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 | 晴朗李寒:渴望用一生,点亮一个词
▲ 晴朗李寒 画作
我渴望被一个词点亮,
更渴望用一生,点亮一个词。
第244期
诗 | 书 | 画
▲ 点击观看 ▲
晨风行走在大地上……
晴朗李寒
晨风行走在大地上,它的
脚步旋起树叶的喧哗。
蝉声沉寂下去了,因为有阴云
正在城市上空集结。
我不是一个懂得风向的人,
我的脚步比风坚定。
多少年,我在石头中练习飞翔,
在泥泞中学习潜泳。
够了,恶棍指出的道路,
我们盲目跟行太久,昧着良心走得太远。
晨风穿越大地,秋天
即将用果实敲疼沉睡的泥土,
我也马上启程,像一个年老的信使,
把一个个沉甸甸的信封
交给忧伤的你们。
2014.09.08
| 诗人手札
| 诗人诗选
李寒的诗,不再依赖于青春期来去倏乎的雷鸣电闪,而是沉静地涵泳日常生活带给他的本真经验。他既不矜持,也不夸张,款款地咏述内心所确切要表达的事物,在平淡中求真味,在细碎而岑寂地闪烁着的生活细节里,捕捉人性的小小辉光。在他的诗中,没有对速成的技巧的仿制,我们可以感受到所谓的“先锋性”,但也同样感受到了古老的诗歌之道在当下的回声。正是这种朝向心灵而非朝向“潮流”的写作,使李寒的诗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大方、沉著和动人的美质。
——诗人、评论家 陈超
晴朗李寒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创作之余,翻译介绍了大量俄罗斯现当代诗人的作品,在诗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最近写的诗,较他以前的诗歌追求温馨、干净、纯粹,有着较大的变化。他在同样的儒雅和纯净中,体现出生活磨砺的痕迹。他的诗,情感下沉,而精神却向世界敞开,甚至有着高迈的向度,不管他向哪个方向出走,最终都返回到自身的命运,有着扎实的落脚点。可以看出,他近期的诗中,多了一些冷峻的思考,面对复杂的人间世相,他始终保持了一个诗人的良知以及对于真理和谎言追问的勇气,这一点非常难得。
——诗人、小说家大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李寒是一个“发现者”而并非“创造者”。他不怪力乱神,不轻言凌空蹈虚的所谓想像,而是俯下身子将目光集敛于生活的日常,在细碎、单调、平琐之中做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在我看来,“发现”和“创造”是文学艺术两种不同的趋向,后者致力于幻想幻觉,致力于对“彼岸世界”的虚构性再造,是对现世生活的幻化补偿;而发现,则是立足于“现实的沉滞”进行解剖、开掘、展示写作者的内心痛感和丰富认知,二者并无特别的高下之分。作为发现者,诗人李寒时常选取的是日常的切面,他会将被自己的敏感触觉碰触到的“点”横截出来,放在特制的显微镜下观察,于是那些被我们熟悉的、因熟悉而忽略的那些事与物得以凸显,同时让人惊讶。李寒有那种让“司空见惯”重新恢复到陌生的能力,他会向我们日常中熟视无睹的部分伸展他的神经末梢。
——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李浩
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李寒这里所处理的题材更多是来自真切而平常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场景,诗人在其中发现了生存的奥义和困境,对被遮蔽和扭曲的事物以及黑暗中沉重的部分进行重新的命名的努力。而这种命名和发现的过程更为真切也更为精准地呈现了生存和生活现场中最容易被忽视又最为重要的“草根”经验和人文情怀。
——诗人、评论家霍俊明
如今的李寒,似乎早已经过了那种为诗歌语言与技巧而苦恼的岁月,他的诗歌创作在激情之后逐渐进入了平稳期。偶尔的疯狂与喧嚣过后,诗人还是要沉静下来寻求那种和谐与稳定的精神生活,因为他知道,人是属魂的,任你思绪万千,浮想连翩,你不可能超越语言与真诚的情感,一个经得起诱惑的诗人应该还是能在世俗的生活里为词语和信念而保持一份游刃有余的心境。在李寒近几年的诗歌中,我们会不时地看到他以自嘲,甚至以反讽的方式抒写自己的生活碎片,这是很多诗人竭力遮蔽的东西,却被李寒以语言精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体现一个诗人对生活的诚实,也更为彻底地透露出了诗人对诗歌的那份诚挚。
——诗人、评论家刘波
晴朗李寒,原名李树冬,诗人,俄语译者。河北河间人,生于1970年10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多年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曾参加诗刊社第21届青春诗会,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35届高研班(翻译家班)。获得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第二届闻一多诗歌奖、首届中国赤子诗人奖、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五届后天翻译奖等。著有诗集《空寂·欢爱》《秘密的手艺》《敌意之诗》《点亮一个词》《时光陡峭》等,译诗集《孤独的馈赠》《阿赫玛托娃诗全集》等,口述纪实《我还是想你,妈妈》等。现居石家庄,自由写作、翻译。与妻子经营晴朗文艺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