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绵阳的一些诗文
《绵州北亭群公宴序》唐·王勃
下客人间,独傲海内,少徒志不屈于王侯,身不绝于尘俗。孤吟五岳,长啸三丘。昔住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半面十年,一别千里。何少府故人攀桂抚金石而论心,韩法曹新饯班荆临江湖而执手。离亭北望烟霞,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于时苍云寡色,白日无光,沙尘起而桂浦昏,凫雁下而芦洲晚。傍邻苍野霜封橘柚之园,斜枕碧潭直断芙蓉之水,既而登临惜别,骖驾少留。季札何人,亲逢赠缟;子荆不敏,思挂倾城。惆怅北梁,揖琴台而渐间;徘徊东道,思锦署以行遥。嗟乎人事乖矣,江山远矣,请命离前之笔,为题别后之资,五际飞文,想群公之不让;一言有赠,知下笔之有神。
《豆圌山记》杜光庭
绵州昌明县豆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百馀丈,跻攀险绝,人所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所制年月。古仙曾作绳桥以通登览,而縆笮朽绝已久,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相传如此。咸通中山下有毛意欢者,幼而为道,常持诵五千言,著敝布褐于市,乞酒醉而登山,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山顶多白松树,系之绳,横亘中顶布板椽绳上。善男女随而度焉,数年绳朽桥坏,无复缉者。咸通岁令与宾客醮山于西峰,时展礼毛师。他游人谓令曰:此峰之侧有小径,抱崖才通,人迹无所攀援,意欢常游此而去,逾旬不出。令疑其隐在穴中,座内有广陵郭头陀者,令请由此径往探求之,头陀惊眙不能语。久之而后言曰:此径去约三十馀丈,然到一穴口才三五尺,下去平地犹数百尺,穴内可坐十馀人。中有巨木匮,缄锁极固。意欢读经处石面平滑,有足膝之痕,而经卷在焉,不知意欢之所,其家有一妻一女而已,疑其得道者也。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以为常矣。山多毒蛇猛虎,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亦无所畏焉,常有二鸦,客将至必飞鸣,意欢整饰宾阶,坐榻未毕客果至矣。
◇ 青城山记
神州之内有名山,五岳列於五方。《山海经》所谓五岳各领名山三百六十,凡一千八百。有神仙洞室,福地灵墟,显於仙经,载於方志。其山皆上应列宿,傍系星官。上帝俾正神所居,以司善恶,邦国祥?,咸所主焉。亦犹太山为角宿之根,咸池为方城之险,れ冢应於井络,魁首属於井陉者也。
自方圆肇基,融结定位,众山波蜀,以镇一隅。则蜀之山近江源者,通谓之「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按《汉书》及传记,言岷山之下,沃野有蹲鸱焉。《灵宝经》亦云,地出美芋,名曰「蹲鸱」。阚る《十三郡记》称蜀郡西尽岷山。《华阳国志》称蜀郡北接岷山。斯则青城、峨眉,为坤维之巨镇也。岷山导江,但导其流,非谓江源出於岷山矣。《福地记》云:「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五千里,有甘露芝草,天池醴泉。」《玉匮经》云:「黄帝封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尊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六时洒泉,以代晷漏。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一名「天国山」,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对之西北,在岷山之南,群峰掩映,牙相连接,灵仙所宅,祥异甚多。任豫《益州记》云:「岗峦岩?,连亘千里,上有仙都。《地理志》云:「西徼之外,江水所出,天彭青城,连峰下绝。」李膺记云:「入山七里,至赤石城,有羊马台三师坛。上五里至瀑布水涧,二百步有二石梯。有一石笋,高三丈。过二石门,绝崖数百丈,下起常道观。高峰下有水,六时洒落。东北有二石室,名『龙宫』,可容百馀人。从龙宫过至石室,名『龙桥』。又有一梯,洞穴深浅,莫知所极。西北有石室,宛然见存。又有黄帝坛石天地,上圆下方,阔一丈二尺,有十二角。观东有石日月,各阔五尺,厚一尺二寸,相对。柱上乌兔烁炜,方圆磅礴可睹焉。」《五岳真形图》云:「洞天所在之处,其下别有日月,分精以照。」其中龙桥处二山相去二百馀步,其峰危竦相对。桥在峰首,其桥中半渐渐促小,可六寸,长一丈五尺。两边悬崖,俯临不测。山傍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朱笔画山,青崖中绝。今?断石并丹色,阔二十丈,深六七丈,望之?然。《福地记》曰:「青城山有赤石如鹿形,今誓石多有如野兽之状者。」又云:「天师居赤城崖舍中,即今石室也。」观北上十馀里,有亭台孤耸,独秀霞表,名曰「轩辕台」,下望诸山,如蚁垤焉。连抱之树,有若荠也。此台非得仙之人,不可居之。观前有灵灯,斋日必见,或五或三,亦无定数。常因元宗皇帝敕道士王仙卿就黄帝坛修醮,其灯遍山。僖宗皇帝幸蜀之年,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神灯千馀,辉灼林表。
其山逸士高人,多所憩息。葛稚川《神仙传》云:「仙人李阿,朝游成都市,暮宿青城山。」宋大明中,道士杨超远、秀才费元规,亦居此山。唐有逸士冯廓、王仙柯,於此修道,皆有感降。玉真公主,肃宗之姑也,筑室丈人观西,尝诣天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游谒五岳,寓止山中,就拜灵峰於宝室洞前,有仙?五色元鹤翔舞焉。此山前号「青城峰」,後名「大面山」,其实一耳。同体异名,犹岱之天台,亦谓之「桐柏」也。东北临皂水,西南亘平川,西枕黑溪,北拒洄水。洄水今在蕃界。大面之顶,去平地七十二里,为兹山之主,非常人所到。灵禽异兽,奇花仙草,靡不有焉。其上琼楼仙室,金阙玉堂,得道之人,造之乃见,非凡俗所窥也。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有八洞,应八节。第一太乙洞,第二九仙宝室洞,第三娑罗洞,第四高台玉室洞,第五麻姑洞,第六宝园洞,第七圣母洞,亦名「圣主洞」,第八都督洞,亦应八卦,以通八水。其中五大洞,上应五星之宫,乃五行五常所化也。瑶林宝树,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灵而秀。《上清记》云:「神仙王方平,领仙士万五千人,以镇兹山。」又云:「洪崖真人隐居其内。」昔甯封先生栖於北岩之上,黄帝师焉,请问三一之道。先生曰:「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可师而问之也。」因以《龙?乔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策?龙以游八极。乃筑台其上,拜甯君为五岳丈人,使川岳百神,清都受事。乃入峨眉北岩,受皇人三一之道,周旋海岳,车辙存焉。又有得道仙民,游散未受职者,分居诸洞之中。绝峰之顶,烟?常覆之,每日晴霁,才六七度。四面山峰,各有名字,载於图经矣。
初唐四杰与绵阳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最为开放的国度:女人可袒胸舞而蹈之;男士玩蹴踘,也就是足球的起源;皇上可微服观看民间杂戏;整个社会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百姓安家乐业,社会欣欣向荣。此时的西方,尚在蒙眛向早期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点上摸索。 这一切对中国唐朝来讲是很不容易的。
初唐以前的六朝文坛,淫靡浮艳风气泛滥,人们沉迷于醉生梦死之中。 ??? 此刻,文坛需要几位登高一呼的人物脱颖而出。 ??? 而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创造一些英雄人物出来。 ??? 滕王阁虚位以待很久了,唐上元三年{676},南昌刺史阎某人举办宴会,请诸多高手写出与名阁相匹配而万古流芳的佳作来。山西河津人王勃不请自到。阎刺史一看,喜不自禁,须知王勃是当今初唐的大才子呀。几年前那篇《檄英王鸡文》,既给王勃讨了苦头,又使王勃声名远播。王勃愤而远游,专行蜀中。王勃于唐咸亨二年《671》漫行绵州,绵州名流为他返京专门举行饯别宴,王勃面对涪江乡亲而哽咽,写下名篇《北亭群公宴序》以作答谢。后来绵州人士为感念这位才俊,专门在碧水寺一侧山岩上建北亭以志之。据了解,全国纪念王勃的建筑除南昌滕王阁外,便是绵阳北亭这一处了。当时是也,王勃抖擞精神,提笔如有神助,惊天地,泣鬼神,一篇煌煌巨作《滕王阁序》崛世挺立,耸起初唐文学第一座高峰!掷笔归座,众宾客早已惊呼不断,心驰神往而矣。中唐大文人韩愈慨叹:“瑰丽奇伟........有荣耀焉。” ??? 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刚落墨于纸,那个阎刺史霍然站起而评“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今天来看,阎刺史做了两件好事,一是请王勃写序,这一写就飞升出一颗永世不竭的恒星来;二是阎刺史带头一叫,就将这篇名序的座次定了位。 ??? 天妒英才,王勃正沉浸在世人对自已羡慕、尊敬的目光里;便乐滋滋地在广州乘舟渡海,风浪过大,船只飘浮,王勃溺海而逝。 ??? 以至于后来人的惊讶时常盘旋出大的问号,王勃,刚才不还摇曳着空灵的背影从这儿过去了吗? ??? 杨炯也是神童,与王勃同庚,前人评述杨炯是“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杨炯是华山人,前些年我去攀爬过华山第二峰,累极而返。今查杨炯籍贯于此,不禁沉吟,有此峰者必有此人。 ??? 杨烔有脾气,在“初唐四杰”之中,他的文学革新意识最为彻底。用凛然气势,冲刷六朝绮靡的诗风。且看这一首《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诗为历代称道,也在诗史上占有地位。 ??? 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被擒,杨炯受到株连,武才人未砍杨炯脑売,仅贬他为梓州司法参军了事。这一看,杨炯便与绵州结下不解之缘了。他留下了一首诗《送梓州周司功》,末句“别后清风夜,思君蜀路难。”是很意味深长的。
杨炯在梓洲做了一任芝麻官,他存世有二说:一是为官严酷,曾至属下鞭死;二是英年早逝,后传迁葬于梓州。 ??? 一些时侯我在三台旅行,总会对山头无名草冢多看一眼:难道,在荒草萋萋掩盖之下的是一个谜团?是一颗在梓水环绕之间起伏的诗魂? ??? 卢照邻是河北涿州人,此地古称幽州范阳;由于有这层缘由,我行走于河北一带时,除登临陈子昂痛吟的幽州台外,便拐个大弯去了涿州,已无卢照邻什么遗迹了,且当我了结一个心愿罢。
在“初唐四杰”中,卢照邻擅长用创新之矛去攻击齐梁萎靡文风之盾。他的代表作是《长安古意》,诗中用强烈对比手法,描写在上流社会骄奢豪华生活帷幕外面,却是京城知识份子的清高与贫困,而又恰好是他们能够流芳百世;故后人评曰:“如卢生之文,时人莫能评其得失矣。”卢照邻曾作过邓康王李元裕王府的典签,邓王好学,有书十二车。卢照邻披览,略能记忆,故邓王对他自是看重;曾对人言“此吾之相如也。” ??? 卢照邻因避乱世入蜀,常来雒、绵之间,官居新都尉。因患风痹症,苦不堪言;曾辞官隐于龙门山与河南具茨山服食丹药,病痛剧烈之;于一天向亲友永别后,投入颖水而亡,终于求得了生命的解脱。 ??? 他在雒城{今广汉}做军事官吏时,闲睱常游历绵州、梓州,此二地活动无考,仅在《绵阳县志》上收录他惊鸿一瞥之作,如《七日绵州泛舟诗序》,《绵州官池赠别同赋得湾字》以及在梓州所作《宴梓州南亭得池字》数首。不过从诗作解析,卢照邻在绵州这一段寓居时光还是快乐的,你看又是涪江泛舟又是梓州欢宴的,多好。实在话,我私心认为只要卢照邻在我们这片靑山绿水间玩愉快了,忘记折磨他的病痛了;那么,卢照邻住上十年八载又何妨?如果无痛楚,如果真正享受着清风明月的话。 ??? 这位人杰出场应用光彩照人形容。今天的中国少年儿童,能背诵李白《月下静思》的数以亿计;那么能背《咏鹅》者也可用千万以上人计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是的,这是淅江义乌人骆宾王七岁的神来之笔,被世人呼作“神童”。
骆宾王的早慧是一以贯通的,生命中途从未打个扣结,直到后来遭通缉不知所终而止;他的生命极其酣畅淋漓,大放异彩。文学创作上,骆宾王在坎途的人生道路上,总是给我们一次次惊喜。不信看一下《在狱咏蝉》、《萤火赋》、《畴昔篇》等名作,总把自已的生命信号放射得如此奇异响亮。那篇《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横空出世时,骆宾王名声达到了个人的顶峰。史料载,檄文被下臣战战兢兢奉命念出时,大堂一片寂然,唯讨伐之声隆隆驰行。武则天轻蔑地冷笑,又当念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躯安在”时,武则天脸上挂不住了,责问下臣此檄文何人所写?下臣答骆宾王;武则天这回盯住宰相厉声而问:“宰相的过错呀,竟然把这个人才丢失于民间。”不管武则天作出了什么姿态,我以为骆宾王的文学才华是冠盖京华的,这才是很重要的事。 ??? 当然武则天没把骆宾王招于大朝之间,而是让他浪迹荒野仓惶出没。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见了踪影。后世多有善良之人用神秘色彩将他从头到脚笼罩起来,偶尔露点星光,传说最美好的是讲述骆宾王逃至杭州灵隐寺削发为僧了。在《唐诗本事》记载里,作者孟棨给了读者些许的安慰。书中讲宋之问贬官放还,游灵隐寺,月夜于长廊吟诗,得二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诗接不下去了,正绞尽脑汁想;厅堂禅床上一老僧枯坐,有长明灯相伴,老僧如岩石般不动。宋之问想离去,老僧低沉的声音顺廊响动:“楼观沧海日,门听淅江潮。”翌日凌晨,宋之问拜访老僧,已飘然不见;寺内僧人告知,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 自然这是百姓对过早消逝于民间的一代人杰骆宾王最好的纪念:好人有好报,愿他长命百岁,老僧嘛,寿命都很长的。 ??? 现实却很严竣,《旧唐书》载骆宾王被“伏诛”。《新唐书》则模棱两可,称骆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恰好《新唐书》的伏笔有些契合骆宾王落难灵隐寺的诡异故事。 ??? 最后我关心一点的是,“初唐四杰”中有三杰均对千里迢遥之外的绵州情有独钟,或流寓、或行吟、或贬官,他们大抵留下了绵州与几位才子血脉相连的感人事迹与不绝于缕的大美诗篇;可是,骆宾王为何无缘而来-----我于灯下寻觅良久也未发现他在绵州活动过的一鳞半爪的些许痕迹。私下里,我盼着骆宾王躲避追杀时隐藏于绵州某处偏远寺庙该多好;这可不是臆想,明建文皇帝朱允炆被叔父朱棣下砍头令时,就传他躲蔽于江油老君山一处寺院呢。因此,骆宾王潜藏来了,我们绵州山水该有多么荣幸。 ??? 骆宾王的千年来魂灵在悠远天际旅行,他从一片雪白的云上探身下望,呵呵一笑,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