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死:说说体罚那些事儿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茂县教师体罚学生,导致教师之死,不会是个案,也不仅仅是历史。

>>>> 被体罚的日子

学生时代,我是体罚的受害者。

从幼儿园开始到研究生毕业,读了近20年的书。遭到体罚最密集的时候,就是小学和初中。

印象中第一次挨打,是在小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

当时学珠算,我觉得很艰难,总是学不会。一次课堂上,老师让我们通过珠算解题,我不会算,就偷偷在稿纸上算好,直接将珠子拨上。

老师发现了我的小动作,当场就用厚厚的竹板子敲了我两下,顿时手心就像是被针尖刺过一样,火辣辣的疼,控制不住,掉了眼泪。从此,我对“珠算-数学”这类科目,生出很多恐惧。

四年级,转学到另外一所乡村小学。

数学老师更加严厉。揪耳朵、打手心都是常有的事儿。

如果他认为,简单的算术做错了,很不应该,做错题的同学就都得站起来,等着挨打。我们班一位同学,患有侏儒症,他站起来和坐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有一回,他也做错了,我不知道老师是故意放过他还是真得没看清,老师没打他,于是有些调皮的男同学就抗议了,说“某某某”也错了,怎么不挨打?

因为经常挨打,同学们就想,有哪些办法可以减轻痛苦。他们真的发现了一种方法,表示被老师打完之后,用肥皂擦手,痛就会减轻。可是,我试了试,结果还是很痛,显然这种“偏方”没有用。

于是,我对“数学”这门学科,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甚至有些诚惶诚恐,时刻担心犯错,对数学完全失去了兴趣。

上中学,最“倒霉”的学生时代开启。

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非常非常非常的严格,或者应该称之为“暴虐”。说实话,到现在我都无法原谅他。

口说无凭,事例证明。

开学第一天,班里有个男同学穿拖鞋来了学校。然后这位同学就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第二日只能贴着膏药来学校。

有时候,男生们比较调皮,他就直接拎着他们的头,往楼层的护栏上撞。可惜他们都没有练过铁头功,当然头也经常被撞伤。

而且,他的严厉,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女生们也不能幸免。

有一回,十来个同学数学考试没及格(我自然在其中),他命令我们站在教室后面,等着挨打,离及格线(60分)差几分,就得被打几下。他用教学的木制三角板打我们,只听到“啪啪啪”一个个打过来,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忽然“啪”地一声脆响,三角板断了,站在我旁边的女同学,疼得直甩手,脸上表情极其扭曲。

那一次,我终于幸运的躲过了。

不过,通常没那么幸运。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到班级里批改试卷。每当这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无法专心学习。他一贯的作风是:批改完,然后一个个叫上讲台,表扬、批评或者挨揍。

有一次,我和一位女同学同时被叫上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挨了三个耳光(当时我忘记了痛,更多的是,感觉到羞辱,青春期的少女,是多爱面子啊)。但这位女同学因为戴着眼镜逃过一劫(他举起了手,却放下了,我猜他怕打坏了女同学的眼镜)。不过,“死罪能免,活罪难逃”,他将女同学的试卷全部撕碎,又命令让她一张一张拼起来。

初中三年,我活在他的“体罚”阴影下,完全不能好好学习,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数学”,已经由害怕转为厌恶。

更不好的是,我开始惧怕任何一位数学老师,即便高中时期,遇到的都是和蔼可亲的老师,也难掩我对“数学老师”这类群体的恐惧。

亲身经历,告诉我,体罚对学生没有好处。

>>>>

如果不体罚,能怎么办?

可是有老师可能会说,不体罚,要怎么做?好好说,学生不听怎么办?

就像是成人犯了罪,仅仅靠口头教育,没有法律惩罚,当然也是不行的。

而且古人还告诉我们,“严师出高徒”呢。

其实,如果不体罚学生,还是有办法的。得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智慧。

简单粗暴的“武力镇压”的确收效很快,学生们普遍会比较听话,不会吵闹,乖乖学习,可是学生内心的创伤,谁也不知道。而如果缺乏教育智慧,又不能或者不靠“体罚”,难过的当然是老师自己。

学生不怕你,在你的课堂上吵闹,布置的作业不好好做,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学校领导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教师自己更是没有职业成就感。

所以,一些老师选择体罚,是不得已而为之,有苦衷。

毕竟,教育智慧,不是学了四年师范、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就自然而然形成的。教育智慧,需要老师们用心实践、探索、研究,也需要旁人的引领和指导。时间和精力,必不可少。

但是,现行的教育效果评估和教育现实不容许老师们积攒教育智慧。

一方面,只要学生成绩考得好,就是好老师。育人,不是老师们的头等大事。除此之外,满课程表的课堂教学,各级教学比赛,汇报演示课程,文体活动、课题研究等等,占满了教师们所有的工作甚至是生活时间。

教师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长期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内心脆弱,情绪波动大,不仅影响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影响教学。

因此,从长远角度看,学校、教育局、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给教师们提供时间、空间和资源,积攒教育智慧,教书育人并举。

如此,才能少些体罚,多些方法;少些指责,多些沟通;最后受益的是孩子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