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差的不止是养老金...一个80后的思考

Sunny的第35篇原创

朋友,你好。

我在清晨的北京,和你在一起,聊一聊养老的一点思考。

作为一名80后,我很关注养老金的问题,交了10多年社保,网上说,我们或将成为第一代无养老金的人,接下来的社保是继续交呢,还是继续交呢?

国家也在积极解决养老金的问题,这不,延迟退休来了,放开二胎来了。开源节流,通用法则。

但是养老,从来不止是钱的问题。家里有老人的朋友,肯定有所体会。

感觉到父母老了,往往在他们生了一场病之后。积年累月的操劳,让以心脑血管类疾病为主的慢性病,击垮了父母的身体防线。

心脑血管类疾病,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伴有诸多并发症,比如,脑中风,就会对内脏器官、语言、认知、身体协调等功能都有影响,严重的情况还会半身偏瘫,行动不便,甚至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80后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双方父母有一个生了病,就让人难以承受。

何况四个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多人发病的概率提升,家庭里照顾老人的人手就会严重不足,辞职又不现实,只能花钱请护理人员来照顾老人。

老龄化社会,最需要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目前在各地做试点,希望尽快在社保里加入第六险-长期护理险。护理行业的人员培训与监管也需要加强,最好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最近在网上频频看到老人走失,被好心人送回家的故事。老人认知功能损伤,就会导致,认不到回家的路了,想不起以前的事了,认不出眼前的家人了。

如果家里有这样的老人,请一定安排个人跟着他,不能让他单独一个人行动。如果遇不到好心人,就成了可怜的流浪乞讨老人。

一个人的老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医疗技术发展的今天,这个过程又被拉长了。

刚退休的十几年里,老人基本能够独立生活,生活能够自理,能给家人做饭带孩子,有社交需求,能参加社会活动,如跳跳广场舞,下下象棋,甚至还能工作;

后来,可能生了场病,身体渐渐不行,不能再独立的居住,有的老人存在了某种程度上的认知损伤。

请住家保姆或家人不工作,照顾老人起居,做饭做家务,药物管理,多陪伴,多沟通,这时候的老人内心很空虚。

如果,老人身体或认知能力进一步下降,发展成为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就需要专业的护理进行照顾,在家养老已不太可能。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得出来,有充足的养老金储备,很有必要,可以花钱请保姆,请专业的护理人员,解放家人的护理压力。

但要满足养老的需求,养老体系的完善就很重要了,包括社区、医疗、护理、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方面都需要配套。考虑到当下个人与国家的养老现状,任重道远啊。

经济上,很多人养老金储备不足,一些老人的储蓄反哺给孩子买房,自己手里养老金并不多,还有些老人被骗子骗走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老人对于养老的意识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同时,我国的养老金储备也不足,约占GDP 6%,而美国养老金规模,高达GDP的160%。发达国家高福利的养老生活,我们还相差甚远。

朋友们,多多攒钱,尽早给自己多存养老金,越早越好。复利,在较长的时间内,才会发生“原子弹”威力。

资源上,传统养老还是以疾病治疗为核心,“健康管理”和“康复锻炼”前后两端反而非常薄弱。

国家对于社区医院的投入不足,急需增加老年病管理、预防医学、康复训练等科室;康复医院,也需要增多,提升老人病后的专业化管理。

生活上,近20年来,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小家庭越来越普遍。老人居家养老,难以持续下去,一些80后、90后已经开始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养老院了。

未来80后一代老了,价值观会发生转变,很多人肯定不愿意与孩子挤在一起,更多人选择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有同龄的老人,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还有丰富的社区活动,满足老年生活的需求。

产业链上,未来拥有数以亿计的老年消费人群,被称为“银发经济”的养老产业,肯定会蓬勃发展。但是养老涉及产业链非常长,与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甚至养老地产等相关,门槛较高,投入较大,目前发展不足,难以全面满足需求。

希望未来出现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养老社区,社区及居住环境设施更加适应老年人生活。在政府引导下,围绕老年人的需求,做好养老生态。

今天就碎碎念到这里。幸好我们还年轻,未来想怎么养老,现在还来得及规划上。希望国家继续昌盛富强,我们也为自己多存点钱,入住更好的养老社区,享受高品质的养老生活。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Sunny,一个集温暖与智慧于一身的保险小姐姐

2020年11月27日清晨8点,成稿于北京

懂保险,爱保险,体面地做保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