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墨亦 | 三国风流

三国风流

文|韩墨亦

脉自秦岭来。八百里伏牛山有一道支脉挺进了南阳盆地中部落地生根。据成书于战国末季的辞典《尔雅》在《释山》篇章中如是描述南阳,“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书中还记载,“宛中—隆”,名隆山。后世为了纪念曾在此地躬耕居住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隆山在三国以后就被称为“卧龙岗”。而隆中只是一个方位词。也就是说,这个周围高中央低的地方,形状像一个“宛”(碗),其中部隆起,叫做“隆山”。该地区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名南阳。由此可见,隆中在古代并非地名,而是形容南阳地貌的。
结合《蜀记》中刘弘“登隆山而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可知:真正躬耕地在南阳隆山的(卧龙岗)上面。在举世闻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后主的奏疏,时间是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躬耕地、草庐、三顾处就在南阳,一目了然。诸葛亮在皇帝及众多同僚面前说的话,也就是国家的正式文件。一千多年以来,这在历朝历代的方志、碑林、诗词中随处可见。当然了,诸葛玄叔侄曾到过襄樊,也有众多的亲戚,襄樊人景仰诸葛叔侄的高洁品格,怀念诸葛亮,编造了一些逸闻传说,杜撰了纪念地,也在情理之中。
从黄巾举事到晋灭东吴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纵横捭阖、波谲云诡的乱世。沧海横流,锋镝四起,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表情生动、服饰各异地出现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的形象或悲壮或霸气或敦厚或黠慧。在这一簇簇生龙活现的风流人物中间,有一个人的形象渐渐地清晰高大起来,把他周围的人物衬托得渺小模糊下去。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想来应该是这样的,睿智的、忠耿的、洞察的、隐忍的,羽扇纶巾,大义凛然。
如果说东汉是在黄巾之乱的厮杀声中逼近尾声的,那么三国就是以三顾茅庐这一标志性事件正式拉开帷幕的。
山河破碎,家国不宁。彼时许昌城的曹记伪汉政府里,蛇鼠豺狼,封侯拜将,群贼渎驾,百寮噤口。操逆染指朝廷,天纪经纬何存?冰炭由是同器,众丑岂非帮凶?干戈俶扰,兵燹连绵。圣躬金雀在笼,朝弊积重难返。曹操手心里的央廷退出历史舞台只在旦夕之间。
两汉以降,南阳在神州大地上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作为人中龙凤的诸葛亮选择躬耕南阳当然不会是心血来潮。南阳是光武龙兴福地,皇家钦定的陪都,是“副首都”。和天都洛阳一样,是历史的中心舞台,其地位不言而喻。古宛城位于卧龙岗东七里地。尔时的隆山绵延百余里,春鸟秋蝉,松竹滴翠。山不高而物丰,溪不深而鱼肥;地不广而有情,林不深而清秀。先秦多侠客,魏晋多隐士。诸葛氏三兄弟在此结庐垦荒,隐居耕读。
公元207年春,诸葛草庐前骤然响起的扣门声,让诸葛亮过人的政治智慧初见端倪。在隆中,诸葛亮面授机宜,当今天下分裂之格局非秦末纷争之以往所能比拟,曹操无项王之豪情,诸侯多称霸之野心。为今之计,宜夺荆州取益州,存身图治,联吴拒曹。诸葛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的三分论战略主张,也是权宜之计过渡之法无奈之举,是合法的,当然也是合理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在找不出更加完美有效的方略。先三分以自强,再一统兴汉室,于国于民大有裨益。道理很简单,只要有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族贵胄手握节鉞,呼应京畿,雄踞掣肘,许昌的“一万零一岁”就不会轻举妄动。其他觊觎光武神器的诸侯,当然也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必要再注册一个皇帝的商标了。开国有风险,僭位需谨慎。称帝就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袁术最终搞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就是活例子。血的教训相信各路诸侯依然历历在目。
毋庸置疑,诸葛亮是拓疆之能臣,兴邦之人杰,他的远见卓识在时代的嬗变中给人以数往知来的感触。拨开历史的烟尘,诸葛亮开物成务,在出山前结合时局为刘备量身定做了政治方针,以皇室宗亲的有利身份,以刘汉中央政权为图腾,汉兴则休戚与共,魏立则分庭抗礼。果然,曹操,这个执掌大汉朝廷牛耳的北方霸主,终其一生,也只能流着哈喇子偷窥承光殿中央的那把椅子。其在世时,他在名分上始终是个“副天子”。虽然天下皆知他已经是皇帝了。
角逐如火如荼。曹操,不管称其为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枭雄、奸圣,他有着高深的城府和过人的手段是不争的事实。曹操也明白,只有管住了称帝的念头,挟天子以令不臣,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当年各路诸侯在起义时,都曾在汉廷的龙旗下宣誓“诛董卓、兴汉室”。如今董卓已命丧北掖门,诸侯们即使没有卸甲归田,那至少也应该保境安民吧。如果曹操本人率先登基,首先是他标榜多年的忠君神话宣告破产,接着就是各路诸侯纷纷效仿过把皇帝瘾,大家平起平坐。论实力、背景、地盘、声势、资历,曹操最多是个中不溜儿,论地盘有二袁在他之上,论背景有二刘在他之上……   弄不好他就会成为第二个袁术。如果维持现状,他就可以用手里攥着的皇帝号令天下,这就是最大的优势。所以,曹操选择广创业排异己缓开元,掏空汉廷,培植党羽,驱狼搏虎,笑纳渔利。这是曹操长期以来屡试不爽的不二法门。
刀剑如海声如潮。一场场战争套餐,一次次造神运动,曹操左手为王、右手握圣,用铁和血奠定了一条通往金字塔顶的路。
曹操虽未称帝,但他留下了思想神圣光环,给曹氏集团带来了大量的人脉、舆论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不可限量的。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说到底还是魏蜀国力悬殊太大。这和曹操早年的经营不无关系。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鸠居北国。
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北形势间不容发。三国对峙的紧张局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消息传到蜀中,刘备在成都面北祭庙,悲恸嗣统,承基践祚。不可否认的是,当江山姓刘时,刘备是“皇叔”,虽然只是一张空头支票,但至少在名分上高于曹操这个“魏王”。曹丕篡汉易帜,这种优势当然也随之消失了。如果刘备再不黄袍加身,那么他就会降级成为地方军阀头子。这对于家底本来就薄的西蜀集团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刘备也就不再扭捏作态,选择君临天下,改组季汉成都流亡政府。亟盼天佑大汉复辟洛阳再度中兴。从中山王到昭烈帝,一字之易,重逾千钧。然而,在这场三国切蛋糕游戏中,刘备摸爬滚打了大半生好不容易夺得一块,却是满目疮痍,局面亦非一日之寒。即使他和他的臣民们殚精竭虑地经营,即使帝国的勇士们都是在血水中淬过火的鸣镝和利剑,也无法跳出自东汉中叶以来王朝一路下坡这一宿命。大汉气数已尽,蜀汉续貂难免不伦不类。为了挽救颓靡局势,从公元227年,是年丁未,蜀汉丞相诸葛亮集中重兵西出祁山进攻天水等三郡,开始了北伐。无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千里远征劳师北上无异于蚍蜉撼树。何况北魏曹氏集团几代人恩威并施早已深入人心。司马氏士族实力雄厚,其崛起也是势在必然。
笔者认为,与其说刘禅政权是苟存于蜀道的天然防御工事上,不如说是诸葛亮向天借命,在战略上运筹帷幄延续了季汉的龙脉。诸葛亮不愧为风雨飘摇中刘氏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在临终前的奋力一搏是那么的铿锵有力。富有戏剧性的是,诸葛亮挥戈北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在业已腐化的北魏曹氏亲贵势力卧榻之侧,为中原司马氏军事集团新贵族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南方羸弱的蜀汉政权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局面。三者互为犄角,相互制约。从此,后三国时代开始。在北魏统治阶层内部,帝亲贵胄们一边处心积虑地压制以司马氏为代表的日益膨胀的北方士族集团,一边手忙脚乱地应付来自蜀汉方面的“北伐”威胁。这场蜀汉政府为求自保而主动发起的北伐战争,在北魏朝廷眼里逐渐成为急剧蔓延的烽火。诸葛亮旗帜鲜明地高举着平叛的口号,从根源上颠覆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小皇帝曹叡六神无主,寝食难安。诸葛亮的一半目的已然达到。与此同时,北魏曹氏亲贵们对司马氏集团的态度依然三十年如一日,即:在提防中媾和利用,在利用中忌惮提防。陈仓沿线蜀军压境,政权内部暗流涌动,北魏朝廷的压力可想而知。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强化了这种微妙的局面。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却在曹魏政权核心里埋下了分裂的隐患。可以说,北伐是曹魏政权命运的枢纽性转折点。北伐在勉强为西山迟暮的蜀汉政权带来一缕光线的同时,无形之中也为东吴的坐大争取了有限的时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一生的金科玉律。也是诸葛亮北伐前泣血上书天听的誓言。却不想一语成谶。公元234年8月,天垂异象,将星晦暗,操劳半生壮志未酬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含恨薨逝于五丈原,终年54岁。诸葛亮的病逝举世震惊,就连他生前的对手司马懿也为之动容。
春秋江流天地外,古今人物是非中。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应有四次叹息,一是乱世隐居躬耕隆中时忧患苍生的叹息;二是面对三顾之情,知其不可为而不得不为时无奈的叹息;三是贵为丞相时,事无巨细咸于躬亲时严肃的叹息;四是六出祁山回天无术时悲壮的叹息。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一部许身稷契的历史传奇。他以卓越的智慧、悲壮的情怀、节义的人格魅力引领着三国一个风流时代。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韩墨亦,80后。河南省南阳市人。个人收藏两千余册书。身体里流淌着率性灵清的血液,一半是男人,一半是男孩。被宿命分泌出来的粘稠孤独淹没了灵魂,在苍白的世界里,深情地爱着文字。心中有诗,不论身在何地,远方都在更远处。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韩墨亦  |  湘雨(上)

韩墨亦  |  湘雨(下)

韩墨亦  |  胶囊爱情(小说)

(0)

相关推荐

  •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2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2

  • 诸葛亮隐居地到底是襄阳还是南阳?

    一直以来关于诸葛亮隐居地是哪里,襄阳和南阳两个城市争论不休,很多历史教材意见也不统一,今天让我们在史料中找答案,看看诸葛亮到底隐居在哪. 我们先看<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字孔明 ...

  •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3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3

  • 诸葛亮求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是不是这个样子呢?我仔细琢磨,好象不是.     诸葛亮年青时,也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读了书巴不得找一 ...

  •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

    郭文学:诸葛亮为什么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

    说起三国那段历史,可谓战火纷飞,到处都散发着硝烟的味道.不管是平民还是士大夫,只有时机成熟.都可以让自己拥有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其中关羽和张飞便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例子.原本就是一个小商小贩,但是在跟随刘 ...

  • 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专家:他不撤,就会没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司马懿这个人.司马懿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博览群书.被曹操重用之后,更是擅用权策计谋,是曹操得力的谋臣之一.我们也知道曹操也不是简单人,城府极深,也是一个不能令人小看的大人物.能被曹 ...

  • 诸葛亮到底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

    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在这之后,刘备攻占益州,又夺得汉中.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夺得汉中.蜀后主刘禅继位, ...

  • 历代都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南宋却要尊刘?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 ...

  • 韩墨亦 | ​胶囊爱情(小说)

    胶囊爱情 文|韩墨亦           很多年过去了,芴则依然在幻想,有一天柠檬会和他再次邂逅.就像那次在草店.没有任何预兆的.她依然单纯无邪的对他微笑,就好像过去所有的怨怼未曾发生过.虽然,他知道 ...

  • 韩墨亦 | 湘雨(上)

    湘雨(上) 文|韩墨亦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寅夜.一场茫茫的大雨,正覆盖着大地.在高速公路上整夜奔命的长途客车到达了湖南.客车呼啸着向前行驶,车身在轻微的震颤,路面上溅起了剧烈的水花. 客车在有服务区标 ...

  • 韩墨亦 | ​湘雨(下)

    湘雨(下) 文|韩墨亦 回到家的遗机才知道,父母是为了赚他回来结婚的.对象C小姐比遗机大3岁,两家是"世交".长辈们普遍认为,年轻人自由恋爱不靠谱.而遗机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排斥 ...

  • 683期B || 妥妥读《三国》(七十八)传世经典亦有小瑕疵 瑕不掩瑜劝君用心读/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本期精彩: 就像灿烂的人生也有崴脚的时候一样,在<三国演义>如巍峨的丰碑烛照人间几百年的时间里,我读它,就像吃一筐香甜的大 ...

  • 既是皇叔亦是国丈,揭秘汉末三国身份最复杂的人物

    由于汉末三国距今有1800年历史了,史料的缺失,让很多历史真相成了谜团.董承的身份也一直困扰着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按照现存的史料记载,他既是皇叔(献帝祖母董太后的侄子),亦是国丈(献帝嫔妃董贵人的生父 ...

  • 千古亦风流张大千作品欣赏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 ...

  • 多才亦多情,风光亦风流的欧阳修渔家傲近日...

    多才亦多情,风光亦风流的欧阳修 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欧公此词情韵 ...

  • 徐志摩的书法亦风流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他是近代著名的新月派诗人, 一首<再别康桥>脍炙人口. 而他与三位漂亮女性的情感故事, 更是家 ...

  • 爱花成癖的宝藏男孩陈洪绶,风流亦有风骨!

    陈洪绶[shòu](1599-1652),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 号老莲,别号小净名, 晚号老迟.悔迟, 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陈洪绶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