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可可托海水电站

可可托海水电站职工为参观者讲解水电站的建设历史。 记者贾春霞摄

记者贾春霞

深山藏电站。从可可托海镇出发,在距该镇17公里的伊雷木湖旁,横穿一条长达1.8公里的深山隧道后,一座建在半山腰的黄色厂房依稀可见,这就是可可托海水电站。地面厂房的面积很小,也不见设备。前面空地上搭建的展览区中,挖空石山建厂房、竖井中安装电梯、井下安装水轮机……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记录了水电站的艰难建设过程。

7月19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带着地心探秘一般的好奇,乘着一台只显示“-2”“-1”“1”三个楼层按钮的电梯进入这座颇具神秘色彩的地下水电站。经过2分16秒,电梯门打开。电梯旁,是修建于60余年前的楼梯,虽然狭窄逼仄,但混凝土和钢结构至今仍然稳固如初。如果碰上电梯检修或停电,工作人员进出需要在这个600余级台阶的楼梯爬半个小时以上。

水电站厂房发电机组。 记者贾春霞摄

地下水电站共有3层,分别设置了发电机组、水轮机组和水泵,人们的说话声淹没于水轮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中。在水电站地下二层最里面,斑驳的墙面上当年职工们写下的几句话依然清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水电站墙上职工书写的标语依然清晰。 记者贾春霞摄

最令人难忘的是旁边一行“热烈祝贺今日发电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点整 普通一兵贺电”的留言。“1967年2月5日17时,正是这座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的时间。当年参与了水电站建设并见证了水电站发电的职工将发电时间定格在墙上。”在这里工作30多年的水电站经理程守军说,时隔多年,“普通一兵”到底是谁也无人知晓了,但历史不会忘记,无数个“普通一兵” 前仆后继,历尽艰辛建造了这个水电站,为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普通一兵书写在水电站墙上的贺电。 记者贾春霞摄

可可托海镇因矿而生,这座地下水电站因矿而建。上世纪50年代,随着可可托海矿产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用电量紧缺问题日益凸显,急需依托水能资源建设电站。考虑到安全和保密等因素,水电站设计在了大山深处的地表下136米。水电站1958年开始修建,从开工建设到4台机组全部发电,用了近20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程守军说,当年,为了这座水电站的建设,2000多人组成的各路建设大军,在机械极度匮乏、生产条件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在花岗岩山体上筑起了一座坝,打穿了一条洞,挖空了一座山,靠人力搬运了8000多万立方米的岩石、10万多吨水泥钢材、炸药等物资,数千名建设者为此献出了青春,50多名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大山里。

半个多世纪以来,可可托海水电站经受过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验,至今依然安全稳定运行,且并入了大电网。随着采矿的停止,它已不再对矿区供电,主要对周边乡镇供电。

水电站职工坐在不足4平方米的隔音室里值班。 记者贾春霞摄

流水没日没夜,守护无止无休。如今,40名水电站职工忍受着寂寞、孤独,在深山中静静守护着水电站,确保其正常运行。“这个水电站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程守军动情地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