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把矛盾滚成大雪球
文/全历史 蓑笠寒江雪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这是一场历时四年多,有三十多个国家参与、15亿人口被卷入的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大约有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此外,战争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欧洲经济发展遭受巨创。
但这场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军事科学技术得到了提升。
战争也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奥匈、德意志帝国瓦解,英国、法国、意大利地位下降,欧洲霸权被削弱,美、日崛起;世界各地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世界秩序迎来了新的篇章。
那么,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萨拉热窝事件”无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是背后却有着更深的原因。
其一、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后所带来的经济上的竞争。
19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后,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例如:意大利和法国之间、俄国和德国之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均爆发了关税战。由于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英国和德国之间开始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由于美国的崛起,英国工业产量所占的比例已下降到14%,这时德国的工业总产量已经和英国不相上下。德国工业总产量的激增意味着在海外市场它同英国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经济上的优势,但在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却彻底输给了好争的德国商人。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以致展开了一场海军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其二:工业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范围。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拥有海外市场,所以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提升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他们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殖民地,但是这种扩张行为受到了英国殖民地的阻挡,所以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而且,对于殖民地的争夺不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经常爆发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都发生过冲突。
1871年,在凡尔赛威廉一世宣布登基,德国完成统一,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帝国首相
其三: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升级为联盟体系的矛盾。
这些殖民地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1879年,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缔结同盟条约。这是一个防御性的盟约,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人的攻击,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复1871年失给德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俄国人则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地发生冲突。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当时,三国同盟的宗旨并不是侵略性的,而主要是为了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但是法国和俄国不这么看,因为这个同盟使法、俄变得孤立并容易受到攻击。
此外,法国和俄国在殖民地问题上都与英国有大的争议。俾斯麦在缔结两国同盟时就十分清楚法、俄建立友好关系的危险性,于是他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这样的事发生。然而,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后,他的继承者们没再继续他的外交花招。结果,1894年法俄缔结了协约,来对抗三国同盟。后来英国为了对付德国也加入进来,这样就成了三国协约。
于是,所有强国这时都已加入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每当发生重大争端时,两大集团的成员即使对争端持怀疑态度,也不得不支持参与争端的盟国。因为它们担心同盟瓦解,使自己被孤立,所以每次争端往往会扩大为更大的危机。
同盟国和协约国势力分布
其四: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民族矛盾。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从此埋下了战争的种子。随着民族自决的要求日益增长,奥匈帝国正处于分裂的危险之中。奥匈帝国居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受到了觉醒的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罗塞尼亚人、波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内的伟大的斯拉夫民众的对抗。
奥匈帝国要生存,就得采取强硬措施。这个决定使波黑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吵着要与多瑙河对岸独立的塞尔维亚统一在一起。所以当奥匈帝国的大公来到波黑首府萨拉热窝时,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刺杀,奥匈帝国震怒,多瑙河对岸的塞尔维亚因此受到牵连。
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有德国支持,理论上还有意大利支持,因而,民族矛盾与联盟体系的矛盾把欧洲推向了战争。
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这次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主动进攻阶段。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英、法、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导致德军尽管在东线的坦能堡战役中取胜,但是兵力被分散,所以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双方相持阶段。
由于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其中,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破坏性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最后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这场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逐步走向了失败。加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国牢牢控制着制海权。从此战略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凡尔登战役示意图
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协约国占据主动阶段。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内部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所以退出了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同年8月,协约国军队发动反攻,把德军赶出了法国和比利时的国境,德军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11月4日,德国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宣布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雷东德车站的一节车厢里签署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