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亢笔谈」“武大郎、潘金莲”认亲与今日大众的智力和文化
24日上午,刚读过苗怀明先生的《潘金莲事件与“文化碰瓷”》一文,深为潘氏宗亲向执导《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的冯小刚发难以为潘金莲正名之事蒙羞,并为作者讽刺之辛辣而叫好。但不想,晚上打开凤凰网,又见到一篇名为《邢台清河县志:武大郎身高一米八,潘金莲实为贤良女》的文章,似乎仍在是为“潘金莲”正名。如果说借冯氏的电影而吵闹正名是“文化碰瓷”的话,此借武大郎与武植的混搭而为潘金莲叫屈,却实在找不出什么更合适的词来称谓,只感觉有种是自己在称自己是王八式的愚昧,实在令人有说不出的恶心。
影片剧照
据网页显示,此文源自本月24日的《燕赵都市报》,文内可谓有图有真相。作者言之凿凿地说,近日,因千余名潘氏后人起诉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引起各界关注,“潘金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记者为探寻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潘金莲其人、她和武大郎又是什么关系等疑问,亲自到邢台市清河县进行走访。文章写道,据《清河县县志》记载:潘金莲确实与武大郎是夫妻,武大郎姓武名植,是清河县武家那村人,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中年中进士,做了山东阳谷县的知县,相貌不俗,身材高大,为官清廉,治理河患,为民除恶,乡民送万民伞。武大郎妻子为潘金莲,但潘氏并非《水浒传》中所述的“千古第一淫妇”。历史上的潘金莲,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个贤良温顺的大家闺秀。而且,潘金莲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武潘二人共育4子,后世子孙一直居住在武家那村,至今该村半数姓武,武植墓保存良好,位于邢台市清河县武家那村南、县城东3公里处,为纪念先祖,武氏后人还修有武植祠。
凤凰网页
文章还说,该文记者在清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武植祠,参观了武植墓。武植墓呈圆井型结构,言及为何《水浒传》中,武大郎为何被描述成“三寸丁,谷树皮”的形象,该文解释,据介绍,武大郎幼时曾受到一位施姓同窗资助,这位施姓同窗后来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投靠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一开始,施姓同窗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不见武大郎提起安排他做官的事,便认为武大郎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这位施姓同窗不辞而别,并在回家路上编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极力诋毁中伤武大郎。后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的借题发挥,就被《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采用,武大郎和潘金莲因此蒙受千古之冤。
图为武植祠内的武植像
为不扭曲或遗漏作者本意,以上对报上的原文几乎是全盘照抄了。本文没有去核实《清河县县志》是否有如其所介绍的武植与其妻潘金莲的情况,一来因为本人觉得很没此必要,二来是其文内也没有说来自哪年哪版的《清河县志》,也很难去查考。况且,即使清河县真有个如记者所说的武植和潘金莲,但你自是你的县官、你自是你的“贤良温顺的大家闺秀”、你自有你的一米八几、你自有你的子孙绵延;天下同名同姓的有的是,谁说你就是那个卖炊饼的、谁说你就是那个淫妇,谁说你就是那个“三寸丁谷树皮”、谁说你们就是那夫被毒死、己被仇杀一对冤家?清河县可能确有一个叫武植的墓穴及祠堂,尚不论其建于何年、内中的真伪,但其得存在又能说明什么呢?难道把这七、八百年的先人拉出来,就为了证明他们就是那两个子虚乌有的小说中的人物吗?一个是“三寸丁谷树皮”,一个是谁提谁骂的“淫妇”,有这个必要吗?难道为那个“潘金莲”正了名,谁会分得一些“碰瓷”而来的钱吗?或许因为与那个侏儒和淫妇沾了边,真的那个的村子或某个家族就有了历史及文化,就能够得到扶持和拨款了吗?即使为了这样的一点点小的利益,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实在没办法可想,竟拉出个“侏儒”与“淫妇”来往自己先人的头上拉,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智力与雄心?
武氏后人修建的武植祠
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这部作品连三分实事、七分虚构都称不上。《宋史》等一些笔记材料,所记梁山英雄仅有宋江等三十六人之目,大多数人连名字都没有,更不用说事迹了。像武松这样的人物,都纯是杜撰,更不用说武大郎、潘金莲这样的小人物。《燕赵都市报》那则文章还记录了一件施姓人物与所谓“武植”的一段误解,也是很荒谬的。学界的人都知道,《水浒传》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为。在《水浒传》这部作品问世之前,就有说书艺人在讲说水浒故事,其中就有著名段落《武十回》讲说武松的故事,估计内中当有其兄武植与潘金莲之事。《水浒传》的最后修改写定者当为江浙一带人,其似乎没有到过北方,现在我们读《水浒传》会发现其写山东、沧州、邢台等北方的地名及来往路线都不很准确,其写现在北京南面的霸州、永清、文安均有山,实际这里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目前,学界对施耐庵是《水浒传》写定者的提法是有争议的,持不同见解的大有人在。上个世纪,江浙一带曾经出现过伪造施耐庵陵墓和家谱之事,已为大家所否定。今天再杜撰些与他如何如何的故事,几乎没有丝毫价值。
三国演义
与《水浒传》产生于同于时期的《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清末民从的学者章学诚曾批评这部书说:“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明代大名士王世贞走到一个叫落凤坡的地方,曾撰诗咏悼《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庞统,为当时很多文人耻笑,给不少人留下话柄,因为庞统落凤坡被射杀根本就是小说家言,他把假事当真了。
然而,究其实,王世贞的错误当出于无心,不过随便发发文人的雅兴,与其本人无任何关联。而现在,认武植为祖先,为潘金莲正名等闹剧就不一般了,多绝非无心而为,而肯定大有所图。可是,不管所图为何,要拉、要认,也需找下体面、名声好些的人物;否则,也显得我们的智力和文化水准,太那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