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颈下1cm至内外髁上2cm处的骨折。此类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人。骨折处多发生于骨干的中1/3和中下1/3交界处,下1/3次之,1/3最少。中上部骨折多因棍棒等直接暴力引起,表现为横断或粉碎骨折。肱骨干周围有许多肌肉附着,由于肌肉的牵拉,不同平面的骨折可形成不同方向的移位。
上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后移位。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中1/3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下)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牵拉而向上移位。肱骨干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如投弹、掰手、跌仆)所致,常呈斜形、螺旋形骨折,移位可因暴力方向、前臂和肘关节的位置而异,多为成角、内旋移位。肱骨干中下1/3处骨折常合并桡神经损伤。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青年人。
3、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受限,伤肢可有短缩成角畸形。
4、注意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鉴别要点
1、肱骨外科颈骨折肿痛在肩部,肱骨上端压痛,X线正位及穿胸位可显示骨折线在肱骨解剖颈下2到3cm.
2、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儿童,肘部肿胀较明显,呈靴状畸形。X线示骨折线在肱骨下端扁薄处,治疗后常遗有肘内翻畸形。
辨证论治
1、证候分类
(1)上1/3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所致。伤肢明显压痛,叩击痛,功能障碍,伤肢可有短缩畸形,骨折近端向前、内移位,远端多向上移位。
(2)中1/3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所致。伤肢压痛,叩击痛,功能受限。近端多向外前移位,远端向上移位,中下1/3骨折常可损伤桡神经。
(3)下1/3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伤肢下段明显肿胀、压痛,可有成角、缩短及内旋畸形,骨折线常呈斜形或螺旋形。
2、治疗
(1)手法复位: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取坐位或平卧位。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另一助手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沿上臂纵轴对抗牵引,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断端分离移位。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
a.上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b.中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余四指环抱远端内侧拉向外,纠正移位后,术者捏住骨折部,助手徐徐放松牵引,使断端互相接触,微微摇摆骨折远端或从前后内外以两手掌相对挤压骨折处,可感到断端摩擦音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骨折处平直。
c.下1/3骨折: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仅需轻微力量牵引,矫正成角畸形,将两斜面挤紧捺正。
(2)固定方法:前后内外4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上1/3骨折要超肩关节,下1/3骨折要超肘关节,中1/3骨折不超上、下关节,并应注意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果移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方各放一长方形大固定垫,将上、下骨折端紧密包围。若仍有轻度侧方移位时,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若仍有轻度成角,可利
用固定垫3点加压,使其逐渐复位。若碎骨片不能满意复位时,也可用固定垫将其逐渐压回,但注意固定垫厚度宜适中,防止皮肤压迫性坏死,在桡神经沟部位不要放固定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迫而麻痹。固定后肘关节屈曲90度,以木板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在胸前,成人约6到8周,儿童约3到5周。中1/3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应定期作X线透视或拍摄照片,以及时发现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若发现断端分离,及时纠正。
(3)功能锻炼:固定后即可作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肿胀开始消退后,患肢上臂肌肉应用力作舒缩活动,加强两骨折端在纵轴上的挤压力,防止断端分离,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手、前臂肿胀时,可嘱患者每日自行轻揉抚摩手和前臂。若发现断端分离时。术者可一手按肩,一手按肘部,沿纵轴轻轻挤压,使骨断端逐渐接触,并适当延长木板托悬吊日期,直到分离消失、骨折愈合为止。中期除继续初期的练习活动外,应逐渐进行肩、肘关节活动。骨折愈合后,应加强肩、肘关节活动,并配合药物熏洗,使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早日恢复。
(4)药物治疗:按骨折3期辨证用药。骨折迟缓愈合者,应重用接骨续损药,如土鳖、自然铜、骨碎补之类。闭和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将骨折复位,夹板固定,内服药还应加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品,如黄芪、地龙之类,选用海桐皮汤、骨科外洗二方熏洗,密切观察2到3个月,大多数能逐渐恢复。
(5)若有严重开放性骨折或血管损伤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血管吻合术,合并桡神经损伤者宜行桡神经探查术。陈旧性骨折不愈合者行切开复位、植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