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化︱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Valuing Water”(珍惜水、爱护水),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21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为响应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呼吁人们从不同视角和领域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水的价值,中国水科院的专家学者从水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文化价值、水在全球伙伴关系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和价值进行了探讨,分享了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良好实践,以加深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珍视和保护水资源。
背景情况
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不仅承担着具体的防洪、发电、灌溉、排涝、航运等功能,很多历经沧桑的水利工程还承载着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体现在其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和反映。
中国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使治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必要的基础支撑,而水利工程建设则是治水的主要手段之一。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建设了不计其数、类型丰富、型式多样的水利工程,很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还有很多工程的遗址遗迹仍为人们不断观摩学习,这些工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水的文化价值的生动体现。
水利工程文化价值的体现
水利工程支撑人类文明发展
从古至今,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背景使水利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表明,早在约五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兴建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稻作农业生产。后来的钱塘江海塘工程奠定了两浙平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浙江诸暨赵家镇的桔槔井灌这种简易而有效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当地乡民的落户生存、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水利工程见证国家历史发展进程
很多水利工程在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芍陂的建设促进了春秋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后来的迁都寿春。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的修建从经济层面助力了大秦帝国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和发展在隋代之后对中国国家经济格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山堰、木兰陂、桑园围等水利工程则是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证明。
水利工程承载民族和区域的文化记忆
汉画像石中的大禹持臿图
李仪祉《会稽大禹庙碑》
民国时期黄河水灾航拍照片
现在的黄河大堤
抚州千金陂
四川黑龙滩浆砌条石弧形重力坝
重庆盐井口水库浆砌条石拱坝
重庆双桂砌石渡槽
河南林县红旗渠
水利工程传承优秀治水哲学和科学技术
水利工程往往承载和体现了当时的治水哲学理念和科学技术水平,一些古代水利工程成为传承优秀治水哲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的典型代表。四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治水哲学的典型代表。郑国渠、宁夏引黄古灌区、引漳十二渠等北方多沙河流引水灌溉工程,表明中国人自古就将河流泥沙作为资源,通过淤灌肥田,改良治理盐碱地。坎儿井是西北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独特水利工程型式,通过暗渠蓄引地下水并输送到村庄和农田,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损失。
都江堰渠首
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
水利工程营造了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
水利工程还因其不同的功能和用途而营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北京城市河湖水系格局和园林景观的基础,就是元代郭守敬所规划的通惠河水源工程体系。此外,风景旖旎的江南和岭南水乡、宁夏平原的“塞上江南”、吐鲁番盆地的沙漠绿洲、里下河地区的垛田风貌等,都是基于水利工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文化地理景观。
保护水利工程遗产
传承优秀水利文化
水利史研究团队合影
水利史资料整编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收藏馆藏有故宫清代水利档案照片140000件、胶卷4000件和抄件26000件,线装水利文献20000余册,古代地方志2000余种,新中国江河水利志1500余种,以及系统的近代水利期刊、水旱灾害剪报等,馆藏资料每年不断更新。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料,水利史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史料整编和水利史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成果为水利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部江河水利志收藏馆内部
《再续行水金鉴》2004年出版
《民国水利剪报》2018年7月出版
水利工程遗产调查
为开展全国性水利遗产调查,水利史研究团队跋山涉水,走向田野,深入农家,寻碑觅谱,探究历史真相。在此基础上整理分析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保护、利用和管理现状,总结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构建我国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机制。
探访河南焦作五龙口引沁古灌区
调研湖北崇阳白霓古堰
广东佛山桑园围围基界碑挖掘
鲍屯水利乡规民约石碑
在千金陂、通济堰等地区深入农户、查阅家谱
水利工程遗产复原与模型制作
对已消失的历史重要水利工程,深入挖掘研究和严谨考证其工程环境、枢纽布局、工程结构型式、材料工艺,运用模型复原其历史形貌和运行机理,推动遗产工程复原与修复。
闸坝一体的控制工程结构图
洪泽湖大堤上的减水坝结构复原图
京杭运河南旺枢纽模型
鲍家屯水碾房修复
鲍家屯水碾房修复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
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水利史研究团队采用文献考证、实地调研、考古验证,以及遥感、雷达、材料特性分析、水文推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厘清水利工程遗产的历史沿革,对其工程体系、结构、范围和价值做出阐述和界定,并针对遗产现状,就保护发展策略、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编制保护与利用规划。
文献考证
应用遥感技术,识别遗产分布
运用探地雷达寻找地下石质遗迹
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判断水利工程遗存结构的建筑年代
通过结构材料特性分析,探究水利工程历史材料来源,还原古代工程建设过程及特点
遗产体系综合分析与构建
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
宁夏引黄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规划及保护条例印发
大运河调查研究
开展大运河全线调查、大运河遗产构成与特性研究、价值分析、规划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出版研究专著,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在大运河保护与利用中得到应用。
大运河实地调研
大运河遗产构成与特性研究成果获得应用
京杭运河遗产构成概化图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
从灌溉工程遗产角度,深入挖掘和研究遗产的历史沿革、工程体系、遗产价值,开展从基础研究、保护发展策略、规划编制,到遗产申报文本编制、遗产申报的一系列技术服务,理论结合实践,成果丰富。
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图(截止2019年)
结 语
中华文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蜿蜒在中华大地上的条条水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明之源,流淌着数千年一代代中华儿女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和思想。一座座刻满了岁月的斑驳印记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治水文明与民族精神的铮铮印证。在这些水利工程的身上,人类的生存智慧与拼搏精神得到了高度的融合,水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得到了完美体现。挖掘和了解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水利工程,就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水科学与水文化的研究者与保护者,水科人在所不辞!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