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大西江镇大石江村的德治烙印:济世五道
蒋咸喜
桂林全州县大西江镇大石江村中有体现德治烙印鲜明的地域精神文化标记的是济世五道:即神道、廉道、儒道、善道、孝道。
据传村族先贤将这种耕读传家、诚信兴家的传统文化展现与外化为村巷的德治“五道”,其目的是藉以重塑道德纲纪,济世弘道,促进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秩序,施行乡民教化,励志淑人。
其一,神道
图1,大堂请圣,迎请尧舜
此道的起点是三苗部落归附舜帝的归崇坪上面的神庙。它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每年的正月初十至十二日,村族排成长龙,高举令旗,舞着龙灯,敲锣打鼓,恭敬地到神庙迎请庙王诸神,到八房宗祠,举行祭祀活动,并借助还愿的形式从精神上控制村族畏惧鬼神,让村族牢记神明不可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村里安家堂时,也要举行大堂请圣,其中要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
久而久之,村族就习惯地将这条迎神祈祷国泰民安的巷道,称之为神道。
其二,廉道
图2,“廉道”巷内桥头边“四家火炉”民居墙上的“清莲鳌头”的壁塑——寓意读书人要为官清廉。
图3,“廉道”巷内桥头边“四家火炉”的“居依廉让”民居——寓意邻里相处要廉让、相敬、厚道、雍和。
它从瑞霭南天门楼,经呈祥中门,到紫气东来大门。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清廉厚道。村族以《廉士传》中的蒋氏远祖诩公三拒王莽的清高廉洁品德为楷模,立有于国尽忠、于父母尽孝、为官清廉,行有节操的祠规,对族众以敦教化,影响深远。廉道内的知县锡周公追随永历帝反清复明,守节拒降,遭清军“五马分尸”,忠廉报国,壮怀惨烈。大善人芳友公和王老孺人夫妇勤俭兼至,积德行善,被赞有窦燕山家风。老孺人王氏懿范于家,教子有方,常以陶母训子的故事教育后人要为官清廉,公私分明,被赞誉有“陶母风范”。其子成纲公富而义举,奉令办团,倾尽家财,抵御匪患,保乡护民,赞誉远扬。其后人普安公办学乡梓,点滴归公。巷内成纲公为后人所规划的宅院有“居依廉让” “忠厚传家” “恒规勤俭” “角分”等民居,墙壁上塑有寓读书人为官清廉之意的“清莲鳌头”等图案。走进此巷道,便会让人觉察到一种清廉厚道的气氛,村族因此就习惯地称此巷道为廉道。
其三,儒道
图4,儒道巷内的“诗书执礼”民居,寓意要后人尊儒重教,知书达礼。
它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它从拱桥头,经八房宗祠、藏书楼、乐安吉第、到文书房和武书房。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是体现在尊儒重教。其间有村族的文明发祥地牛眠吉地,始迁祖曾在此留下了“不徒富而在教”和“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遗训,信福公曾在此立塾传经,文风鼎盛。巷头拱桥头还建有象征儒学鼻祖孔圣人鼻子的鼻孔桥,村族希望借孔圣人的这个鼻孔能够顺通心气。巷中依次有诗礼簪缨月门、笃学出第月门、藏书楼、诗书执礼民居、文魁府邸等。巷尾有课子弟业儒,带来“六家火炉的顶子”盛名的文书房和武书房。由于这条巷道内有着厚重的科举文化沉积,村族就习惯地称之为儒道。
其四,善道
图5,“忠厚传家”民居。民居主人的祖父母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其意是要传承其慷慨乐施的美德。
它修筑于清咸丰年间。它从黑竹山,经岩门前、领旨头、真龙桥,到村中的瑞霭南天门楼。其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扶弱济贫,积善行德”的善德文化。村族立有《桂联堂家训》,家训告诉了蒋氏后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天高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做事须问心无愧;神灵不佑为恶者;公平正直不可恃;一个人立身处世,当有宽容之心。村里的芳友公夫妇是全州有名的大善人,他俩平日常周济贫寒,勤俭持家,克己利人,广结善缘,对穷苦人过世总施以棺木,冬天对贫寒人家常施以衣被。他俩曾接济贫苦人家百余家,还对那些确实困难的欠债人家,当着他们的面就烧毁借据欠条,放弃债权。他俩的美德闻名遐迩,广受乡人赞誉。芳友公的四个儿子为纪念父母“心慈汎爱,慷慨乐施”的美德,就从芳友公夫妇的墓园黑竹山修筑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进村钉石大路。村族为纪念芳友公夫妇的善举,弘扬扶弱济贫,积善行德的传统美德,就习惯地称这条进村的钉石大路为善道,借以弘道济世。
其五,孝道
图6,宗祠训语:治家之礼——节孝
图7,宗祠训语:为官之道——忠廉
它从登科桥,经关帝殿、安乐堂,到村中的石板路。这条巷道的文化元素主要体现为“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村中孝道巷内的蒋府杨氏老孺人命犯铁扫帚(扫帚星),可她不向命运屈服,白手起家,“勤家政济,内则树母仪,躬亲勤勉。”经她与祚嶷公艰辛创业,家族事业迅速崛起,其孙曾三辈先后有二十余人通过科举而获得功名,其德行远播,誉为“皇清例赠孺人”,深受后世赞誉。杨氏老孺人在九十大寿时,其孙子蒋成瑚等六兄弟准备请戏班在村里唱一个月的大戏为祖母祝寿,以尽孝老之心,可杨氏老孺人却不赞同孙子们意见。她说:“从村外登科桥,经田峒,到村中的钉石路,因年久失修,路烂雨后难行。与其这样请戏班铺张浪费,还不如用请戏班的这笔钱,拿来修好进村的道路。你们修好了这条路,方便村族行走,就是对奶奶最大的孝心!”于是其孙六人尊祖母之命,出资将这条三里多长的进村道路全部铺上了青石板,俗称石板大路。村族为纪念杨氏老孺人的善德和其孙子所尽的孝道之心,就习惯地称这条为杨氏老孺人祝寿而重修的进村石板大路为孝道,以唤起后人侍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孝亲圣洁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