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陋室铭》是突发其想?原来文豪身居官场遭遇了势利小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刘禹锡是唐朝中后期著名的诗人,但他不仅仅诗文出彩,杂文方面也有十分骄人的成绩,其中《陋室铭》是他的名篇。因以文言文的形式收录入中学课本而知晓者众。《陋室铭》写了什么呢?我们不妨简单翻译一下这篇文章。

山不在于高,有仙存在就有名气。水不在于深, 有龙存在则为灵水。我的房子很简陋,但是我的品德高尚,居住在里面,因德而自芳。苔藓长到台阶上,绿油油的映入眼帘。说说笑笑的都是些博学之人,来来往往也是饱读诗书之士。闲适时,可以弹琴、读经,没有浮华的音乐滋扰耳朵,也没有公文日日夜夜劳累身体。南阳有诸葛孔明的茅草房,西蜀成都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何谈简陋呢?

刘禹锡写下这篇议论文,其实并不是心血来潮,这是他的亲身经历。刘禹锡的一身充满了挫折和坎坷,用现代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来形容,叫做“高开低走”。他出生于公元772年,21岁就考中进士,31岁位及监察御史,后来还负责管理国家财政。但是随后的人生非常不顺。只因他身居高位时,主张废除旧制,改革图新,其改革行动触动了当时藩镇、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很快宣布失败,并屡遭贬谪。

写下《陋室铭》这一年,根据刘禹锡的生平来推算,应该是在公元824年,这一年刘禹锡已经53岁。这是他被连续贬谪多次以后的又一次被贬,这一次的地点不是四川,也不是广东,而是安徽和州,到那里去任一个小小的通判。通判的职位即为中央下派的地方官,作为副职与知县共同处理政务,有一定的监察权。

刘禹锡到了和州,遇到了和州知县,这是一位“看人下菜”的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贬官,首先在住房上想给刘禹锡一个下马威。按照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这位和州知县随及给他三间三厢的房子,但是这房子不在繁华的市区,却在离县衙很远的城南,一个偏僻的居所,上班要走很远的路。刘禹锡一看那房子周围的环境,三面青山绿水,江水悠悠,白帆点点。这地方远虽远了点,倒不失为一个安静清新的居处。

于是随及提笔在门上写下两句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刘禹锡为什么要用“思争辩”三个字呢?我想他在点明自己的职责,表明态度,不论你知县大人怎么对待我,我仍然会认真履行我通判的职责,该争辩的时候绝不会畏首畏尾,沉默是金,该说“不”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害怕你的淫威,唯唯诺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表态知县知道了会怎么样?当然非常生气了。他于是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来到他的新居所,这居所同样位于河边,这河叫德胜河,一眼望过去,河水潺潺,垂柳依依,同样的绿水青山,环境不错。刘禹锡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其实这两句诗含义与引申意义与前面两句是异曲同工的。刘禹锡同样在表达:一是环境清悠,只要人心态好,品德高,再简陋的房子也不觉其陋。二是虽为贬官,但到底是京官,之所以被贬,不外乎坚持自身的原则和操守,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品格与个性又怎么会屈服于一个小小县令的个人淫威,他将一心向朝,秉公办事,该做的做,该说的说的,当仁不让,绝无私心。当这样的宣言再次传到县令的耳朵,可想而知,他恼羞成怒,于是再次强迫刘禹锡搬了家,这次在闹市,只有一间房子,且房子里仅有一床、一桌、一椅,再无其它。正是在这间极其不起眼的房子里,刘禹锡写下了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