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话说盱眙“神”故事

话说盱眙“神”故事

作者:马培荣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并不认识,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总觉得是上天或是神灵在起着作用,认为神灵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人们对神崇敬礼拜,企盼神灵出现,惩罚恶人,帮助好人。在盱眙民间,人们也常说:“好人有好报,恶人遭天谴”,“孝子神仙助,逆子天惩罚”。而且还流传着许多“善行修道成仙、好人得到仙助、逆子遭到雷劈”的故事。其中有一些还记载到古代典籍和旧的志书中。这里谨从旧志和典籍上摘录几则关于“神仙”的故事,不是为宣扬迷信、相信鬼神,而是呼唤人们发扬中华美德、注重道德修养、积德行善博爱、敬老孝悌爱民,营造更加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

一、梁母善行修成仙

今盱眙县黄花塘镇治所在地集镇名曰“旧铺”,是南北朝时侨置平原郡的旧治所在,故名“旧平原铺”,俗称“旧铺”。相传,旧平原铺古有一亭,名曰“平原亭”,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古迹卷载:“平原亭,在治东南”,即旧平原铺。因地处驿道之途,南来北往的商贾客旅,都在这里歇脚、打尖,平原亭就是施茶、施粥的行善之地,非常有名。

据说,南北朝刘宋朝时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梁母成仙”。盱眙人梁母是个寡妇,没有儿子,她就在平原亭里施舍来往行人,待人诚恳热情。客人来投宿休息,就像回到家里一样。客人钱不够,少给一些也从不说什么。有的客人连住几个月她也不厌烦。挣到的钱一分不留,全都施舍给周围的穷人。有个年轻人举止与众不同,在这住了好多天,梁母还是很优待他。年轻人临走时对她说:“我是东海小童,以后还会见面。”到了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六十八岁的梁母被太上老君召还,去天庭成了神仙。

(平原亭善人梁母得道成仙)

在盱眙旧志中,还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记载了这件事情。明万历《盱眙县志·卷八·人物志》的“仙释”卷中,就这样记载道:

女仙,梁母,盱眙人,寡居、无子,舍于平原亭。客来投憩,咸若还家。客还,钱多少,未尝有言。客住经月,亦无所厌。自家衣食之外,所得施诸贫寒。常有少年住,经日举动异常。临去,曰:“我,东海小童也。”母亦不知小童何人也。

宋元徽四年丙辰,马耳山道士徐道盛暂至蒙阴,于蜂城西遇一青牛车,车自行。见一童,呼为徐道士前,道盛行进,去车三步许,止。又见二童子,年并十二三许,齐著黄衣绛里,头上髻,容服端整,世所无也。车中遣一童子传语曰:“我,平原客舍梁母也。今被太上召还,应过蓬莱寻子,乔经泰山考召,意欲相见,果得子来,灵轡飘飘,玄纲阴津驿有限三日程,三子待对在近,我心忧劳,便当乘烟,三清此三子见送,到玄都国,汝为我谢东方诸清信士女,太平在近,习有余一,好相开度,过此忧危。”举手谢云,太平相见。驰车腾逝,极目乃没。道盛还。逆旅访之,正梁母度世日相见也。(明·万历《盱眙县志·卷八·人物志》,北宋《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九·女仙四”)

此故事也记载在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之中。可能修炼得道、行善成仙只是神话而已,但传承中华美德、积德行善,好人有好报,坏人终报应,也是一种正能量,在当下社会主义新时期,正是需要弘扬的一种美德。

二、楚姑显灵惩贪官

在第一山上老县衙后面(今盱中老校区之后),古有一冢一庙,冢曰“楚姑坟”,庙曰“楚姑庙”(亦称“楚姑祠”),庙内供奉的是楚汉时期楚义帝的女儿楚皇姑。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起义不久,项氏在会稽、陈婴在东阳同时举义,项氏渡江北上与陈婴会师于盱眙。纳范增言,举为人牧羊的楚室之后熊心为楚怀王,定都盱眙。后尊熊心为“楚义帝”,在徙都郴州途中不幸遇害。留在盱眙小儿城的公主楚姑得知噩耗,悬梁自尽。楚民怜之,装殓入棺,葬于盱山,立祠以祀。在《盱眙县志》和《两般秋雨庵随笔》书中均有记:

楚姑祠,在县署后,祀楚义帝女。(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三·建置,卷十·列女)

楚姑,义帝女也。帝为人阴弑,姑年十四,遂自杀。楚人立祠以祀,在盱眙县署后山,相传即姑葬处。(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楚义帝熊心之女——楚皇姑)

据老人们说,直到民国初,墓祠均在。钝予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撰《皇姑庙》文,说皇姑庙建在县衙后,并作为县治的建置建筑,历任知县新任时都要前往祭拜。如果是清官,楚皇姑就会以美丽少女形象托梦给他,以资勉励。如果是贪官,就会以自缢的恐怖形象予以警训。相传,清代有一个贪官来到盱眙,看到皇姑庙里的楚姑神像十分漂亮,便垂涎三尺、想入非非。夜间忽见一仙子,飘逸独行,便尾随而去,到了县衙后面的楚姑庙旁,仙子突然转身变成了“恶鬼”模样,贪官吓得魂飞魄散、失足掉下悬崖,腿跌断了,人吓病了,夜夜惊愕,噩梦连连,结果官也当不成了,只好卷铺盖滚蛋。据说,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个呢。

后来历经战火、年久失修,日寇占领、庙祠被毁,今已无迹可寻。但楚姑殉节、捐身从父,以保其皎洁之身、忠烈之名,其死重如泰山,精神万古!

三、生卵化为徐偃王

盱城的淮河对岸疆域古为徐国地域。相传夏朝时,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故大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淮夷之地,建立徐国。若木建立徐国后,世代相传,日益强盛。传至第32世时,国君名为徐诞,字子孺,并僭越称王,号“徐偃王”。

(卵生奇人徐夷国君主徐偃王)

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地方五百里,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如此仁义之王,其出生却非常奇特。据古籍、旧志所载,徐偃王并非正常胎生,而为“卵中得子”也。如著名数学家、圆周率的最早发现者祖冲之作著《述异记》,清康熙《泗州通志》等典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古徐国,昔徐君宫人生一大卵,弃于野。徐有犬,名后苍,衔归。温之卵开,内有一儿,有筋而无骨。后为徐君,号曰偃王,为政而行仁义。(南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

徐君宫人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有犬名鹄苍,衔卵以归,遂生儿为偃王也。后鹄苍将死,头生角而九尾,盖黄龙也。葬之徐里,有垄存焉。王生有异相,筋而不骨,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荀子注云:其状偃仰不能俯,故称偃焉,初承子爵。周穆王时,为东方诸侯长,行仁义,欲霸上国,获朱弓彤矢,以为天瑞,乃僭称王,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清·康熙《泗州通志》卷之二·建置)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个孩儿便来到人间,此乃常理。然而,第31世徐国国君的宫人在十月怀胎后,却产下一个大“肉球”。徐国国君认为这可能是不详之物,便命人将其弃之淮水之滨。此时,国君家有一只名叫“鹄苍”(亦叫“后苍”)的狗,奔至水滨将丢弃的肉卵衔回,又将肉卵揽于怀中,用体温温暖肉卵。过了几天,卵被温开,里面竟然出来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徐偃王。

徐偃王不仅出生和凡人不一样,而且身体许多特征也与众不同,据明代的《帝乡纪略》,清代的《泗州通志》《泗州志》《泗虹合志》等旧志载:“王生有异相,筋而不骨,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荀子注云:‘其状偃仰,故称偃焉’。”由于鹄苍衔卵救偃王有功,偃王厚待之,饲养至老死。这只叫鹄苍的犬也很神奇,后来居然头上长出了角,而尾巴竟然长出有九条,据说是黄龙转世,难怪有这么神奇呢。鹄苍死后,徐偃王将它厚葬在徐里,葬犬之处旧名“鹄苍冢”,老百姓称之为“狗坟”。又因鹄苍是“九尾黄龙”转世,故葬处又称“龙墩”。

如今,这座名叫“龙墩”的神奇的“狗坟”就在今泗洪县的陈圩乡境内。

四、城隍托梦破遗案

清朝康熙七年,盱眙来了一位知县,名叫朱弘祚。此人不仅勤勉履职、政绩斐然,捐修学舍、修建盱泗浮桥,抗旱治蝗、关注民生疾苦,还为盱眙留下了一本厚重的《康熙盱眙县志》。清光绪志记载道:

朱弘祚,字徽允(《测海集》作徽蔭),(山东)高唐人。顺治五年举人,康熙七年任(盱眙知县)。廉勤,案牍悉手,治省馈献,革请诸杂,派定征输,划一之法。以俗“好讼轻生”为“揭律通衢”,讼以衰止。岁旱请振,复措金二千,益之邻邑就食者万人。时蝻生遍野,倏有群蝗过之,蝻皆附翼飞去,岁以大稔,举卓异第一,奉旨奖异。又捐修学舍,置学田,修盱泗浮桥。官至浙闽总督。分修南河,以劳卒。(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七秩官)

朱弘祚因任盱眙知县功绩卓著,得以擢升,先为广东巡抚,后至浙闽总督。其中在巡抚两广时,就遇到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这在蒲松龄编撰的《聊斋志异》书中有一篇《老龙舡户》的文章,就记载其在岭南遇到“城隍托梦破遗案”的奇闻。故事是这样的:

朱公徽荫巡抚粤东时,往来商旅,多告无头冤状。千里行人,死不见尸,数客同游,全无音信,积案累累,莫可究诘。初告,有司尚发牒行缉;迨投状既多,竟置不问。公莅任,历稽旧案,状中称死者不下百余,其千里无主者,更不知凡几。公骇异恻怛,筹思废寝。遍访僚属,迄少方略。于是洁诚熏沐,致檄城隍之神。已而斋寝,恍惚见一官僚,搢笏而入。问:“何官?”答云:“城隍刘某。”“将何言?”曰:“鬓边垂雪,天际生云,水中漂木,壁上安门。”言已而退。

既醒,隐谜不解。辗转终宵,忽悟曰:“垂雪者,老也;生云者,龙也;水上木为舡;壁上门为户:岂非‘老龙舡户’耶!”盖省之东北,曰小岭、曰蓝关,源自老龙津,以达南海,岭外巨商,每由此入粤。公遣武弁,密授机谋,捉龙津驾舟者,次第擒获五十余名,皆不械而服。盖此等贼以舟渡为名,赚客登舟,或投蒙药,或烧闷香,致客沉迷不醒;而后剖腹纳石,以沉水底。冤惨极矣!自昭雪后,遐迩欢腾,谣颂成集焉。

异史氏曰:“剖腹沉石,惨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绝不少关痛痒岂特粤东之暗无天日哉!公至则鬼神效灵,覆盆俱照,何其异哉!然公非有四目两口,不过痌瘝之念,积于中者至耳。彼巍巍然,出则刀戟横路,入则兰麝熏心,尊优虽至,究何异于老龙舡户哉!”(《聊斋志异》卷十二,铸雪斋钞本)

故事中说,朱弘祚超擢广东巡抚后,刚上任就发现案头积累许多客商游人离奇死亡的卷宗:千里行人,忽然死不见尸;几人同行,竟然神秘失踪;案件积累,无法究查。朱公十分惊异,走访同僚部属,线索全无。于是,便至城隍烧香祷告,发“阴檄”给“城隍神”,请求城隍菩萨显灵相助。一夜,朱弘祚挑灯伏案、查阅案牍,竟然在朦朦胧胧中睡着了。忽见一官员,公服入堂,自称是“城隍神刘某”,并留一诗,云:

鬓边垂雪,天际生云;

水中漂木,壁上安门。

说完便退出。朱公一惊醒来,赶紧寻觅城隍爷。可室内空空如也,城隍早已无踪。朱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城隍刘公就在眼前,如此真切,怎么只是一个梦呢。但对城隍刘公留下的那首诗,朱弘祚却记忆得无比清晰。于是提笔将诗记于纸上,反复推敲,良久沉思,仔细揣摩,终于悟出诗中之意:“鬓边垂雪是‘老’,天际生云是‘龙’,水上之木是‘舡’,也就是船的粤语;壁上安门当然是‘户’喽。对,四句诗寓意四个字,合起来岂不是‘老龙舡户’吗?难道城隍神仙留下的就是其凶之人?”

(朱弘祚巡抚夜拜城隍求破案)

于是,次日升堂,朱公亟派武官,密授机谋,带领衙役士卒前往老龙津,捉拿在那里驾船渡客的船户。疑犯押上大堂,一经审讯,便将罪行一一招供。原来,这些贼寇以舟渡为名,将客商骗上船去,或下迷药,或烧闷香,将客商迷昏后杀害,谋取财物,又将客商剖开肚子,塞进石块,沉尸水底,不留痕迹,其手段歹毒至极。朱巡抚嫉恶如仇,一经审理,便将这些谋财害命、歹毒无比的船工一一定罪,绳之以法,为民除害,为冤魂昭雪。

从此广东平安无恙,世道安澜,百姓欢腾,安居乐业,人们颂扬朱公办案神奇。

五、雷公显灵劈逆子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在盱眙民间,有许多孝悌的故事感人肺腑,令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淋。但是也有一些不孝之子、忤逆之徒,对父母不忠不孝,甚至虐待父母,为人们所不齿,恨不得呼来老天报应,对其严惩不贷,让他不得好死。所以,在民间演绎出许多“逆子遭雷劈、恶人遭报应”的故事。

(不孝逆子惨遭雷劈)

在清顺治年间,泗州城的东乡就有一个姓刘的不孝之子遭到雷劈的事情,在清康熙《泗州志》中即有此记载:

顺治十年(1653年),东村村民刘姓者,生有二子,皆力田。刘老而鳏。长子家颇饶,不事父;次子贫,未有室,为人佣,乃迎父同居一室,力作以供之,数年无倦色。时溽暑,为父制一单㭘及行缠。兄恚之,诡邀父于家,醉以酒,夺而易之。父饮恨以病死。次子为具殓葬,长亦莫之顾也。居无何天雨,雷电交作,长子恐伏于榻,令妇以衣衾重覆之。俄,霹雳一声,室中火光迸裂,妇启视,失夫所在。次子以雨余荷锹曰:“间过父墓,见其兄也。”视之,已震死墓前,跪捧所夺衣物于手,片片皆碎。背有神书篆文,人不识也。远近惊愕,咸以为不孝子之报云。(清康熙《泗州通志》)

泗州东村一户姓刘的人家,生有两个儿子,老人丧妻,年迈孤寡,疾病缠身。老大家境富裕、房屋宽敞,却心地歹毒、不赡养父亲,对父亲不闻不问。老二贫穷,为人打工,住在破旧的草房内,连媳妇也娶不起,却心地善良。老二把父亲接到家中伺候、尽力供养,多少年都没有怨言。夏天天气炎热,老二就专门为老父制作一个单人小木床,还扯布为父亲做成新衣、被单和各类用品。老父休息,老二就坐在床沿,为老父扇扇子、打蚊子。老大看到老二这样,很是怨恨,便假意把父亲接到家中,用酒把老父灌醉后,抢去所有新衣和财物,老父见状,被活活气死,而老大却推手不管营葬之事。老二只好买来棺木,自己把父亲埋葬。

然而,老大的忤逆行为果真得到天神报应。这天本是大好晴天,却突然雷电交加、霹雳震撼,原来天神遣雷公电母前来捉拿逆子。老大自知作孽不可恕,听到雷声,吓得浑身颤抖、堵住耳朵、钻进被窝,又叫老婆把棉被左一层右一层盖在身上。突然一声霹雳,火光迸裂,床上棉被皆焚成糊灰,而老大人却不知所踪。再循迹寻找,却见老大跪在老父坟前,已被巨雷劈死,手中还捧着抢来的衣服财物,都已被炸成焦糊碎片。再看老大,衣服都被烧焦,脊背上还被雷电刻下了一行神书篆字“逆子当诛”。人们见之,无不惊愕。从此,泗州城里城外、四境邻壤,都在传说不孝之子必遭神灵报应之事。

六、天师魂游示幻奇

在北宋末年,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天师”,名叫张继先(1092~1127年),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崇宁四年(1110年)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之变,金人寇汴,靖康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赵桓遣使亟诏张继先前往汴京。张天师赴汴途径泗州,住泗州天庆观。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师陷于金贼。张天师得知此讯,仰天长叹,遂索笔作诗曰: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

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

西山下红日,烟雨若潜潜。

书毕,骤然气绝,羽化而终,年仅三十六岁。此时,岳飞帐下爱将、御关军统制、武功大夫张宪正好到来,念与张继先同乡同族,故将张天师穿上道袍赤舃(红色的鞋子),在盱眙龟山之下凿窆(墓室),率士民将其营葬於龟山墓室之中。

(静虚先生道教天师张继先)

转眼十六年过去,到了南宋绍兴辛酉(绍兴十一年,1141年),其徒全阳子、崇恩真君、西河真人萨守坚游历四川青城山,在峡口遇到了张天师。张天师见到萨真人非常高兴,便作《水调歌头》一阕赠予,还授以符法。并授书信一缄、赤履一只,托萨真人转送家中。天师家人看到书信和赤履,相当惊异,明明天师已经羽化十六年了,怎么能又与人相见、且还转送信物呢?于是令人打开泗州龟山的张天师墓室察看,但见墓室中仅存有一只鞋子,而此一只正好相配。直到此时,萨真人方知张天师早已羽化了。这在历代泗州旧志和元代赵道一修撰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代张正常修撰的《汉天师世家》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张继先,字加闻,号静虚先生。靖康初,被诏入京。至泗州天庆观,索笔写诗,隐几而化,葬于龟山之麓。后十六年,西河萨守坚游青城山,相遇于峡口。继先以书一封、赤舃一只致天师家。天师大惊,使人启龟山之窆,惟存一舃耳。(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清康熙《泗州志》,清光绪《泗虹合志》)

一个在泗州去世十六年的人,竟然在远隔千里的四川与人相见,还托带书信和赤履,岂不神奇之哉?除非神仙,他人岂有可能?但据古籍资料所载,见到张天师的这类奇事,不光在绍兴辛酉年有萨真人在四川见到,在此前此后又有多次。如在建炎三年(1129年)冬,赴杭州的薛门下生日斋宴上,张天师也来到席间,对大家说:“是年乃有大盗入境,众生慎之。”预告完毕,飘然而去。还有,后在福建武夷山、广东罗浮山等地,也有人遇到过张天师。到了元朝,皇帝对张继先也是推崇备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专门发布圣旨以颂,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颁旨追封其为“正虚靖弘悟妙道真君”。道教更是崇尊其为“玄风演化天尊”。

七、神助孝子地生泉

在盱眙象山之巅,有一神奇之地——“灵音坛”。现在,这里已经建成一处景点,凡是到过这里的人,听了这里的故事,看了这里的景点,无不啧啧称奇。

(象山上的灵音坛和纪事碑)

南北朝时,盱眙升为郡,为“盱眙郡”,郡领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其中直渎县地在境北,虽临淮河但多山绵延、地势高亢,若遇干旱,用水便成了最大的困难。

直渎县有个名叫王彭的后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小时候母亲早亡,便与弟弟一起相依为命,精心侍奉父亲。到了刘宋朝元嘉初年(425年),王彭的父亲又不幸过世。按照盱眙当时习俗,应砌砖室营葬,所以要和泥打坯、煅烧成砖,才好砌建墓室。因王彭家贫如洗,兄弟二人只能自己日夜辛劳,白天挑水挖泥、打制砖坯,夜晚跪在父亲棺木前,相拥而泣。兄弟俩的哀号声感动了乡邻,大家看他们可怜,都过来帮助。可是,要打造砖坯需要用水,而当时持久大旱,无水可取;想打井取水,可挖了十数丈深也不见有泉。只好到五里开外的淮河里挑水,登山爬坡,路途遥远,一天也只能上挑一两趟,弟兄俩着实无奈,急得大哭。王彭只好每天晚上长跪不起、哭诉向天,祈求老天开恩、神灵相助。

如此过了好多天。一天早上漫天大雾,一会儿大雾散开,忽然发现修墓处出现了一个泉眼,清澈的泉水汨汨涌出。兄弟俩喜出望外,知道这是天神相助,便对天叩首,虔诚致谢,赶紧取水打砖。乡亲们见了,也都感觉真是太神奇。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县郡都传遍了,周围几十里的人都争相赶来观看。大家都说这是老天开眼、神仙相助。等到王彭兄弟打好砖、修好墓,那个泉眼却又干涸,连一滴水也没有了。这事被《南史》《宋书》等史籍和《江南通志》《盱眙县志》等记载了下来:

王彭,盱眙直渎人也。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丧亡。家贫力弱,无以营葬。兄弟二人,昼则佣力,夜则号,感乡里并哀之,乃各出夫力助作砖。砖须水而天旱,穿井数十丈,泉不出。墓处去淮五里,荷担远汲,困而不周。彭号天自诉,如此积日。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助之者并嗟叹神异,县邑近远,悉往观之。墓事既成,水便自竭。(《南史》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三·孝义;《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孝义;《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

宋元嘉九年(432年),沛郡萧人刘伯龙来任盱眙郡太守,得闻此事,便将此事写成奏章向朝廷上表。朝廷收到上奏,特颁诏书,表彰王彭,不仅免除王彭家三代的租税,还将这个村庄改名为“通灵里”。为感谢神灵,王彭长跪叩首,惊奇的是,叩首着地得金瓮之声,击掌回音如击磬之声。后来,人们在这里设坛立碑,记载此事,是为“灵音坛”。千年过去,如今依旧是“立地击掌,回声金瓮”,观者奇之。今此地已成景点也。

八、罗汉显灵保古寺

盱眙县有两座“龟山”:一座叫“上龟山”,就在城区以内;另一座叫“下龟山”,在城北四十里淮河岸边。两座龟山上都建有“龟山寺”,都是北宋天禧(1017~1021年)年间所建;而且两座寺院都是规制宏大、高耸宽敞、雄伟壮观,寺里都有身高八尺的五百尊铁罗汉。且寺钟高大,声音浑厚,每当傍晚撞钟108响,方圆几十里皆闻其声。

时至南宋,宋金划淮为界,金兵时常渡河南侵。龟山位于淮河南岸,更是难免战火侵扰。志书曾记这样一件奇事:金酋金兀术领兵渡淮,南犯宋境,来到龟山,看到龟山寺高大雄伟、香火鼎盛,不免心生暗气,心想:你一个龟山寺比我大金皇城还要富丽堂皇,我一把火把你给烧掉,叫你以后叩头烧香都没个地方。于是,令金兵喽啰点着火把,准备烧寺。此时,一位老僧从寺院的罗汉洞走出,前来阻止道:“大王且慢,龟山寺烧不得啊!此庙寺乃供奉佛祖神灵,有五百罗汉为佛祖护卫,一旦沾染恶火,必定惹怒佛祖,惊动神灵,五百罗汉也不会坐视不管。若火烧寺庙,恐有杀身之祸啊!”

金兀术哪里听得进去,高声叫道:“不知死活的赖和尚,竟敢对大王不恭。我就是要焚烧此寺,看哪路神仙赶来阻挡?”说着还举起狼牙棒狠狠地朝老僧的头上砸去,顿时老僧头被砸破,鲜血喷涌而出,血流满面。老僧大声嚎哭道:“遭报应,遭报应啊!罗汉群起,恐怕天地也要变色的啊!”说着,掩面离去,回往罗汉洞。

金兀术听到老僧之言,不由得心头一颤:“难道老僧说的真有玄机?”于是,便带着几个兵将进到罗汉洞察看。谁知一进罗汉洞,就发现洞口一侧的一个铁罗汉竟然满头满脸是血,再看铁罗汉的头上,竟然有被狼牙棒击打留下的新的印痕,印痕上还有鲜血在往外冒。再转身寻找刚才劝阻的那位老僧,可找遍整个寺院,毫无踪迹。此时,金兀术大惊失色:“难道刚才劝阻的那位老僧就是这铁罗汉幻化而成?罢了罢了,这个龟山寺真得是烧不得了啊!”于是,金兀术赶紧收住火烧龟山寺的恶念,清点士卒,带领兵马,仓速离去。

(宏伟壮观的龟山禅寺)

龟山寺逃过劫难,仍然屹立在滔滔淮水之滨。在盱眙县旧志中,记载了这件事:

下龟山寺,治东北下龟山上,北宋天禧中建。《一统志》《舆地纪胜》:龟山寺有五百铁罗汉。建炎间,兀术犯淮,将焚其寺。一僧祈哀求免。兀术怒,击其首,流血满面,僧走。遂至罗汉洞,而一罗汉血流未止。寺得存。(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

从此,龟山寺更是声名远播,香火鼎盛。在此后的多少年里,每次金兵南侵,无论兵马多少、是谁带领,经过龟山时都不敢再到寺中骚扰,而金酋将领都来到寺中,叩首跪拜、祈求饶恕,再也没有人敢再打破坏龟山寺的主意了。

九、妙寂示谜报血仇

世上有许多事情难以解释,比如“心灵感应”“托梦言情”,说没有此事恐怕有点武断,说确实存在又解释不清。像清代曾担任过盱眙县知县的朱弘祚受“城隍托梦点迷津”,就很离奇,所以被收入《聊斋志异》书中。在唐代泗州开化寺的尼姑妙寂,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清康熙《泗州志》中这样记道:

妙寂,豫章尼姑,客女也,初名小娥。于上元瓦官寺遇李公佐,指示谜语,报父夫之仇。剪发不嫁,被褐访道牛头山,后受戒泗州开化寺,鋉指跛足,誓求真如。自入道,衣无絮帛,斋无盐酪,后扁舟泛淮,云游南国,不知所终。洪州判官李公佐有传。(清康熙《泗州志》仙释卷、光绪《泗虹合志》仙释卷)

唐朝贞元年间,一天,豫章(今江西)女谢小娥突然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中,正在外地做生意父亲和丈夫满身流血,父亲对她说:“我和你夫均已被害。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丈夫也对她说:“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为报父夫被杀之仇,小娥四处奔波,求神拜佛,到处请人求解此隐语,可是数年过去,仍无人能解。

元和八年(813年)春,谢小娥辗转来到繁华都市上元县(今南京),正巧遇到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李公佐,请其为解。李公佐听了谢小娥的陈述,仔细思量,反复推敲,便将隐语求解讲给小娥听:“说这‘车中猴’,若将‘車’字去上一横下一横去掉,剩下的就是‘申’字,也就是属相‘申猴酉鸡’的‘猴’;而‘门东草’,‘草’下有‘門’、‘門’里有‘東’,这便是‘蘭’字,合起来就是‘申兰’。又言‘禾中走’,那是穿田而过,这也是‘申’字;‘一日夫’,是‘夫’字再加上一画,下面再有一个‘日’字,这便是‘春’字啊,合起来就应该是‘申春’。”小娥会意地点点头。

李公佐又说:“根据隐语之意破解,杀你父亲的应该叫‘申兰’,杀你丈夫的应该是叫‘申春’。”小娥谢过,便女扮男装,四处寻访,查找杀害父亲、丈夫的凶手。最后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夏,血仇终以得报。次年十三年(818年)四月,小娥辗转来到淮滨泗州,在开化寺受戒,削发为尼,取法号“妙寂”。

(妙寂师尼谢小娥)

此事不仅在清康熙《泗州志》、光绪《泗虹合志》中有载,在唐代小说家李复言的《玄怪录》,李公佐的《谢小娥传》,宋代的《太平广记》和明代著名小说《三言二拍》以及《全唐文》中都有记述。看来,做了坏事甭想隐瞒,尽管人不知,天神会知晓。难怪宋代留下的《圣谕碑》这样写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十、檄文一篇驱蝙蝠

说起神奇的事,古代典籍上记载的还真不少。如东汉汉武帝时(25~56年),陈留刘昆任弘农太守,因大德感天,猛虎负崽远渡而不伤弘农人畜;建初年间(76~84年),鲁恭鲁仲康为中牟县令,因仁德贤良,邻郡蝗灾却群蝗避离中牟之境;唐元和年间(819年),韩愈贬谪潮州任刺史,撰《祭鳄鱼文》而使鳄鱼离开州境迁徙大海。其实,在明代的泗州,也有用檄文请来神灵,驱除文庙中蝙蝠的事情。

泗州“先师庙”历史悠久,是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寺,又称“文庙”“孔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经泗州太守汪应轸重新修建后,先师庙更是规制宏邃,殿宇众多,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其规模形制远胜于其他州郡的文庙建制,真正显示出圣人居所之气派。旧志记载:

先师庙,祀至圣先师孔子。正殿七间,东西庑各十三间。前戟门三间,东西耳门各一座,门左名宦祠,门右乡贤祠。前有泮池,左右为义路、礼门;前有棂星门、石牌坊、木坊。正殿后为明伦堂五楹,左右斋房各六间;堂后尊经阁五间,文会堂左右各三间。后有起凤山,上有高明亭。庙东有启圣祠、文昌祠、射圃亭、敬一亭、魁楼;西有儒学署、儒学宫、厅堂、书房、学正宅、训导宅。(清康熙《泗州志》卷之十·学校)

(泗州先师庙复原图)

先师庙规制弘大、建筑众多,也招致大量蝙蝠集聚,寄栖于房檐殿阁之上,岁月久了,越聚越多,赶都赶不走。蝙蝠丛集,导致幻影纷乱,吱唧吵杂,便泌遍洒,有碍瞻观。前朝有岭南黄经来任泗州学正,见庙集群蝠,便撰《驱蝠檄文》以谕之,果然蝙蝠远徙,令当世人无不啧啧称异。黄经亦因之祀泗州“名宦祠”。到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乐安詹周来任,见到先师庙蝙蝠成灾,腥秽逼人,当即立意驱之远离。故学韩昌黎(韩愈)以文请神、谕感驱蝠。于是,占卜吉日,在庙中摆案祭祀,斋戒仪式,还专门撰写《驱先师庙蝙蝠文》一篇,又投食以誓、焚文告之。果然群蝠飞去,从此庙宫清肃。

泗州盱眙县有文人柳应聘,嘉靖中任朔州知州,后因疾归里,到泗州先师庙祭拜时,得知驱蝠之事,甚感神奇,便“不辞芜陋而秉笔之”,撰《先师庙驱蝠记》,备载此事。现摘录其中两节如下:

嘉靖己未春,学正詹先生来谒庙。之初,升殿顾问,而得其概,即喟然曰:“享祀弗洁,典守者不虔之咎也,人心弗安,圣灵曷委。余司祝史,而使神明弗委,假息污恶,以贻圣人,羞余责弗可以诿,且彼避蝗、驱虎而徙鳄者,独非夫哉。”乃卜日斋戒,祈请庙中,又遣投蝠以食而誓之,一似昌黎谕鳄。之旨至期,群蝠果尽飞去,而西如释氏之宫,由是庙貌肃清,神人胥悦,旨苾旁达,祀事孔明。嘻,亦奇矣。

应聘童时,则尝闻教于先君子矣,谓旧学庙中,群蝠颇集。于时,学正黄先生为文谕之,而蝠即远徙,莫不啧啧称异。黄名经,岭南香山人,弃益州守而乞改于泗学正。清风高节,足方古人,二百年来学职之冠冕也,列祀名宦久矣。詹名周,江右乐安人,历南平、邛州两学,而复于兹者五年,奕叶名阀,敬敷在宽,忠信文学,无沗师表,又黄后之一人也。(明·柳应聘《驱先师庙蝙蝠文》)

柳应聘这篇《驱先师庙蝙蝠文》不仅记载于泗州旧志,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四年印本,由陈梦雷辑蒋廷锡校勘重编)巨著里,亦收录于“博物汇编”之中。一篇檄文究竟有多大“神效”,是否真能“驱鳄赴海”“驱蝠远徙”,我们暂且不论,但前辈所见所闻,亲历亲为、依实记载,恐怕不只是“空穴来风”、“随意杜撰”吧。因此,我宁可相信有“神灵相助”、“仙力促成”,相信神奇的力量助力正义、助兴正气,也绝不愿邪气泛滥、鬼魅横行!

(2021年1月28日)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