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浅表性胃炎|名医名方 治验良方
浅表性胃炎,为内科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围。临床以上腹部饱胀疼痛、呈持续性、食后加重,伴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为特征。其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食物过硬及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等因素所致。治疗此症,以理气和中,调胃止痛为法,效果较为满意。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浅表性胃炎。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啦幽阎螺杆菌是种专门生活在胃里面的细菌,细菌可以破坏胃粘膜,导致胃的炎症,甚至是胃溃疡和胃癌。
竹茹清胃饮
[来源]姚子扬,( 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石斛各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 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日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功用]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方解] 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 善清胃热,止呕哕;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配伍为用,能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千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 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 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疗效I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清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麦门冬各15克,制半夏17.5克, 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丹皮各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方解]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方中以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主炉,共奏养阴益胃、清邪神唱技中消痞之效。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千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证属阴虚者。
[加减]泛恶欲呕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覆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著。
清胃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徐长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连翘各9克,水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和胃清热,理气止痛。
[方解]肝气失于疏泄,郁热犯胃,症见纳减神疲、中脘胀满、隐隐疼痛、得噫嗳气稍舒。方中徐长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参、赤芍调营活血;连翘、甘草清热缓急。诸药合用,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和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 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方解]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同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且收效颇著。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千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益气养阴汤
[来源]危北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当归、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各15克, 甘草10克,青黛15克,白芨12克,黄连9克,陈皮、蒲公英各15克,三七面1克(冲服)、沉香面1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益气健脾、 清热和胃、活血止痛。
[方解]慢性浅表性胃炎(气阴不足型)。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获良效。
加味香苏汤
[组成]制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0克,炒白术10克,砂仁3克,(后下), 生姜3片,红枣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若胃痛甚者,加玄胡10克,行气止痛;胃脘胀满者,加厚朴、枳壳各10克,下气宽中;呕恶泛酸,加吴茱萸4克,黄连2克,降逆止呕;胃寒痛者,加高良姜10克,温中祛寒;胁痛加柴胡8克,白芍10克,疏气止痛;食滞纳呆,加谷麦芽、神曲各15克,健胃消食。
[方解]加味香苏散,是香苏散加白术、佛手、砂仁而成。另用生姜、红枣为引。方中香苏散疏肝调胃,理气止痛。加白术甘温,补脾健胃;砂仁善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胸脘痞闷,腹胀食少等症,功能化湿行气,常与佛手、陈皮等品同用,有加强行气调胃消胀之力。佛手味辛、苦,性温,不仅能行气宽胸,且有和胃止痛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调胃和中,理气止痛之效能。
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等物,不宜吃冷饭冷菜,勿受寒凉等等。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味黄芪建中汤
[来源]杨泽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20克,桂枝、白芍各10克,煅瓦楞30克,延胡索10克,虎杖20克,生姜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300毫升,痛前服100毫升,日服3次。
[功用]益气温中、制酸疗嘈杂。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之属中焦虚寒胃脘痛,或伴嘈杂泛酸者。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健中调胃汤
[来源]李寿山,《 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姜半夏6克, 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胃中冷痛较重者,加良姜、毕澄茄;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者,加佛手、香椽皮;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冲服)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者。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碱,喜暖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中医辨证属于脾气虚偏寒夹饮者。
[方解 ]本方系由 (外科发挥》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颇有效验。
执业医师考试动态的及时了解,可以关注公众号 金英杰医学四川总校,每天更新考试考点、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