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很暴躁、不听话,怎么办?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12月30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这本书是由“全脑教养法”创始人丹尼尔·西格尔和南加州大学博士蒂娜·佩恩·布赖森所写。作者结合脑科学研究成果,总结了9项实操策略、3色沟通模型和多个育儿难题应用场景,结合启发性自测题和趣味性亲子漫画,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轻松培养开放式大脑,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应对当下生活,迎接未来挑战。
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父母在育儿上,有哪些看不见的隐秘角落?”
暴躁的雷迪
作者从事教养科学行业很多年。在他研究过的案例中,雷迪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雷迪是一个八岁的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
但是雷迪的父亲亚历克斯很苦恼。因为如果雷迪所在球队赢了球,或者他进球了,那就都还好说。
可是,一旦雷迪没把球射进球门、传球失误、被人抢断了,或者他所在球队输球了,他就会失控。
他会大发雷霆,气得浑身发抖。
如果他被换下,他甚至会用尽全身的力气踢热水瓶。
雷迪的过度反应让父亲很着急。可是,在作者看来,雷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
一个8岁的孩子,又非常好胜,在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非常正常。
但是,在进一步的观察后,作者发现雷迪发火的频率有点太高了。
尽管比赛还没结束,但只要球队一落后,或者裁判判雷迪或他的队友犯规,雷迪就会开始生气、大哭。
有时,他甚至会跺着脚气哼哼地走出球场,直接罢赛。
他这么暴躁的情绪到底跟什么有关呢?
 
脑区和反馈
其实,我们的大脑每一个脑区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当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发挥作用时,我们才会感觉踏实、冷静、淡定。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曾集中精力开启全脑教养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召集生物学家、内科医生、计算机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对人类大脑进行大量研究。最终这个项目发现,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各种积极的目标,比如快乐、身心健康、学业事业成功和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等,整合的大脑是达成积极目标的首要预测因子。
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过着有意义生活的人,感受人生的成就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整合大脑。
让他们从行为、语言、思考和表情这四个方面达到统一,达成一致。
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你不教授他们的东西,都是他们日后的软肋。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从来没听说过慷慨和给予,对应的大脑脑区就无法完善;
如果孩子没有自由玩耍、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时间,孩子也会变得呆板、不知变通。
 
杰克的成长』
和雷迪的情况差不多,杰克也是一个“暴躁小孩”。
他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如果一群孩子一起玩球,杰克会拿起球,把它扔过围栏,扔到街道上;当孩子们玩捉迷藏时,如果杰克被发现了,他也会非常生气,甚至攻击找出他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这类行为,杰克的妈妈就比雷迪的爸爸高明得多。
她没有批评或者打骂孩子,她认为杰克的一切言行都是沟通的信号。
杰克在某件事上的暴躁恰恰说明那是他缺乏的技能。
杰克不擅长分享、等待,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输得起的游戏玩家。
但这并不代表杰克是个坏孩子,也不代表他有问题。
“这是我的责任,我需要让杰克变得更有耐心。”杰克妈妈从杰克的身上,反思自己。
孩子对外界释放的不良信号,就是他缺乏的能力。
认清这一点,家长就知道他们需要培养和发展的技能和策略,家长的回应才能更有目的性,更有共情力,也更有针对性。
孩子的大脑从发育到功能健全,最晚的要经过25年。也就是说,不少孩子直到25岁,他们的大脑功能才逐渐完善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任何排斥、生气和郁闷,都是在跟爸妈说:“这个事我搞不定,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总结一下,孩子的大脑中的神经联结几乎都是家长赋予的,你想要帮助他们成长为体验丰富、快乐和有意义的人,首先你要有开放的心态、乐观积极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美] 丹尼尔·西格尔 、蒂娜·佩恩·布赖森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