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高中衔接:古诗意象特训
2021年初高中衔接:古诗意象特训
考点:
1.[唐]王勃《秋江送别》与[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2.(唐)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与(明)王恭《春雁》
3.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4.[唐]李白《子夜昊歌·秋歌》与[元]周德清《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考点研究】
一、意象类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①考查意象的内涵;②考查意象的作用;③考查意象的特点。这些角度或单一考查或综合考查。
(一)设问方式
1.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2.诗人通过诗中某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二)分析思路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意象作用
①营造气氛;
②设置背景或环境;
③塑造意境;
④奠定情感基调;
⑤借景抒情;
⑥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
⑦诗歌线索。
2.常见意象
①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②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③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④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⑤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⑥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⑦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三)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特殊意象”的解读
1.意象密集排列=博喻+裂锦+……
2.意象的隐显与表达方式的关系
3.特殊意象的作用
4.仿写=意象+想象
三、诗歌构思技法——意象叠加
诗歌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因而诗作中无疑会呈现出一些形象,而这些形象是作者情感与物象的融合体,我们把这一“融合体”称为意象。
简言之,意象,是指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艺术形象。物象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如山川、草木、风雨、雷电等,这些客观事物都可以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里。当然,注入了作者情感的人、事、物等也涵盖在内。
作为创作技法,意象叠加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是创造意境,引发读者进行“再创作”的想象,从而解读出诗作隐藏的深邃涵义。
1.温庭筠《商山早行》
晚唐诗人温庭筠写过一首五言律诗《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点评】意象叠加=主旨词(早)+意象
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浓郁的孤寂情和思乡意。全诗虽然没有一个“早”字,但前六句却写出了早闻、早思、早见。第三四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其中未用一个动词,只罗列了六个具体事物——这一连串的描述性意象叠加在一起,突出了秋季早行的特征,读者便能领悟到此诗含而不露的意境,以及游子在凌晨路上凄冷、寂寥的感受。
2.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再看北宋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评】意象叠加=博喻+意象
这首词看似在写相思之情,实际在抒发宏愿落空的闲愁。词的下阕通过三个叠加的比喻性意象: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准确地表现了“闲愁”的多、乱和缠绵,原本为抽象的“闲愁”似乎还可以伸手触摸,可谓十分形象生动,从而揭示了作者因怀才不遇、终不得志而失意和迷茫的心境。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运用意象叠加的技法上,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意象叠加=裂锦(名词+名词+……)+意象
这首小令为历代诗词评论家所推崇,获得了“秋思之祖”的盛誉,这不仅在于通过寓情于景的技法表现了作者羁旅生活的孤独、凄苦和愁思,还在于它在词句结构上对唐诗的发扬光大。前三句都由三个相当于名词的偏正结构词语组成,没有使用任何联系词。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荒凉暗淡的景物;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幽僻而闲致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叠加,显现出秋风萧瑟的凄凉旅途。这三组描述性的意象叠加,犹如三幅画面,充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孤独而悲怆的心绪。
4.庞德《地铁站台》
意象派代表、美国诗人庞德写有《地铁站台》一诗,全诗仅两句:
人丛中那些脸庞的幻影;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点评】意象叠加=隐喻+意象
诗评者认为这是西方意象派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而且含意无穷:“既表现了现代城市那种急促性和非人格化,也表现了人生的稍纵即逝感。”而作者却说,这首诗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使用了在东方唐诗中学到的绝技——“意象叠加”:“意象表现一瞬间感觉与情绪的复合体。”这两行诗句的中心词分别是“幻影”和“花瓣”,是两个意象,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完成了作者要表达的瞬间感觉。
5.希克梅特《我坐在大地上》
再来看一首现代诗《我坐在大地上》:
我坐在大地上,
看着大地,
看着草地,
看着浅蓝的花朵。
你象春天的大地,亲爱的,
我看着你。
我躺在地上,
凝视着天空,
凝视着树枝,
凝视着飞翔的仙鹤。
你象春天的天空,亲爱的,
我凝视着你。
【点评】意象叠加=比喻+意象
这是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写的一首爱情诗,文字直白,意思清晰通彻,但此诗却以写作技法取胜。全诗运用修辞中的比喻手法,将大地、青草、浅蓝的花朵,天空、树枝、飞翔的仙鹤等一连串比喻性意象,叠加在所爱之人的形象上,为这位爱人的形象增添了春天般明媚而清丽的色彩。
【考题对接】
一、[唐]王勃《秋江送别》与[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二、(唐)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与(明)王恭《春雁》
南中①咏雁诗
唐·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春 雁
明·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注)①南中:岭南地区。神龙初年,作者坐附张易之,流配岭表。
1.两诗的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王诗首句“一夜”写时间之快,突出___________之情;韦诗首句“万里”写距离之远,突出________之情。(2分)
2.两诗都以“雁”为核心意象,但在写法上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加以具体分析。(6分)
三、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四、[唐]李白《子夜昊歌·秋歌》与[元]周德清《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2021年初高中衔接考点:古诗意象+特训答案
一、[唐]王勃《秋江送别》与[唐]王昌龄《送柴侍御》
1.①感伤;②达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考点】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唐)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与(明)王恭《春雁》
1.欣喜或欢悦;贬谪之痛或悲苦。
【解析】王诗“春风一夜到衡阳”意思是,一夜之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仿佛“一夜”之间就可以完成从冬到春的岁序交替,首句从春到衡阳切入,语气中充满欢欣。韦诗“万里人南去”意思是,“我”被贬谪到万里之外、险恶湿热的南方。被贬途中,当作者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首句写距离之远,突出诗人被贬之痛。
2.(1)王诗托物言志。一二句写在衡阳久等春天的大雁一夜之间感受到春的气息,喜不自禁,产生急切离开的归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准备立刻从楚水之畔飞回燕山之旁——借雁的心理表达强烈的思归之情。后两句写大雁面对诗人“为什么春天一来就离开”的疑问,急切地告诉诗人春天的江南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借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2)韦诗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三春过后,群雁北飞,回到自由安乐之所,安家落户;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离朝廷,被流放到南岭蛮荒之地,在人雁对比之中,表达人不如雁的沦落之感和悲苦之情。三四句运用心理描写,诗人把雁当作知己,向它倾诉自己的情怀,表达贬谪思归之苦之切。(每点3分)
【解析】韦诗“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在这美好的春天,群雁北归,寻其自由安乐之所,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到那险恶湿热的南方瘴疠之地。春雁北返,回到自己的乐园,乃随性而动;而自己作为万物之灵长,却沦落偏僻的异地,身不由己,无可奈何。首两句,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那种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紧扣归雁,进一层抒发内心的悲愤与痛悔。雁在北方安家落户,因此,古人称北飞的雁为归雁。诗人此时身处南中,凝望那阵阵北归的群雁,也不禁动了归乡这个念头: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和你们这些自由的大雁同返家园?三四句运用心理描写,作者那绝望的苦痛、负罪的悔恨以及深沉的身世之悲自然、真挚地表现出来。王诗分析诗题“春雁”可知是一首咏雁诗,写春雁,在春风吹到衡阳时,不计从“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程途之苦,坚决要回艰苦的北方去。借雁的心理表达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诗人用托物咏怀的手法,借春雁的口吻表达强烈的思乡情感。
三、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1.①朋友新居落成;②周围景色优美;③自己心情闲适;④主人品味高雅;⑤宾主志同道合。
2.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①赞美恭维之意;②羡慕向往之情;③志趣相同之感。
【译文】
一直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溪水环绕,从墙头望远,远处秋山数点,景色优美。几颗松树稀稀疏疏只为朗朗月光能照射进庭院,院子里栽种的许多芍药正等待春天归来。不要说文书太多没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注释】
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②馀地:余地。
【赏析】
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四、[唐]李白《子夜昊歌·秋歌》与[元]周德清《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1. 月 ;秋风(风)。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2.(1)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2)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