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命汤是不是一个千古的冤案,或者是不是一...

续命汤是不是一个千古的冤案,或者是不是一个千古的奇方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中风的沿革。
唐宋以前的中风,多是以“内虚邪中”来立论。《内经》和《金膜)都是这么说。所以唐宋以前《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都以续命汤为主治疗中风,包括风菲。
但是到金元以后,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出现以后,医家中风的认识改变了。至近代,治疗中风用凉药不用温药几乎已成了定理。所以“金元四大家”觉得古方不能今用。续命汤就成为我们治疗中风的大忌。因此, 《伤寒论》、《金匮》的经方受到冷落是跟他们有关的。古方不能治今病,其实这是不成立的。古代的头痛现在也是头痛,古代的瘫痪现在也是瘫痪,从来没有变。病可以变,证是不变的。比如非典型肺炎,古代没有这个病,但是它表现的发热、咳嗽的症状是有的,我们依证而辨,这个证不仅现在不会变,我看再过几千年还是不会变。陈修园说: “火气痰,三子备,……合而言,小家伎。” “金元四大家”认为火、气、痰是中风的主因,所以清热、祛痰、补气就可以了。但是这就把中风从外因转到内因去了,大家都转向了内因的治疗。'
中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从来没有人反对《伤寒论》,包括反对中医的人也不反对《伤寒论》。反对中医的余云岫,民国时候就提出要 “废除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出要消灭中医。他写的那本书是 《灵素商兑》,他批评《灵枢》、《素问》,但是从来没有批评《伤寒论》,也不敢批评《伤寒论》。“金元四大家”也是, 。王履提出了 “真中”跟“类中”的说法,说“类中”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中风,跟“真中”不一样, “真中”是外风,我们现在“类中”不是外风。明代张景岳说中风、类风都有“风”字,不应该叫“类”,应该叫“非”,这个病名应该改作“非风”和“中风”, “非风”就不是风了。我觉得病名改来改去不如从治疗方面去探讨,从临床上面探讨才是我们研究中医的方向。到了清代的叶天士就更加明确了“内风”的概念,内风就是肝肾不足,肝风内动。到清末的时候有西医进来,西医的观点本病与血压高、脑出血有关。民国的“三张”,张锡纯、张伯龙、张山雷,其中张山雷,他写了一本叫《中风诠》,这本书把中风都归纳得很好。但他是根据《内经》的 “三厥”归纳的,因此,治疗的重点都在肝阳上亢上面,所以提出不能用续命汤治。所谓“三厥”是指煎厥、大厥、薄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这个“厥”跟我们现在中风、脑血管意外相吻合,烦劳则张,阳气暴张。薄厥的“薄”也是逼的意思,这些都跟阳气暴张.
跟情绪有关,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脑血管意外几乎一致。所以肝阳暴张就已 然成为中风的主要病因或者病理因素了,则治疗当以平肝潜阳法。张提出治中风所有的温药都不能用了,治偏枯也不能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只能用镇肝息风汤、建瓴汤。所以续命汤几乎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以至赴国初期中医研究院的四大名医之一冉雪峰先生说: “数千年来活中风,数千年来暗如长夜,不知枉杀多人。”我们学经方的时候应该保留续命汤的一席之地。但是我们现在的材, 《方剂学》也好,《中医内科学》也好,都没有续命汤了。有些书就续命汤放到中经络那一段里面,大概的观点是中经络有些轻的或者不是血管病的,可以用续命汤,比如颜面神经麻痹,也是中风,就用续命汤吧,但是脑血管病就绝对不能用了。所以中风用凉药已经成了中医界的 “定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