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记者深入社区、养老机构窥探昆明养老产业发展

原标题:养老难题如何破解 记者深入社区、养老机构窥探昆明养老产业发展

11月3日,“十四五”规划建议正式对外发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民政部预测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2019年底,昆明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23%,已经接近中度老龄化。随着我省绿色发展“三张牌”战略推进,昆明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健康之城,正逐渐成为更多人养生养老目的地。记者连续多日深入社区、养老机构,窥探昆明养老产业的发展。

关于养老

选养老机构就像谈恋爱

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普遍对老龄化社会有所认知,许多人认为昆明老龄化更加突出。

家庭、社区、专业机构是我国养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大家认为,家庭养老天经地义,社区养老逐步深入千家万户,对机构养老的认识却一言难尽。一位市民风趣地说:“选择养老机构就像谈恋爱,明明双方都有需求,养老院也不少,但找一个合适的确实很难。拖着拖着,老人们也就不想了。”

居家养老

她辞职照顾重病父亲

家住新闻里小区的刘玲,正在为给自己70岁的父亲找一个合适的养老机构而发愁。

刘玲,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典型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前和父母住在新闻里小区。她婚后刚生完小孩,父亲就因脑梗行动不便。为照顾父亲和孩子,她辞去了工作。目前,她儿子已经上幼儿园,父亲的病却越来越严重,日常生活起居都离不开她和母亲的照料。有一次刘玲去卫生间倒水,一转身看到坐在椅子上的父亲往前倾,她跑过去抱住了险些栽倒的父亲。从此,出门时她只能让父亲躺在床上或用带子绑在椅子上。

“十一”期间,为了让父亲坐着轮椅和孩子一起出去玩一天,刘玲和母亲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把父亲从四楼搬到一楼。因为是老小区,楼道很窄,父亲个子高,她和母亲又比较瘦小,垫凳子、背、抱、扛,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刘玲擦了擦眼泪说:“没办法,爸爸好久没有下来晒太阳了。”最近一年,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瘦了四五公斤,母女俩无奈之下开始关注各种养老机构的信息。“下不了楼,即使请护工也没有多大用,社区养老和我们的诉求也有差距。打听了不少也跑了不少,合适的养老院一床难求。”刘玲说。

在都市新家老年公寓晒太阳的老人

社区养老

食堂等配套日趋完善

上午11点刚过,陆续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进入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大院,直奔爱心食堂。老人们一般点的是10元套餐,两荤两素一汤一咸菜加米饭。一位爷爷说,最近一两年,他们老两口几乎每天来这里吃饭,省去做饭的麻烦,分量也很足,吃不完的带回家热热,当做晚饭继续吃。每天中午,有100多位老人到食堂就餐,食堂还开设了电话免费送餐服务,为更多的老人提供方便。

除了食堂,关上中心区社区“为老服务驿站”还为老人提供公共医务、智能管理、家政服务、日间照料、温馨小店、生鲜小屋、文化服务等8项服务,在社区大院临街设置了服务点。与此同时,该社区也开设了老年大学,先后已有500多位老人参加学习。

在都市新家养老公寓晨练的老人们

记者了解到,昆明一些较新的小区也已配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据星宇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苏秀芬介绍,该社区于2015年成立星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含老年爱心食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阅览室等,服务中心设在星泽园,覆盖星泽园、星云园、星宇园、星辰园4个小区。每天中午到食堂吃饭的老人由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苏秀芬说:“见到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

开饭前的关上中心区社区爱心食堂

关上中心区社区于2010年启动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在全省处于前列。尽管如此,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慧表示,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虽引入了第三方,但由于社区面积大人口多,服务多限于周边1公里,还不能满足更多老人需求;尽力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陪伴和心理安慰需求矛盾突出,相应功能有待升级;还有,社区一直在推进智能管理功能,但对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突发状况,还需要优质养老机构来适配。

此外,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及先进地区经验,张慧认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大家更多聚焦在装电梯、小区环境美化等方面,其实还有不少“适老化”改造可以进行,比如安装入户防滑垫、扶手、助浴设施,在小区内设置养老服务驿站。

关上中心区社区引进新华书店

机构养老

晨练下象棋等欢乐多

早上9点左右,冬日的昆明晴空万里。双凤东路,都市新家老年公寓大院,200多位老人在工作人员统一口令指引下晨练,扭腰踢腿、做手指操。这家机构目前收有252位老人,年纪最大的110岁。除了在大院晨练,还有老人在打麻将、下象棋。一位奶奶告诉记者:“原来在家独居,白天非常孤单。在这里,大家作息时间统一,还能和处得来的朋友聊天。”她说,住进来后,老人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子女也随时会来探视。

昆明杏德·七彩夕阳长者之家是集医护、康养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大多才二十出头。87岁的赵奶奶说:“这些娃娃太负责了,态度好、耐性好,一点都不像那些毛手毛脚的小年轻。”她说,有一天,一间病房的4个老人齐刷刷地哭起来,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一打听才知道,分管老人们的护士请假3天,老人们知道后非常舍不得,忍不住哭起来。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的陶然养老院10月8日正式开业,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开业前就有近百个家庭来参观咨询。其一大特点是拥有菜地和果园,老人们能吃到非常新鲜的蔬菜瓜果,能和家人体验悠闲的田园生活。

行业纵深

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以前提到养老院,很多人可能认为,只有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孝的老人才会去住养老院。其实不然,养老院开始关注老人更需要的精神关怀,一些老人在养老院比在家里过得开心。记者也欣喜地看到,在昆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执着地将养老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规划。

此外,近年来政府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越来越重视,社会养老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如关上中心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尝试搭建的线上居家养老平台,每月给困难老人提供100元的上门服务券,根据情况为老人们开展有偿、无偿、低偿的上门服务,尽力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圈。

数读

昆明养老床位数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昆明市民政局网站今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15个,床位21615张。放眼全国,这处于什么水平?

2019年末

全国人口140005万,昆明市常住人口695万。

今年7月29日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计算出每百万人口中,全国平均有30.2个养老机构、3064.9张床位;昆明平均有16.5个养老机构,3110.1张床位。可以看出,昆明养老机构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床位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昆明主城5区(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呈贡)常住人口383.27万,有机构61家、床位9745张,均占全市资源五成左右。

声音

市民养老意识加强 这是一项朝阳产业

都市新家老年公寓院长李立,计算机硕士学历,曾经在深圳一家世界知名企业拥有不错的职位。从2009年开办养老机构算起,他干这行已有12个年头。李立说,如今昆明人的养老意识与那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都市新家的房间基本不会空置,算是进入了一个相对良性的运营状态。他认为,在昆明,一个养老院要盈利,通常要经过10—12年周期。

与10年前相比,除了市民养老意识加强,还让李立欣喜的是,都市新家的基础设施配套、开设床位等,只要达到要求都能拿到政府的补助。“全社会都在关心养老,力度还越来越大,我也更加坚信这是一项立足夕阳事业的朝阳产业。”李立说。

记者采访的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李立一样,对养老事业充满信心。与此同时,养老行业也普遍存在部分政策配套待落实、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比如,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实行长护险,昆明也新增为试点城市,大家希望此项政策能尽快得以落实。不少城区养老机构身处城中村,面临着拆迁的可能,相关负责人觉得未来走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一位负责人说:“已经有过先例,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机构没有了,老人们又不得不另寻去处。”

观点

协同医养文旅产业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云投昆华公司党委委员、云南新昆华医院副院长宋云珠,分管新昆华亲睦家康养中心,对国内养老产业比较了解。她表示,希望政府在继续完善医养融合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构建中心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床位、居家养老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养老服务新模式。对于年龄不大、身体比较健康的活力型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可以提供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对于高龄的活力老人,可以提供日间照护和短期养老托管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而对于失能、半失能和失智型的刚需型老人,应到医养融合的专业机构去养老。

对养老机构现状而言,宋云珠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数量不足,尤其是护理型床位数量不足。公办的、普惠型的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非常有限。社会资本创办的养老机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前期投资大、资本回收期长、收益低,总体上数量也不足,服务品质也参差不齐,高品质的养老机构更是稀缺。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政府层面统筹谋划布局,站在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和“世界一流康养胜地”战略部署的高度,将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健康、养生疗养、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纳入大健康全产业链统筹考虑,积极构建有云南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满足我省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同时为省外旅居养老客群提供多元化养老康养服务。(记者 李松梅 艾子文 摄影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