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听风者,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

面对窗外夜幕笼罩的上海街道,

借宿在李强家的周恩来忽然问道:

“你看这大上海,这大街小巷,

本来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

可是我们却站稳了脚跟。

但上海的空中,

能不能也让我们畅通无阻?”

周恩来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1928年6月,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郊外秘密召开。

会议特地讨论了建立中央电台的计划。

周恩来决定把这个白手起家自制

电台的艰巨任务,交给年仅23岁的李强。

李强,本名曾培洪,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期间,

曾经通过自学制造出炸药和手榴弹,

被周恩来称为“巧匠”,

后担任中央特科四科科长。

1929年10月,在沪西福康里9号的

一幢石库门三层楼房里,

经过李强反复试验后

制造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无线电台。

1929年冬,李强带着报务员黄尚英和电台,

从上海乘船再次来到香港,

准备在上海和香港之间建立无线电台通讯。

1930年1月初,

沪港两地的电台首次实现通报。

这份电文,由黄尚英从香港发出,

张沈川在上海接收,邓颖超亲自译电,

成为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几天之后,

又一份电文从香港

传发往上海——“广西左右江起义成功了!”

这是中共建立电台之后,通报的第一件大事。

此后,上海党中央逐步实现了

与中共南方局及各苏区之间的互相通报。

1931年5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时期,

国民党的密电,屡屡被红军无线电部队破译;

而国民党部队截获的红军密电,

却始终无法破译。

蒋介石为此大为光火。

红军这套密码的发明者,

就是中央特科直接领导人周恩来。

由于周恩来早期在觉悟社从事革命工作期间,

曾化名“伍豪”

因此这套密码在党内被称为“豪密”

直到国民党当局败退到台湾时,

“豪密”也始终没有被破译。

图 | 周恩来与邓颖超

1935年3月底,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后,

党中央决定再渡乌江。

此时,敌军周浑元和吴奇伟两个纵队、

总共六个师的重兵,

已经在乌江北岸严密布防,

等待着中央红军入网。

然而,就在中央红军渡江前夕,

周浑元和吴奇伟的两支部队,

同时接到了署名“蒋中正”的电令:

要求部队不得停留,继续向泮水、新场、

三重堰方向开进。

两人不敢怠慢,

立即按照命令加快行军,

此时乌江防线顿时出现一个缺口,

红军乘机南渡乌江,

将围追堵截的国民党重兵远远甩在身后。

气急败坏的蒋介石,

看着中央红军突出重围,却无可奈何。

直到临终前,

他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这个关键时刻,

冒用自己的名义,调走了乌江防线的守军。

正是凭着这封天衣无缝的假电令,

中央红军兵不血刃地跳出了

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圈,

使蒋介石“聚歼红军于黔北、

黔西”的阴谋化作泡影。

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

为了做好抗日战场的情报工作,

大批当年的特科人员再次回到上海,

其中就包括涂作潮。

他还带了一位新的徒弟——李白。

1948年底,

上海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国民党加紧了对电台的搜查,

密台随时面临着被查获的危险。

1948年12月30日,

一封国民党的绝密军事计划,

必须及时发送给中央。

这个情报直接关系着渡江战役的进程。

李白毅然打开了发报机。

担任警戒的妻子裘慧英,

发现几个可疑的身影在弄堂中徘徊。

她立即示意李白关掉发报机。

然而,为了中央能够及时获得这份重要情报,

李白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发报。

敌人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

先后使用了36种酷刑,但是,

李白坚贞不屈,严守机密,

使地下党的备用电台得以迅速启用。

蒋介石得知从李白口中没有掏出任何情报,

气急败坏地亲笔批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李白对来探监的妻子说:

“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

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这就是李白与妻儿最后的诀别。

1949年5月7日,

李白被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刑场。

20天后,上海解放。

作为中央特科电讯事业的传承者,

他牺牲在黎明之前。

中共无线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中央特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成为中共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创始之地。

李强、张沈川等电讯事业的先驱们,

勇于创新,接续奋斗,

用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

切实发挥着党的“耳目”和“卫士”的作用。

他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勇于创造、

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

将永远成为国人不朽的精神地标。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无线电台到底是怎样建立的?

建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危险?

李强等人是如何实现中共历史上

“一次划时代的通讯革命”的?

红军的密码,又为何难以破译呢?

敬请收看今晚(11月30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之

《红色堡垒  永不消逝的电波》。

文字&编辑:白仲虹

主编:姜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