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58:【友人来稿】缂丝——来自东方的神秘织造技艺
按:今天在这里更新的是我一位朋友写的,也是那天一起看了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然后被我“强行”要了一篇,哈哈哈。按她说的,看完电影后,缂丝技艺有些感触,于是稍稍写了这么一篇。希望诸位喜欢。
以下是正文:
缂丝,这种古老的织造技艺,原本离我的生活甚是遥远,上周末有幸因为《天宫苏作》这部关于苏州技艺的记录片而与缂丝结缘,并让我爱上了这一门精美绝伦的艺术。
“缂”字,乍一眼看上去还挺生僻。缂丝,又称刻丝。《说文解字》中对于缂的解释是:“刻,镂也”。缂丝,作为织中之圣,缂丝的编织方法十分独特,既不同于刺绣,也不同于织锦,它以生蚕丝为经线,以彩色熟丝为纬线分段缂织,每种颜色的纬线都要与经线交织而又不贯通全幅作品,因而被称为“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
缂丝技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早在彩陶土器时期就已萌芽,到商代缂丝织物已制作精良。时至唐代,缂丝技艺在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访学等中日文化友好交流中发展成熟。宋代,缂丝技艺最负盛名,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此时的它,风格独特,缂织精细,结构富于变化,观赏性强。宋代以后,缂丝技艺仍在传承中发展。时至今日,缂丝这项极具工匠精神的织造技艺仍在延续,尤以苏州缂丝闻名天下。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年后,缂丝又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热播的宫廷剧《延禧攻略》中就有不少缂丝元素的使用,也为剧中人物的刻画增色不少。
“追求缂丝工艺的人,就需要一根筋的精神。”的确如此,缂丝创作可谓呕心沥血,劳心费神,面对如此繁复的纯手工工艺,创作者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若非没有对缂丝技术的敬畏之心和传承之心,想必在如今这样浮躁的社会风气中,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时至今日,缂丝这项技艺依旧只能由人工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难怪会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也难怪苏州缂丝传承人王金山将自己制作的缂丝视若珍宝,舍不得出售。可惜,王金山大师已于去年辞世,不知缂丝传承的接力棒如今交给了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