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李佳阳:记载静海历史的古今志书「下」

除了以上九部专门记载静海的志书外,还有许多大的志书中也记载了静海的内容。如明清两朝的《一统志》《河间府志》、清朝的《畿辅通志》《天津府志》、民国的《河北通志》等。

要想找到这些隐藏有静海内容的志书必须知道静海的历史沿革,明朝洪武八年( 1375 ),属北平府;十年( 1377 ),属河间府。清朝雍正三年( 1725 ),属天津州;九年( 1731 ),属天津府;民国十七年(1928),直属河北省;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12月,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属天津市、天津专区双重领导;1967年1月,属天津专区;1973年8月至今属天津市。

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的河间府目中便有静海内容,此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成书于天顺五年( 1461年)四月,共90卷,该书以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 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 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 列女、仙释等38门。

比如建制沿革目中记载:静海县在府城东一百八十里,宋为清州窝口寨,大观中升为靖海县,金属清州,元省入会川县,寻復置。本朝洪武初改靖为静,及改今属,编户一十五里。公署目中记载: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俱在静海县小直沽,永乐二年筑城,三年调天津卫并调天津左卫,四年復调天津右卫以守备。

清朝所修《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天津府目也有静海内容,全书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二卷。其诸府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所属诸县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迹、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

例如学校目记载:瀛海学院在静海县治,本朝乾隆二十一年建,嘉庆元年知县莫謩修。

从明朝至清朝雍正三年( 1725 ),静海均隶属于河间府,所以各个时期的《河间府志》对静海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明嘉靖版、万历版和清朝康熙版。

因明朝所修静海地方志书全部佚失无存,所以明朝这两版《河间府志》所记载的静海内容弥足珍贵,对研究静海明代以前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比如,嘉靖版《河间府志》财赋志载:静海县编户一十九里,(本朝)版籍新旧以户计者,二千三百八十,以口计者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二。农桑以株计者,八千四百六十。官民地新旧以顷亩计者,一千三百八十八顷五十一亩。税以石计者,二千一百九十一。粮以石计者,五千一百一十三俱有奇。阜民里、子牙里、新兴里、归德里、政化里、永丰里、独流里、广富里、保和里、常乐里、呼家庄里、曹家庄里、贾家口里、羊粪沟里、德化里、新口里、稍直口里、大直沽里、秀麦里。这些记载对研究静海明代农业、人口、区划等极为珍贵。

清朝康熙版《河间府志》共二十二卷,刊印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志书分为:星野、沿革、疆域、河道、城池、景胜、贡赋、物产、风俗、典礼、封建、仕籍、人物、选举、流寓、仙释、烈女、武备、恤政、艺文二十门。其中典礼志载:名宦祠祀明知县崔衍、毕献、刘照、武雷、郭天锡、戴大槐、吴应阳、董养聪,主簿王鼐、教谕商宾、隨正脉、樊效才。乡贤祠祀明布政司郑气、开封府推官萧应祯、河南巡抚铉默,国朝延绥巡抚王正志、大学士高尔俨。这是保存的静海名宦祠和乡贤祠中供奉人员名单最早的记载,随着历史的进程人员名单有增有减,其中乡贤祠中郑气的牌位至今保留,牌位高110厘米,宽18厘米,上书“明崇祀乡贤通奉大夫陕西左布政使讳气字浩然郑公神位”。

静海到清朝雍正年间先属天津州后属天津府,所以在《天津府志》中静海内容详尽。《天津府志》分为乾隆版和光绪版。这两版府志和静海县志的修纂时间正好形成时间差,保证了志书记载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康熙版县志修成到同治版县志修成中间相隔200年,形成县志断档,但乾隆版府志正好在这两个版本中间,补充了因静海县志断档形成的志书记载空白。同治版县志修成到民国版县志修成中间也相隔60多年,也造成了许多的记载空白,但光绪版府志也正好在这两个版本中间,补充了因静海县志断档形成的志书记载空白。这两部府志对县志连续、详实的记载静海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乾隆版《天津府志》,增录了从康熙版县志修成之后,历任的静海知县、教谕、训導、主簿、子牙河主簿、典吏、奉新驿驿丞等。乾隆办府志的静海内容保证了同治年续修静海县志史料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畿辅通志》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是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在清代是直隶省的别称,静海即为畿辅之地,所以志中静海内容多有收录。清代共修有三部《畿辅通志》。

首部修于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格尔古德先后监修, 延聘翰林编修郭棻任总纂,共46卷 , 分为22门 。康熙年间静海仍属河间府,所以静海内容记载在河间府目中。第五卷城池目载:静海县城始建莫考,周围六里,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八尺,池深一丈阔三丈,自明至国朝俱有修葺。

第二部修于雍正年间,初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奉命延聘原任辰州同知田易等人开始纂辑,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 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继续修纂,共120卷,分为31门。此时静海已属天津府,所以静海内容记载在天津府目中。

如:静海县义学(义学也称"义塾"。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一在城隍庙旁,一在独流镇,俱雍正五年建。

第三部修于光绪年间,为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延聘莲池书院主讲黄彭年主纂,全书共300卷,由纪、表、略、录、传、识余、叙传等诸体组成,下有若干分目。静海内容在志书的天津府目中记载。三部《畿辅通志》中,光绪版体例完备,资料充实,最为有名,也最为实用,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静海历史的重要资料。

民国《河北通志》的编纂及最终出版的过程十分坎坷,1928年7月河北省政府成立,管辖131个县,静海便是其中之一。1931年9月,河北省通志馆于天津成立,此为编纂《河北通志》的专门机构。通志稿分为五志:《地理志》(含河北省全图、河北省沿革图稿、县沿革表、气候、地质、水道、水道述略、关隘、古迹、封爵);《经政志》(含官制、赋税、制用、恤政、交通、交涉、通商、警政、教育、水利);《民事志》(含风土、方言);《食货志》(含农工商矿鱼、盐务、物产、矿产);《文献志》(含爵谥表、宦绩、元列传、明列传、艺文、金石、旧志源流)。因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而终止,未完成修纂也未刊印,所有志稿散失,直至1992年才由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考证辨识,搜集遗稿,出版《河北省通志稿》。这部志书非常详尽的记载了包括静海在内的河北省所有县的各方面资料,是了解民国静海历史的重要志书。

其中经“政志教育”目载:静海县简易师范学校一所,完全小学九所,初级小学校二百七十六所,民众学校三十八所,教育经费,每年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八元。

附录中河北省办理调查户口及人事登记之经过载:本省民国十七年,曾依照内政部颁行户口调查统计报告规则及本省各县户口调查统计办事细则,督饬各县举行调查户口,由民政厅选具全省各县户口统计表,呈送内政部备案。此后各县依照内政部颁行人事登记暂行条例,由警察机关办理人事登记,按月由县造具户口变动表,呈省备案。每年由县政府编制全县户口统计表,送省汇编。民国24年(1936)静海县户数49436,男数148627,女数123993,人口总数272620。

这部志书是今人研究静海民国史的珍贵史料。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静海不仅修了县志,而且静海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村街、学校都修有各自领域的志书,记载了静海各个领域的历史资料,使记载更加详尽。部门志有文化志、水利志、土地志、工业志、地税志、灾害志、军事志等,村镇志有独流镇志、王口镇志、台头镇志、唐官屯镇志、团泊镇志、团泊村志、梁官屯村志,校志有实验小学校志等。这些志书的修纂,为静海的腾飞发展发挥了存史教化,资治育人的重要作用。

各版静海县志相关编修人员介绍:

1、王用士:字旂召,山西阳城人,明朝万历已酉(1609年)举人,先任考城县知县,惩暴治奸,豪强伏匿。父亡,回家丁忧,期满出任静海知县,任期政绩卓越,百姓称道,建义仓(建设粮站以备荒年赈灾自救)、清邮传(清理驿站保证邮路通畅)、缮城垣(修缮城墙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浚河渠(疏浚河渠保证船只通航及丰水期行洪)、修邑志(修纂静海县志为后世存史)等政绩多不胜数,深得静海百姓爱戴,真可谓父母官。在静海任职三年中这些工作还不算什么,最大的功绩是为民做主敢于顶撞上官,因此而被罢官,早早的结束了政治生涯。事件是运官粮的船行至静海运河段时,因风大水急,造成了翻船事故,损失惨重。一个姓石的台司要静海百姓赔偿事故损失。但被王县令断然拒绝,并严词回击,你翻船那是天灾所致,关我静海百姓何事,你要找就去河边找河水去吧。石台司气急败坏以顶撞上司的罪名上疏罢免了王用士的官。王县令离开静海时,静海百姓依依不舍泣不成声,竟用身体躺在路上不让县令的车驾通过,足见百姓的爱戴之情。王用士回家后闭门谢客不问政事,教育本族子孙读书,安享天伦之乐,终享寿六十九岁。

2、高尔俨(1606~1654年),字中孚,号岱舆,别号钵菴,静海宗保村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探花(一甲第三名),后被授翰林院编修。清初,征补原官。顺治八年,任吏部尚书。顺治十年,晋弘文院大学士(宰相),是年因病回故里。1654年病故,帝赠少保,谥号“文端”。高尔俨著有《古处堂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3、阎甲胤:陕西渭南县人,贡生。当时修志经费短缺,修志工作举步维艰,阎公便带头捐献工资,使县志最终得以修成。马方伸:顺天府密云县人,贡生。高缉睿:字镜庭,号愚谷,静海人,大学士高尔俨之孙。先后历任西城兵马司正指挥、叙州知府、湖北按察使,康熙四十年任福建布政使。其主要著作有《崇古堂诗》、《镜山阁偶存》等。其书法作品被入选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碑贴精华》,志中收录其多首诗作。

4、郑士蕙字柏崔,陕西华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治八年(1869)至十二年(1873)任,任满升任保定府同知,著有《饮冰书屋》。

5、高毓浵(1877-1956年),字淞荃,号潜子,静海人,光绪进士,清翰林院编修,天津最后一位翰林,一生勤奋博学,除通晓经史子集、医卜星相及甲骨文、钟鼎文等国学外,还兼通数理化等西学,且著述颇丰。

6、毛龙章(1886-1970年),字萼楼,静海土河村人,宣统元年拔贡,北洋法政毕业,曾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等职。纂修《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留有手稿《萼楼年谱及诗存》。晚年定居南京。

7、元殿元,字杏樵,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静海大邀铺村人。二十九年(1903)考中优廪生。后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后,曾任朱庆澜部排、连长,继任郑汝成部一等副官。1913年一名革命党重要成员被捕,他冒生命危险将其救出。嗣后孙中山先生曾亲书“博爱”二字相赠以表谢意,其后人至今珍藏。(续完)

本文作者为“我的静海”公众号主编

京畿学堂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转发

来稿请投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