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珍与“荣事达”传奇
来源:安徽画报 图片:马启兵
“荣事达”三个字,曾经是安徽的一张名片。从最初只有十几个工人的小厂,到几百人员工、总资产三四百万的企业,再到中国家电自主品牌领军企业,荣事达用了约20年,而由陈荣珍掌舵的时间,有16年。
198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王石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李东生的TCL诞生,潘宁用手工敲打出第一台容声冰箱,张巨声进入合肥二轻厂转战电冰箱……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元年”,而在1986年,合肥洗衣机总厂才迎来了自己的“领路人”陈荣珍……
让日本客户赔钱的厂长
陈荣珍
合肥洗衣机厂曾经推出“百花”牌洗衣机,然而当时的市场并不景气,百花尚未开放,就在消费者心中枯萎了,陈荣珍到任时,这个厂连一间厕所都找不到,一条水泥路也没有,生产的9万台百花牌洗衣机,库存量高达3.5万台,净资产也只有300万元。
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要设备没设备、要资金没资金!陈荣珍心里犯难:这下砸蛋了,打不开市场,靠什么发工资呢?
办法就是引进日本的生产线,改造产品。可陈荣珍发现与日本人打交道,连最起码的结算方式也不懂。项目负责人竟然将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换算成日币与日方结算,由于日元当年大幅升值,引进资金缺口200多万美元。
上世纪90年代的荣事达工厂
随后,他走访了一位曾经与日方打过交道的市领导,详细了解引进项目的核心技术要求,查阅多方资料,找准谈判切入点,最后他们决定从引进设备的质量上选择突破口。
当时,引进的设备72小时不停电连续测试,结果陈荣珍的火眼金睛找到了103处毛病,按照合同条款,日方必须兑现由此承担的经济责任。
就这样,没有多支付一分钱,就多引进了一套设备,这在中国工业设备引进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陈荣珍也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
水仙之光,映红百花
荣事达与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中日合资合肥三洋洗衣机有限公司
完美引进之后,用新技术生产的“百花”牌产品,市场反应却很冷淡,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出在品牌影响力上。当时广州的“威力”,上海的“水仙”,宁波的“金鱼”都占领了大片江山。此时,合肥正处在倡导与上海贴牌生产的大势之下。合肥自行车厂、手表厂等企业相继与上海对口厂进行贴牌生产,于是,“百花”洗衣机则想到了与上海“水仙”对接。于是,陈荣珍以负债2700万的高风险,做出了“贴牌经营、借船出海”的重要决策。双方达成协议,将“百花”贴牌“水仙”,产地标明合肥洗衣机厂,每台定价519元,其中包括向上海“水仙”交的5元贴牌费。
合肥洗衣机贴牌后,产品70%由上海代销,20%由合肥市政府销售,合肥洗衣机厂自主销售10%,此举一炮走红,仅仅六个月的时间,企业就起死回生,原本积压下来的数万台百花牌洗衣机也销售一空。
然而,长期寄人篱下不是长久之计,必须确立自己的独立品牌。随着与上海水仙洗衣机厂协议的到期,陈荣珍果断决定贴牌生产的“借船出海”变为“造船远航”,于是,“荣事达”诞生了。
荣事达新生产线投产仪式
荣,经略之才;事,雄图之业;达,未竟之功。
1993年,“荣事达,时代潮”响彻千家万户。荣事达创牌的成功,对正在成长的中国家电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代表意义。
1994年,荣事达与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中日合资合肥三洋洗衣机有限公司,生产国内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糊控制洗衣机,分别在高中低端产品上,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分工,联袂角逐市场,这就是当时家电业广为流传的“出让资产,赢来三洋”的佳话,市场供不应求,荣事达不断丰富完善其品牌理念,1995年,荣事达的“零缺陷管理”集被编入MBA教程,被众多企业效仿……
2002年,陈荣珍退休。他说, 自从退休后,一切都翻篇了,过着“不问世事”的日子,不问“荣事达”的事,不问孩子的事。陈荣珍过去的所有荣誉证书,关于荣事达的很多照片和材料,他也很少保留,当下的改革风云与争论,已经离他很远。
专注智能家电,注重转型发展
陈荣珍手迹
现在的阜阳路, 在上个世纪名叫 “荣事达大道”。“那是我们荣事达出资2000万修的路。” 回忆荣事达的种种,陈荣珍如数家珍。
如今的荣事达,演变为专注小家电生产的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在现在公司的太阳能科技博物馆,还展示着当年发展的每一个微小足迹。从大单品指向小生态,从整合、聚合再到融合,荣事达集团走的是一条可持续生态发展之路。
荣事达双创大厦
新一代荣事达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创新,使荣事达正由过去的家电产品代名词向智能家居行业引领者转变 , 成为全国智能家居行业唯一一家连续获得两项国家级荣誉的双创中心。从传统家电向智能家居的转变,是荣事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