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回忆下幼儿园吃包子的故事
有点意思
说说立场问题
这事要是追忆起来,那得是小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县公立幼儿园还不多,我所在的机关幼儿园算是条件比较好的了。
虽然说幼儿园挨着我县文庙,但80末的娃娃们,最早接触的教育跟儒家没关系,那时候还是洗……不对,是那个灌……也不对,干脆叫立场程教育吧。这反映在当时的幼儿园,那就热闹了。
我记得当时上午四节课,上完前两节课,就会有一个阿姨送来两个巨大的筐,里面装满了包子。包子一共三种馅:肉馅、韭菜虾皮馅(可能有些许鸡蛋)、糖馅。因为确实发生过有人吃糖三角烫后脑勺的悲惨故事,因此糖三角注定是极少数人选择的小众食品。那么故事,就围绕韭菜和肉馅展开。
由于我们的父辈大多都经历过那十年,所以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会沾染一些义和团习气。哪怕吃个包子,也得进行斗争。因为口味不同,吃肉包的是一个派别,吃菜包的是一个派别。
只要包子一发完,当老师回到办公室,班里两派小朋友就会用纯正的中原官话之兖菏片之巨野方言喊两句口号“谁吃肉包跟谁玩!”、“谁吃菜包跟谁玩!”
这两派绝对不能互融,只讲立场,不讲逻辑。只要你口味跟我不同,那就是阶级敌人,誓要斗争到底。
拿我来说吧,我是菜包派,对肉包派的小朋友那是深恶痛绝,简直是阶级仇民族恨,绝不能与之共同戴天!
那一帮幼儿园的孩子,怎么会因为口味不同而如此疯狂行事呢?
这就有点意思了,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我们这代人最初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是仇恨教育,并无爱的教育。我们不会爱,但对恨那是一门儿灵。别管是小白兔恨大灰狼,还是葫芦娃恨妖精,一个不会恨的小朋友,不是个合格的小朋友。而且我们还学会了要去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一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我们会誓死捍卫韭菜馅,这脑子进水也是进的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要捍卫这些有的没的呢?
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当这种思维模式深入骨髓,那长大了得多可怕。
万幸,作为个资深学渣,我在学习立场思维的道路上落伍了。而在思维和立场方面,我只能选择现有思维后有立场,无法越过思维先预设立场。而因为这样,我老因为立场问题被当成阶级敌人,也是很搞啊。不问原因,就问立场,这就没法聊了。那我只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总之呢,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爱吃菜包,一种人爱吃肉包,但爱吃啥吃啥,别非要互相同化对方跟自己一样,更不要觉得跟自己不一样的是值得仇恨的对象。
这个公式可以运用在所有立场冲突中,切勿把自己的选择,当作别人必须遵守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