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牵着学生走”为“跟着学生走”

今天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第七条建议,里面一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们非常气愤地说:“教给学生的方法,学生就是不用。”“刚说了做题规律,紧接着就做题,学生依然不会,真让人无语。”“些学生呢,笨死了!没法教……”其实我从心里不认同这些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理念问题。

一、牵着学生走,学生走得很累。

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那是因为老师们习惯了“牵着学生走”。不容置疑的是我们都长期工作在初三毕业年级,对于知识了如指掌。对于逻辑关系脉络清楚,对于思维也打造了最科学的步骤,对于某个知识点,学生应该怎么读题,画哪些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往哪儿想,想什么内容,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什么结论,一切都像是预制好了的生产线,让学生按照流程走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念观点、人类经验精华之外,还必须掌握老师们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且往往是一个知识点跟着一个思维方法,无形中把应掌握的知识翻倍,学生应提高的分析问题能力变成了口决背诵,学生无需理解只要记住,照搬就是了,看似简单,实则是储存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包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我本身来说,很不赞成这种做法。

二、跟着学生走,走得欢欣鼓舞。

近几年来,致力于摸索着“跟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我总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出生就开始了,进入小学后就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八年来,学生们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也具备了学习能力,进入初四后,延伸的是知识,不变的是方法,需提高的是能力,需规范的是思维,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自主学习,老师则是引导者、观察者、组织者、点拨者、赞赏者,陪学生走向新的知识。在我任教的思想品德课新授时,我这样扮演这五种角色。

1、引导者:同学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我便从正面引导和侧面激励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在正面引导时,告诉可爱的孩子们:“咱们的思想品德课本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大家有了多年的阅读经验,足以读懂课本,每节新课内容的90%左右的知识,你自己都能学会,咱们自己学完后再交流一下,又能学会5%左右。我呢,只需讲5%左右的内容就足够了。”这样往往能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挑战新知的欲望。

然而,也总有一小部分同学习惯了拒绝学习,或习惯了老师讲我听,老师读我画,老师说我记的学习方法,在自主阅读和同学交流环节无所事事,单等最后再记,于是我还有侧面激励的措施:首先告诉学生大家会的我肯定不讲,大家说过的我也不重复,起初学生们不信,两节新课下来,大家全都信了。面对着个别学生出现“卫生纸”的情况,我还进行抽查,一经发现便实施组内扣分,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了。

2、观察者: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在自主学习,老师则绝不会无事可做,我始终关注着每个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迅速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成功做法有哪些,学会了哪些知识,哪些环节遇到了困难,遇到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是需要我讲方法呢还是讲知识,还是鼓励引导他们动脑思考,仔细阅读……

3、组织者:在新课学习时,一般采用自主阅读、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老师点拨、质疑问难、深入理解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增减、顺序、过渡时机都要准确把握,我根据观察到的学情迅速做出最科学的预判,设计出最有效的课堂流程,使课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4、点拨者:若学生们遇到共性困难,无法自行解决,这时我就扮演点拨者,点拨内容分两类,一类是学习方法的点拨,如阅读方法,学生们经常会出现问题单调幼稚无意义,我便告诉学生要抓住知识点的中心内容,围绕中心设计问题,学生们还经常设计不出问题,我就教给学生们自我提问:这段话说的是谁?怎么样?等等。还有一类是知识点本身了,如恩格尔系数,对于这一类问题我提前搜集材料,做好课件,直接出示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我循的原则是:学生不知道的我告诉,学生想不到的我补充,学生理解不了的我讲解。

5、激励者:这一角色贯穿课堂始末,覆盖所有学习环节,自主阅读前告诉学生90%的知识能自己学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我把大家的好做法板书到黑板上,命名为“精彩掠影”,交流时对学生的新见解由衷地说上一句:“老师都没想到!”学习结束后,问上一句:“看本课的知识点,有多少是你自己学会的?老师才讲了多少呀?大家太棒了!”总之,让学生带着信心走进学习,满怀喜悦体验学习,盘点成功期待学习,还原学习本身最快乐最幸福的魅力。

虽然课堂中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课堂是不争的事实,在我的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人人都学习,节节有收获的局面,我很欣慰。

我也从未如我的同事们那样抱怨学生,我总这样想,学生学习如流水,若不流淌了,指定是有什么挡住了河道,只要疏通好,就一定会活泼泼地向前流,我也偶尔与同事们争论,她们总问我:“你说我们这一科这个知识点不这样教,应该怎么教?”我真的没有研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我知道这是一个理念问题,我更相信,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跟着学生”往前“走”,而不是非得“牵着学生走”!很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与我一起踏上改变的道路,让我们教师成为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导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