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清风夏日凉

一扇熏风入座凉。轻云微雨弄晴光。

——宋·曾觌《浣溪沙》

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夏天,蒲扇这乡村的寻常之物,是纳凉的首选工具。麦子入囤,锄过几茬地,乡村便多了几份清闲。月色如水,铺满清凉的夜晚,蝉声已歇,夏虫呢喃,大人孩子早早来到村口老柿子树旁边的空场里。

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

——清代佚名诗句

朦胧月光下,一领蓑衣,一把蒲扇。扇摇风起,人们拉着桑麻豆菽,家长里短……如今,我还时时怀念那岁月如斯、蒲扇慢摇的乡村夏夜。

乘凉的人们喜欢听读过私塾的邻居二爷爷“啦讲话”(讲故事)。二爷爷是个《三国》迷,他讲三国故事,手里摇的不是村里人常握的那把大蒲扇,而是当时乡间少见的一枚折扇。我至今还记得这枚折扇一面题了李白的《夏日山中》诗: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另一面是一幅墨竹图并题一联不知何人的诗句:

清风随意取,手动天地凉。

二爷爷刷的一声抖开折扇,那一定是讲“火烧赤壁”;再刷的一声聚起扇子,讲的必定是“秋风五丈原”。当然孩子最喜欢他在折扇开开合合之际,讲秦琼的“杀手锏”,罗成的“回马枪”,还有诸如“三箭定天山”,“马上林冲,地下武松”之类的故事。

他的故事年年夏天讲,我们是年年夏天听,可谓百听不厌。有时几个与他年龄相仿、也识字的子侄们喜欢和他开玩笑,“二叔,记得诗里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诸葛亮摇的是'羽毛扇’,你弄了把'聚头扇’,不对头呀!”

这时二爷爷便从蓑衣上站起来,赤着大脚丫,踱着方步,挺起肚子,摆出戏台上诸葛亮扮相的那份悠闲气度,拿折扇敲着和他开玩笑者的脑袋说:“小子,你知道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轻罗小扇’就是'团扇’。团扇就像《诗经》写的翩翩'伊人’,“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南北朝·鲍照《中兴歌》);女人手拿团扇,遮住了俏生生的腮,风生扇底,月上蕉窗,自自在在的夏夜良辰啊。'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明·瞿佑《咏摺叠扇》);'纸半张’就是'折扇’,也就是你狗嘴里说的'聚头扇’,折扇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拿一把折扇是男人的气质,男人的风度!一把团扇为女人增添了一分'俊’。一把折扇也为男人平添了一分'范’。'羽毛扇’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才配有,普通人拿不得,不懂了吧!”

树影婆娑的月光里,二爷爷手拿折扇的身影,与他一年四季推车握锄的劳作形象很不一致,显得很文雅。怕被再打第二下的说笑者,边躲闪边大喊“别打!别打!您老这文绉绉、酸掉牙的话,咱懂了,懂了!”月光下一片笑声。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唐·白居易《立秋夕有怀梦得》

相比于二爷爷喜欢折扇,他的弟弟,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三爷爷,他手里拿的就是乡里人家的普通大蒲扇。三爷爷虽粗通文墨,却写得一手漂亮小楷和颜体大字,方圆左右是出了名的。他还会画两笔兰竹图,二爷爷折扇上李白的诗与画,就是三爷爷的手笔。三爷爷那把大蒲扇也是一面有字,另一面有画。不过蒲扇上的字与画都是熏上的。

我见过三爷爷在蒲扇上熏字画。他先把蒲扇面用湿布轻轻擦掉表面的光泽,防止写字时不粘墨,然后手捏着一管细狼毫,饱蘸浓墨,凝神静气,把诗句一笔一画写在扇面上。三爷爷写的蝇头小楷,一起一顿,横轻竖重,秀丽俊逸,真可谓“蝇头小楷写乌丝,字字钟王尽可师”(元·丁鹤年《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各一首·其二》)。

画是三爷爷用废纸剪出一竿瘦竹或几丛兰花的剪纸图。待字迹干后,三爷爷用米汤把剪纸贴到蒲扇的另一面。然后再找来一张废纸,剪成能框住字迹、剪纸的方形或圆形的空心纸框,也涂上米汤贴在字迹和剪纸的外围,点一盏煤油灯,将蒲扇拿到煤油灯上熏烤纸框里面。浓浓的煤油灯黑烟慢慢把纸框内部全部熏黑后,三爷爷小心翼翼地揭去剪纸和纸框,露出了扇面的原色。有字的一面,用湿布轻轻擦拭,熏烤的黑色渗透在扇面上成为底色,而字的墨迹会轻松擦掉,蒲扇上留下字的笔画轮廓,画与字在灯烟熏黑的底色衬托下,有碑刻拓片的效果,显得古朴大气,韵味隽永。

前不久回到乡下老屋里,当时盖房子的上梁对联就是三爷爷写的,可惜一联脱落了,只剩下“栋起凌云连北斗”这半联了。尽管当年的红对联褪变成了灰白色,但三爷爷那一手雄浑圆厚,古拙大气,苍健有力的颜体字,力透纸背,依然清晰可辨。

当即就与发小在微信里聊起这事,发小回我说,他曾跟三爷爷学临帖。三爷爷告诫他写字要心静如水,耐住寂寞,急不得快不得。临帖就得临出古人那一笔一画的文静。十年寒窗,也不见得悟出帖里的个中滋味。我也说如今喜欢剪纸还是得益于三爷爷的引导。夏日乘凉时听二爷爷讲故事,欣赏三爷爷的蒲扇字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是一段难得的乡间传统墨香和书卷文化浸染的岁月。

三爷爷给我们熏了字的蒲扇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唐·罗隐《扇上画牡丹 》);这可是“纯正”的民间“扇子艺术”,折射出农耕文化的丰富多彩呀,那时却不懂,现在想来实在可惜了!

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

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

——明宣宗《咏撒扇》

记忆深处乡间父老这把大蒲扇,依然在夏夜的宁静月光下不紧不慢地摇动,它摇走了岁月时光,摇出了一帘难以忘怀的清幽梦……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遇见是缘,点赞点亮在看

(0)

相关推荐

  • 必看 | 一扇古清风,多少尘往事

    由见及此,渔公子特意搜罗了扇面鼎盛时期的宋代以及精彩扇面作品倍出的明代作品,与诸君共赏. 说到扇面书画,可谓是中国特有的书画载体,因为独特的形制与小巧便携,历朝历代都是文人墨客最爱之物. 从形制上分, ...

  • 人来风——闲摇古扇话小史

    三伏仲夏,被冷落已久的扇子,又成了我们须臾不肯释手的爱物.插电制冷的冰爽,比起动摇满怀的清冽,终究还是略欠自然之妙.蜷身摇椅之中的你,倒也不妨追溯千年的青史风流,瑟瑟畅想一番古人搅动炎凉的潇洒. 单从 ...

  • 莲池女子诗社七月诗课

    莲池女子诗社七月诗课 主课人:锦瑟年华 手执清风,摇曳度夏. 扇子,在中国是传承,更是文化.从形式上分有折扇和团扇,按扇面材料分有纸扇.木扇.绫绢扇等.扇面更是集刺绣,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为一体.制 ...

  • 诗词 |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清代 顾太清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译文赏析 顾太清,为现代文学界公认 ...

  • 一扇清风纳微凉,两面词章静心房

    炎热的夏季到了,能够纳风,又可以把玩,关键可以秀文采的折扇,又要登上今夏的舞台.折扇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最爱,每逢炎夏手中一把折扇可谓是标配.因为折扇"开为扇,折为柄&qu ...

  •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几股湘江龙骨瘦 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斗,翠绦更结同心扣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扇子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不仅可消暑引凉风,更是文人们的"怀袖雅物",特别是折扇,小巧精 ...

  •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趣话“扇子诗”

    "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装,来时荷花初放,去时菊花正黄."这则谜语说的是扇子. 扇子起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 ...

  • 【宋扇·清风】李清照笔下最唯美的30个句子,浪漫有情调,句句入心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李清照,文学史上将多么黯淡. 才华高妙的李清照,写下许多经典的诗词,至今读来仍然朗朗上口. 今天小编要分享李清照笔下最唯美的30个诗 ...

  • 夏日凉补口诀:男不离韭,女不离藕

    来源:健康饮食网(foodwang) 炎炎夏日,千万别忘记要进补.中医认为,夏日进补男女有别,但都应以凉补.清脾.袪暑.化湿为原则.除了要多喝温水防中暑外,还可遵循夏日进补原则:男不离韭,女不离藕.此 ...

  • 几款漂亮的钩编夏日凉帽

    几款漂亮的钩编夏日凉帽

  • 【宋扇·清风】中国最婉约的诗词,只服这十首!

    宋人笔记<吹剑续录>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问自己的随从:我的词和柳永相比如何? 随从对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打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

  • 立夏 | 小扇引微凉,人间草木香

    来源:诗词世界(shicishijie) 天地始交 ,万物并秀, 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忽然立夏,雨落成花. 人间四月天后, 迎来了凉爽的夏风. 今日立夏,夏天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