是重蹈覆辙。
个人的愚见,表面上是保险公司缺乏开展信保业务的核心能力,实际上是缺乏开展信保业务的核心文化建设。信保业务和传统的保险行业其实是两个物种,信保业务其实可以归集到信贷业务之中。所以应该建立的文化应该是信贷文化,而不仅仅只是保险文化。
有了正确的文化作指引,自然就可以引来正确的人,以及做正确的事。银、保监会否可以合并,那么银行人才和保险公司人才是不是也可以有效的融合。在这方面,大地财险已经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文化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改变,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这样才有利于与市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同步。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给保险公司信保业务出的药方是独立作业,引入信贷文化和专业人才。用符合市场发展的文化来指导业务。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有效的管理文化本身就是为了规避和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概率。怕的是只是在不断调整表面上的东西,而根本未涉及对深层次问题的调整和改变。
今天聊了一些涉及到本质的东西,看似比较虚无缥缈。难以把握。但实际上,正是这些影像本质的问题,才会促进这个行业的整体进步。在狂热、浮躁、无助、迷茫的各种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既然找不到短时间有效的方法,莫不如我们踏踏实实的做一些实在事。有时候甚至是很贱的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规则,坚持久了,也就变成核心竞争力了。这个世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聪明人太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