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园林经典《说园》(上)
PART 0
写在《说园》之前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很多朋友让我聊一些园林经典,所以我准备分几期聊聊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一共五篇,但第一篇提纲挈领,是了解陈从周造园思想的主线,所以我们这次就先聊聊《说园》第一篇。
在此非常推荐同济大学这版说园典藏版。
陈从周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园林大师,他擅长重建修复古典园林,而我们说重修的难度是远远大于新建的,这对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素养要求极高。
陈从周在豫园东部指导工作 1987年
这次我们聊得是他的经典文章《说园》。这些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能够阐明陈先生对于古典园林的认识和态度。
但要说明的是《说园》这篇文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而是陈先生在1978年在上海植物园的讲话稿,所以没有那么严谨的逻辑,所以我在理解的基础上把陈先生文章的逻辑重新梳理了一下,并且加入了一些可以佐证的案例,所以我们下文看到的可能和原文顺序不太一样,推荐你在看完文章后一定要读读原文。
其实陈先生大部分文字写得浅显易懂,不像今天的论文都拐弯抹角。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陈先生当年所处的环境和园林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能和今天不同,所以文中有些观点当时看没有问题,但放在今天也许我们有更好的解决思路,所以我们看的是陈先生对于园林理解那些深刻的东西就可以了,没必要钻牛角尖。
全篇说园不过8/9页,但谈到了园林的方方面面,从静观动观,到俯视仰视;从山水格局,到建筑营造,看上去知识点既琐碎,又密集,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一下,你会发现陈先生说了三个方面:
而这三方面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解释造园的内涵,可谓是深入浅出,字字珠玑。我们接下来就细细讲来。
PART 1
造园有法无式
我们理解任何事物都需要首先在整体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也就是“大局观”。所以在这一部分陈先生讲的都是提纲挈领的大道理,看似泛泛,实则每个点都切中要害。首先他说造园要有法无式。
“有法无式”当在书中看到这四个字就觉得不明觉厉。立马就上网搜索,结果发现这个词是陈先生自创的。这个词经由陈先生现已经广泛被园林界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
《金刚经》中有说“一切皆有法……”讲的是世上的一切都有背后的道理,所以“法”可以理解为道理,真理。而“式”在字典中有规矩和法度的意思。
所以大致来说,有法无式可以理解为:造园有一套背后的逻辑和道理,但不要拘泥与规矩和法度,也就是说思想要正确,手段需多样的意思。
所以在《说园》中,陈先生特别反对把一个地方的成功经验原封不动的搬到别处,这就是典型的教条死板,“有法”也要硬是“有式”。因为环境变了,原本成功的经验肯定失效了~
既然造园有法,那说明肯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下面小蚂哥就把陈先生在《说园》中对于造园总体的道理总结出了六条分别是:
1、以少胜多
2、巧于因借
3、妙在含蓄
4、突出特征
5、融入文化
6、注重建筑
看到这里,我希望你能先思考一下,这六点在你个人对于古典园林认识中是不是能对上号。
1、以少胜多
既然是造园,就是在一个有限的面积内营造空间,和我们装修房子很像,都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的增大面积,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在香港的室内设计中看到镜子的运用,由于香港住宅寸土寸金,所以利用镜子的反射从视觉上增大面积便成了常用的手段。
室内大师季裕棠设计的香港瑰丽酒店有很多镜子的使用。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造园,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得巧妙利用,形成无限的画面,让人流连。
我们拿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举例,一个小小的园中园,园林要素竟一样不少,半亭和冷泉形成璧山之景,建筑内窗户和门的框景也表达了春夏秋冬,这座看似简单的庭院成了多少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园林范本。
殿春簃内三个漏窗和大门代表四季景色
入园的璧山山洞和衔接建筑的半廊
置石和树石组景
半亭内的太湖石和旁边的冷泉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我们在扬州考察的例子,汪氏小苑的可栖徲([tí]:久待)庭院。
在汪氏小苑建筑的西南角,有一处特别僻静的庭院,走进月洞门,植物和树石营造了一个相当舒适的环境。
透过漏窗和月洞门你能感觉园内的别有洞天。月洞门下的踏脚石是空间转化的精髓,踏上去就到了园林。
虽只有几十平方,但山石花台,建筑假山一样不缺,由于没有水,地面被装饰得更加精致。你看园林其实越是小的空间,越能够营造一个灵活多变的空间,这就是以小见大。
明朝园林家文震亨在《长物志》里的一句话:“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用有限的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景色,这就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当然也是“蚂蚁景观,以小见大”的来历。
2、巧于因借
除了利用园林本身之外,我们想要以少胜多,还要借助一些“外在”的景物。所以陈先生总结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
我们大致理解一下,就明白陈先生说借景不仅要借景,还要借时。
首先就是“园外有景,妙在借”,不仅是陈先生,如果你总览近代园林大家的理论著作,无论是童寯还是梁思成都对于借景有很深的研究,而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中也经常能见到借景的手法,能把园外的景物纳入自家园林,这不仅考验园主本身的审美,也和造园的工匠息息相关。
从左到右为陈从周,贝聿铭,童寯。(是小蚂哥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
但在实际的造园中,借景哪有这么容易,往往是建建拆拆,反复数遍才能妥帖,所以借景并不想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设计和施工往往需要时间的磨合,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在寄畅园中偶然抬头的时候,看到远处的北寺塔;在瘦西湖各处都能远眺平山堂;在拙政园赏荷时瞥见报恩寺……
寄畅园背景中的北寺塔
拙政园背景中的报恩寺塔
景外有景在于“时”说的是借用自然,阳光、空气、声音结合园内的景物可以形成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和有形之景,交响成曲。
通过阳光的变化和季节的流淌,简单的园林要素被叠加了自然要素之后就会产生无限的变化,不同于欧洲园林用大量具象化的事物烘托气氛,我们更注重和自然的交融,这样显然更加灵活。
3、妙在含蓄
我们接着用欧洲园林给大家做个对比,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埃斯特庄园俗称“千泉宫”,听名字就知道使用了大量的喷泉作为园中的主景,游人在游园各处都能体会到水的魅力。
离罗马不远的手法主义园林“布玛簇”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神怪雕塑,进入园林仿佛置身天堂与地狱之中,让人既兴奋又害怕。
而我们中国园林则不然,我们在园林中似乎很难找到某个特别具象的事物,例如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九狮山亦然。
寄畅园中的美人石
小盘谷中的九狮图山,气势非凡;
狮子林的假山要看到狮子更需要悟道
不仅园林的置石假山表达的含蓄,有时看似一幢内敛的建筑也暗藏乾坤。下图是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它在功能上还有另一个称呼——鸳鸯厅。
鸳鸯厅表面是一堂双厅,其南厅是向阳空间,厅南面有墙围合成小庭院,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厅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宜于冬春居住;北厅是背阳空间,外有荷池,由于池水降温作用及一池荷风吹拂,清凉爽快,宜于夏秋居住。
鸳鸯厅前男后女,有鸳鸯之意,你看即便给你塞狗粮,也是委婉含蓄的。
不仅如此,亭榭看似是游人休憩之处,但你细读匾额楹联就能知道在这里应该观赏和体会到的景物,简直是赏景的说明书。
配图为留园濠濮亭
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有一副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是仿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该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三面柳为春;四壁荷花为夏;半潭秋水为秋;一房山为冬。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所以通过楹联你不仅可以知道怎么赏景,还能了解每个季节的景色特征。
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郑板桥的读书处,在进入小院之前就有门联“室雅无需大,花香不在多”
小院中有小斋三间,一庭花树。,楹联含蓄的概括了院中的景物,如果直白的说是一间破房,几棵树估计就不会有人进去了吧。所以说楹联简直是高情商话语大全!
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少用画面,更加曲折耐味
小蚂哥个人记忆深刻的是在退思园中,在进入主园林之前的月洞门有匾额石刻——烟云锁钥。就是下图这个位置。
当初身处庭院只觉得是在进入园林前的点景,描写园内景物的烟云雾气。后来在孟兆祯先生的《园衍》中才知道还有园主对于自己的自嘲。
室外每天风吹日晒用石用木较多,而到了室内自然是直接写字装裱,一般我们把下图这种有多个楹联,中间挂画,又有匾额的这一套称为中堂。
中堂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楹联和匾额都是纯文字,内容大多也不直接描写景物,而是托物言志、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这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含蓄。
4、突出特征
一千个园林就有一千个意境,虽说每个园林的元素都大同小异,在外行看来无非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但你细细品来其实各不相同。
圆明园,因水成景,借景西山,终成万园之园;
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
网师园以水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这些都是园林的特色,我们今天做产品讲究的差异化,造园也是同样道理。
比如郊野的园林就多表达荒郊野趣,市区的园林不要和那些泛泛之辈为伍,我们可以表达清新自然,陈先生的原话是:“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野趣接近自然,清新不落常套。”
这都是地域赋予园林的特色属性,当年王献臣还乡营造拙政园,试图在繁华的苏州市区打造郊野风光,这就是不落常套,最终我们能在好友文徵明的笔下,看到当年拙政园的质朴清新。
相比之下无锡蠡园原本是郊野的渔村景观,而现在增加了大量的人工建筑显得庸俗无趣。
5、融入文化
小蚂哥在6年前写下第一篇《景观笔记》的时候就强烈地感到中国园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上的享受,而更是一本融合了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
瞻园原来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菜园”,辋川别业不仅是王维的家更是后代文人墨客心中一生必去的圣地,退思园曾经作为民国时期少有的女校校舍,狮子林原来是贝聿铭家的贝氏祠堂……
不仅是以上这些园林趣闻,每个地方的园林文化都各不相同,北方因为缺水园林大多是旱园,岭南园林因为闷热,设计方池花台来引导风向。江南园林因为雨水过多,大多中心凿池便于排水。
岭南园林中的花台用于制造阴影降低太阳辐射。
中华传统文化也给园林赋予了更多德行。园林主厅中堂大多悬挂教人向善,耕读持家的匾额和楹联。景墙大门的砖雕和岭南的泥塑也多表达吉祥平安、升官发达的美好寓意。
无论是历史、科学还是道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融入了文化园林才有了灵魂。
按照陈先生《说园》的原文“文化使游人有更多联想,兴会……”。有时候单纯的风景看过就忘了,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喜欢给景物加上社会当时的文化,让人在观景的时候产生通感,这样才更让人记忆深刻。
这一点小蚂哥想多说两句,2014年我负责某市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时,经常要去城建局开会,当时的城建局局长是个文人,时常在会上出口成章,我们的方案从基本功能到生态效益没得说,但在文化上常受到局长指点,最后修改了一年多,建设后呈现的效果果然不一般,我经常会到公园中听爸爸给孩子讲公园中某处文化景观的典故,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感慨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的。
6、注重建筑
在《说园》中陈先生引用了清代汪春田重葺文园的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讲得是造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想要建造一处佳园比改好一首诗难多了,但具体难在哪里其实《说园》中并未具体说明,我在《续说园》中找到了答案。
“私家园林,比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这也点明了在造园中建筑的重要性。
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所以在园林中造景的关键还在与建筑的营造,毕竟园林是人的居所,如果绿化先行,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地,主次倒置,遂城空园。
在何园中建筑占全园面积的50%,并且还用复廊将园林建筑的二层全部联系起来,最大化的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以上六点就是我们在造园之前就得明白的道理,但造园毕竟还要一砖一瓦的建造,只知道道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明白园林中各要素的处理原则,下面小蚂哥就结合《说园》来看陈从周先生对于园林元素是怎么处理的。
这期先讲到这里,我们下期接着聊~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是小蚂哥,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