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难办,正面硬刚未必是好汉,迂回曲线也有大智慧!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3卷,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原文】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曲陽侯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张禹而荐朱博。帝少而闻知王氏骄盛,心不能善,以初立,故且优之。后月余,司隶校尉解光奏:“曲陽侯,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及根兄子成都侯况,亦聘取笔掖庭贵人以为妻,皆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于是天子曰:“先帝遇根、况父子,至厚也,今乃背恩忘义!”以根尝建社稷之策,遣归国;免况为庶人,归故郡。根及况父商所荐举为官者皆罢。

【译文】

建平侯杜业上书诋毁曲陽侯王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张禹,而推荐朱博。哀帝小时候就听说王氏骄横,心里对他们没有好感。因为继位时间短,因此对他们暂且优待。杜业上书一个多月后,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曲陽侯王根,在先帝还没入陵安葬之时,就公然聘娶后宫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在家置酒歌舞。王根的侄子、成都侯王况,也公然聘娶先帝后宫的贵人为妻。他们都没有人臣之礼,犯了大不敬、不道之罪!”于是天子说:“先帝对待王根、王况叔侄,极为优厚,现在他们竟背恩忘义!”由于王根曾有立定陶王为太子的建议,因此仅遣送回封国。王况被夺爵,贬为平民,遣归原郡。由王根以及王况的父亲王商所举荐而当官的人,全部罢免。

【解析】

前文说到,汉哀帝作为藩王继承大统,虽然占有大义名分,但是在实际的政治实力上并不占优势。
尤其是面对上朝堂中深耕多年的王氏外戚,更要徐徐缓图。
现任王氏外戚的扛把子王莽因为和傅太后顶撞辞职走人,但是王氏外戚的政治力量依然在。
所以,上面这段就有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味道。
甚至在内容中都有这样的句子:心不能善,以初立,故且优之。
意思是知道迟早要爆发矛盾,现在位置还没坐稳,所以要对他们优待,以争取时间来布局。
司隶校尉解光对王根、王况的弹劾则是拉开了正式对王氏外戚动手的信号。
先说说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其实和其他十几州刺史一样, 主要是纠察、监督官员的作用。
而司隶则是京畿地区,即关中长安三辅为主。
所以,司隶校尉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京畿地区朝堂官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因此,基于工作职责上解光提出王根、王况的问题,合情合理。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解光弹劾王根、王况切入点的刁钻。
“曲陽侯,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掖庭女乐五官殷严、王飞君等置酒歌舞,及根兄子成都侯况,亦聘取笔掖庭贵人以为妻,皆无人臣礼,大不敬,不道!”
这个还不是说什么皇帝死后,服丧期间搞娱乐,而是直接在汉成帝死后,搞皇宫中掖庭立的女人。这就属于无照酒驾,醉上加罪。
这个问题就很大了,而且还是妥妥的道德问题。
从这个切入点出发来弹劾王根、王况,不但把他们搞臭,而且就连王政君太皇太后都不好出面捞人。
这意思就是“你看看,你儿子死了,这你这兄弟、大侄子这样搞,还是人吗?”
这也是古代争斗非常厉害的一点,从道德上攻击,只要坐实基本政治前途尽毁。
这样例子翻开史书太多了!
毫无疑问,王根被遣返,王况免为庶人被遣返。
到这里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后面这一句才是汉哀帝乃至于整个汉哀帝外戚的目的。
根及况父商所荐举为官者皆罢。
搞王根、王况并不是目的,搞他们的门生故吏才是目的。
之前说了,王氏外戚在朝堂中深耕多年,但是这里有个过程。
从王氏外戚的权力交接过程来看,有四次,王凤、王音、王商、王根,最后到王莽。
而这个几人在掌权期间或多或少的安排自己人,形成了一个以王氏外戚和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团,填充朝堂中各个位置,当然这个属于常规操作。
而从整体上来看,这几个人作为王氏外戚扛把子,在权力交接过程中,也少不得继承上一任留下来的人,进而形成王氏外戚影响力、势力的不断累积。
王凤、王音年代久远再去追究不好,且如果后代有罪证到时候再说,而王莽才和傅太后闹矛盾,这个时候弄他痕迹太明显,且王莽自身又没多大把柄。
加上如果针对王氏,一下搞太多人,容易造成整个王氏外戚的反弹。
这次针对王根、王况之事做文章,就是想通过把两人给定性、搞臭,将王根以及王况之父王商所推荐的人,或者说他们培植起来的那块势力给拔出。
如此,将这些人给清理,腾出位置才能够放汉哀帝、丁傅外戚的人。
什么和掖庭女子不清不楚,压根就不是重点。
【闲扯】
其实这一段材料一点都不新鲜,因为之前不少内容都讲过类似的案例。
即,我和你的矛盾是A,我要对付你,但是在A的事情上你并没有什么把柄能让我发动。
于是我就在于你有关的B的事情上做文章,进而否定你这个人,然后以你这个人有问题,反过来再影响A这件事,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叫以点带面的翻案。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大多数人典型的思维误区。
有些人认为,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我就要在这件事上找回场子来,或者达成目标。
这本无错,但并非是效用比最好的办法,如果正面就是搞不定呢?是不是就放弃?
所以,需要绕一绕,从另外一个切入点来做文章。
再一个,有时候人和事看似是不同主体,其实彼此之前也千丝万缕,你可以因事而制人,同样也可以因人而制事,只要达成目的,不妨碍多绕几圈。
比如汉哀帝就是通过王根、王况掖庭乱搞这件事,处置两人,实现因事制人。
随后,又以王根王况两人,将其提拔制人全部罢黜,这又是因人而制事。
所以,话到这里就已经非常明白了。
高手做事从来都是能不正面硬刚就不硬钢,但凡能到目的,绕一绕又何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