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原型名叫“红玉”?

曹雪芹写出的小说人物黛玉,是有生活原型的,她的名字叫“红玉”。

在《石头记》第一回中,曹雪芹编写了一段神话故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使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在上述引文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后面,戚序本有夹批曰:

点“红”字。 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

绛:意为“深红”。脂砚斋以此形式达知读者:此处的“绛”点“红”。——这便是曹雪芹写作秘法中的“意隐法”。

在上引原文的“时有赤瑕宫”后面,《石头记》有夹批曰:

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者。”以此命名恰极! 点“红”字二。

这就是说,在“赤瑕宫”三字中竟然点出了两个“红”字。

“赤”点“红”——因为”赤“的字意与“红”的字意同。“瑕”字如何点“红”呢?作者交待: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者。”——“小赤”不就是又小又红吗?

“又小又红”不就是“小红玉”吗?

“瑕”即瑕疵,有毛病。

至此,笔者得知,作者写出:“赤”“瑕”,并加注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

1、“赤”“瑕”中点出了两个“红”字;

2、“小红玉”有病;

3、“以此命名恰极”——以“赤”“瑕”为神瑛使者的“宫”命名,恰极。

在上引原文的“时有赤瑕宫神瑛使者”后面,“戚序本”有夹批曰:

点“玉”字二。

上引原文中,何曾有“玉”字?作书人如何会批出“点'玉’字二”?这应该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思考。

笔者想:神瑛使者的“瑛”中,“赤瑕宫”中的“瑕”中,均含有“窄玉”旁,读者可以从“瑕”中,从“瑛”中各拆出一个“玉”字——这岂不是两次点了“玉”?作者借此向读者示意——他在著书立说时,使用了一种隐写秘法,叫“拆字法”。

由上述正文和脂批读者得知:作者在著书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拆字法”、“意隐法”,而且得知:“绛珠”二字隐写着“红玉”。这是因为“绛”隐“红”——“意隐法”。“珠”拆“玉”——“拆字法”。读者会问:“绛珠”隐写着“红玉”,那么“绛珠”与“黛玉”何干?

我们看其后面的原文:“这绛珠草……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

这条批语明明是在为绛珠仙子红玉加注,然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又将此注加给了黛玉,令读者自此领悟:红玉、黛玉实为一人。小说人物黛玉生活原型名“红玉”。

批语“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这是一种写书奇法,即“注彼(红玉)写此(黛玉)”法。亦可称“一击两鸣”法,或称其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法。

从此文读者可以看到:上述论证都是在脂批的诱导下进行的。离开脂批,我们只能把上述引文看作一段神话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