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没上朝,却没被朝中大臣架空,万历是怎么把控朝局稳定的?

一提到万历皇帝,我们心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三十年"不上朝。的确,这位皇帝三十来年没上过朝,但仍然把国家治理的还不错。其实他并非不理朝政,只是不上朝,不见朝中大臣们而已。但就是这样独特的治国理政方式,万历皇帝还是能够牢牢的把握朝政,将整个国家都牢牢攥在手里。

万历之所以没被架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实万历也曾日日上朝,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在他继位的前十年里,朝中有重臣张居正的辅佐,他自己也是年轻有为,励精图治。更是敢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所熟悉的"一条鞭法"就是这个时期颁布的。当时可谓是国泰民安,百姓们安居乐业。他在治国理政上面也真的有一套,后世对于万历皇帝的评价一般都是"不务正业"、"爱做木匠活"。但却很少有说他是昏君的评价,毕竟在万历时期,国家还是一片祥和,繁荣昌盛的。

同时在朝中他也开始不断树立自己的威信,把朝中一家独大的政治寡头一个个消灭掉。他在朝中的首要目标就是高拱和高仪两位大臣。这俩人再加上张居正都是万历的父亲留给他的辅政大臣。万历继位站稳脚跟后,联合张居正以及当时的掌印太监冯保收拾了高仪和高拱两人。也是靠着这两个人帮助万历实现了经济繁荣以及朝中的清明。但历朝历代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尽管为辅佐万历付出了全部心血和青春年华的张居正最终也没得到善终。在万历继位的第十年,他收拾了张居正不说,还抄了张家。而另一位劳苦功高的掌印太监冯保也没落得好下场,也抄了他的家,把他发配到外地流放。这一年正好是万历在位的第十年,也是他亲政的最后一年。因此从此之后,他在朝中的威望达到顶峰,满朝文武大臣,无一人敢对万历提出异议。这样一来,奠定了他之后不上朝也能够在朝中大臣们心里有足够威信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隐居二线后大臣们依然对他毕恭毕敬。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制衡大臣们的手段。这种制衡方式还是来源于明朝开创者朱元璋。这是朱元璋开创的治理朝政的方式。这种模式让大臣之间相互制衡,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也是很多皇帝治国理政所采取的领导艺术,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明朝江山的稳定,即使遇到不成器才能一般的皇帝,也能够保证天下江山也是朱家的,不至于被各方势力所推翻。

为了这一模式,朱元璋可谓费尽心机。从他开始就规明朝皇帝后宫的妃嫔就必须是平民家的女儿,朝中大臣的女儿是不允许入宫的。这一以来就不会有外戚独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过,所以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就立下规矩,就是为了避免前车之鉴。比如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其实吕雉也是一位有谋略和野心的女人,她的手段更是狠心毒辣。特别是在刘邦驾崩后,她成了西汉实际的掌权人。不论是前朝的国家大事,还是新皇帝的人选,以及刘邦的后宫,都是她一人决定。所以她娘家的吕氏一族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里一众都能进朝为官,甚至到后期她的侄子一度想要借着姑母的势力上位,更是妄想当皇帝。武则天也是同样如此,借着自己的能力和帝王的宠爱步步为营。到了后期同样她的娘家势力遍布朝野,甚至一度超过正统的李家人。武则天这个女人更狠,在六十多岁放到现在已经是和闺蜜们跳广场舞,退休旅游的年纪,她却勇敢的称帝,成为我们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其实最典型的外戚专政要数杨玉环兄妹了,虽然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国力发展到鼎盛,但也是在这个时期让唐朝的命脉走向衰退。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到了不问国事的地步。也正是如此,唐玄宗封了杨玉环一家上下,甚至姐姐和母亲都得到了"诰命夫人"的荣耀。要说他们杨家最大的"荣耀"还是杨玉环的哥哥把持朝政,权力只手遮天。这也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患。发展到清朝时期我们在《甄嬛传》中也能看到,华妃的哥哥是年羹尧大将军,功高盖主。雍正帝就是担心他们兄妹俩把持朝政,所以一直都没让华妃生下孩子。这或许有影视剧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能看出来外戚专政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所以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而且明朝废黜了宰相制度,成立内阁。"内阁"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皇帝家的办公室,专门帮助皇帝和朝中大臣之间的相互联系,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根本不用担心内阁一家独大,毕竟他们手里没有实权。其实内阁在如今看来更像是皇帝们的办公室或者机要室,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尽管内阁有一些权力,但也没有大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而且他们也没有这样的胆子。

我们或多多少都了解到明朝宦官乱政,但真实的明朝确是宦官不许干政,这是朱元璋立下的死规矩。但后来明朝的王振破了这条铁律,但这些宦官们还是无法走到外廷,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朝中真正的核心。

而且万历在位的时候一直都没立太子,这也决定了满朝上下都要都只围着他自己转,即便是想要上位的皇子那就更需要讨好他了,对于大臣们来说想要找个找个造反的靠山也没有。当年唐玄宗之所以丢了皇位就是因为大臣们实在是对他不满,拥护他的儿子李亨上位。在康熙时期他曾两次废太子,从此直到他驾崩都没有立新的太子。这也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并没有年轻时那样勤勉,反而可以说是怠政。但就是这样,康熙也能够把自己的大清江山牢牢掌控在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没有再立太子。甚至发生惨烈的九子夺嫡他还是当朝独一无二的掌权人。

同时,长时间不上朝,见不到自己的大臣们也免了中间繁琐他讨论环节。都说:一项工作只有2%的任务量,其余98%的功夫都放到了沟通上。这对于万历皇帝而言也确实少了很多麻烦,这可能对于君臣感情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上朝,直接发布命令。皇帝们只要执行皇上的命令就可以了,彼此不见面,省掉了中间繁琐的争论不休,这样长久以来大臣们就形成了直接执行命令的习惯。这样的君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帮助了万历朝堂稳重。

万历牢牢把控朝政最根本的方式便是部队。我们前文也说过,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并非昏庸无能。他在从政的前十年更是率军完成了"三大亲征",而且都能够取得大捷。所以在位皇帝在军事以及治理国家方面都十分卓越。所以在他不上朝的三十年里,他仍然能够牢牢的把部队的指挥权攥在手里。所以不论是皇子还是朝中大臣,但凡要有造反的心,但也没有造反的本事,想要推翻朝政更是无妄之谈。

就因为万历长达三十年不上朝,所以这位皇帝在世人眼里的印象都是"怠政,昏庸,贪图享乐"的形象。但他真的不是一位才能平庸,昏聩无能的皇帝。他更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皇帝,我们应该还知道万历皇帝的另一个身份就是"木匠"。他不上朝的三十年里,除了通过内阁处理政事,其余大部时间都放在了木匠活上。可能是真的喜欢木匠,对这件事感兴趣,他更是在木匠领域有众多发明创新,有很多至今还被当当代木匠沿用。除了木匠,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相当高。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也会是一位名流千古的巧木匠和书法大家。

所以啊,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能用一个专一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要多方面的去评价。特别是那句话"存在即合理",一位皇帝能够长达三十年不上朝,不仅没有朝堂大乱,反而能够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满堂文武大臣都十分敬重他,不论是皇子还是大臣都没有出现造反的情况,百姓们也是安居乐业。能够成为这样的皇帝,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且他必定是一位有才华和谋略的皇帝。纵观万历皇帝这一生,可以说真的是充实有意思的一生。继位后励精图治的前十年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更是通过亲征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同时也将部队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喜欢木匠活和书法,那就做到极致。这样的人生真的是没有虚度吧,很充实过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