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 立春|等,梅花开。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梅花还没有开吗?那我就再等等。”
这是费丹旭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画的金陵十二钗之一。
那年也是辛丑。距今年整整180年。
冰天雪地里的萧冷,红袍子是最暖的暖色。
这红袍女若有所思,在思忖什么?
我猜费丹旭给她定的主题,是踏雪寻梅。
(你猜,这红袍女是谁?)
费丹旭那年不过四十岁,早已名动江南。他的补景仕女画得极好,山石、梅竹都是他补景的日常。比他稍年长、也很擅画仕女的改琦就不一样,不大补景。故而,印象里好象也没有谁象费丹旭那样画过那么多的梅花仕女。
现在梅花没有开。那就这样看看吧。
立春以后,梅花渐渐就开了,那就画一个折梅手。
孤山边的林和靖会不会等梅花开呢?
据说,林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年之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盖计年以栽树也”。
这是《孤山志》里的记录,说林逋种梅360树,每年将卖梅子的钱分成360包,每日只取用其中一包。等到用完了,卖梅子的日子也就又到了。
考据学者说这个说法近乎扯淡。
他们说,林逋那时候,孤山没有种那么多梅花。明朝后期以来,高濂的《遵生八笺》、陈继儒《重建放鹤亭记》、吴从先《和靖种梅论》都说林逋或孤山有梅360树,都不过是好事者“指画故事,胜谈高迹”而已。
真实的情况大概是,北宋林逋在世时居处松竹比梅花还多些,南宋皇家在孤山种植的梅花千百株和林逋旧居也不相干……直到元顺帝时,江浙儒学提举余谦主持整修林逋墓,重建梅轩、鹤亭等,并在孤山上下种了数百株梅,郡人陈子安又献鹤一只。明朝万历年间,太监孙隆监织造驻办杭州,在孤山如数补种360株梅,这是林逋旧居有梅360树的最早记载。
“处士有梅三百六十”就从这时候开始流传开去。到了清人笔记里,更出现了“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的扯淡说法。
虽然扯淡,但是,我觉得很有趣啊。这个实用至上的和靖先生,和黄州时的苏东坡一样用撙节之法维持生计,他等花开的时候,就多了些人间气息。
这几年梅花开的时候,我们总会去太湖边采上一篮子梅花,回来做暗香汤。
高濂的《遵生八笺》和顾仲的《养小录》里都说,早春采半开的梅花,重纸密封,到了夏天取出来冲饮,梅花会在茶汤中渐次开放,好看极了。
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头,连蒂置磁瓶内,每一两重,用炒盐一两洒之,不可用手漉坏,以厚纸数重密封,置阳处,次年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然后用花二三朵置于中,滚汤一泡,花头自开,如生可爱,充茶香甚。
▲ 任淡如摄
采梅花来做暗香汤有很苛刻的要求。
要没经过雨,又没经过尘的。
要开到五分的饱满新鲜的花头,连蒂摘下。
要在梅林中兜兜转转寻觅很久,才采回一小篮半开的梅花,还不能放过夜,得马上赶回城里,架起炭炉,把雪花盐炒热了,层层铺洒在一罐子梅花上,然后,拿宣纸把罐子封紧,密密扎绳,放置荫凉处几个月,这暗香汤才算成。
要饮的时候,准备好滚烫茶水,取梅花两朵,和少许蜜一起置于茶盏中,注入茶水。一会儿的功夫,梅花便会在茶汤中舒展自开。
好喝。
▲ 任淡如摄
最荒寒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如在梅花树下,铺开一张素洁的茶席,煮着小炉茶,看偶尔坠下的花瓣落在暗香汤旁边,三两人无事闲谈,便堪消磨了一日。
等吧,等梅花开。
▼
作者:任淡如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欢迎个人扩散、转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