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和比利时,如何在英法德的夹缝中独立?
“低地国家”通常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统称,以荷兰为例,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都位于海平面以下,依靠发达的水利设施和拦海大坝才,不至于变成一片泽国。
从位置上看,低地国家处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夹缝当中,按理来说应该是艰难求生,但事实这三个国家不仅过得十分滋润,而且还曾在欧洲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单就体量而言,低地三国中面积最大的荷兰也不过4.1万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更是只有1740万上下,但就是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却曾经主导全球的海上霸权。
17世纪无疑是属于荷兰的时代,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靠商业立国的荷兰建立起此前从未有过的信贷和股份合作模式,这种开创性的尝试不仅为现代商业规则奠定了基础,也促使荷兰成为碾压欧洲各国的贸易巨头。
巅峰之时,荷兰一家持有的舰船数量大约相当于全球的一半,无论在非洲象牙海岸,还是在东南亚香料群岛,抑或是美洲加勒比海域,到处都能见到这位“海上马车夫”的身影。只有后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二战后的美国,海上优势才能与此前的荷兰相提并论。
至于比利时,这个没有自己语言的国家,貌似在西方侵略亚洲的历史中找不到它的身影,但殖民非洲的名单里绝对少不了这个国家。
原本在非洲中部有一个巨大的土著国家称为“刚果王国”,但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中已经分裂为刚果(布)、刚果(金)和卡宾达(安哥拉共和国的一个省)。三者当中以刚果(金)的面积最大,而其在独立以前对应的就是“比属刚果”,另外两个分别是法属刚果和葡属刚果。我们很难想象比利时这样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国家,竟然会在非洲占据这样一片广大的殖民地,但事实就是如此。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低地国家有着直面海洋的地理优势和前瞻视野,另一方面则是莱茵河与大西洋带来的双重影响。
莱茵河是西欧最具经济价值的大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水一路向北流淌,途经瑞士、奥地利、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之后汇入大西洋,而最后的入海口正是荷兰鹿特丹。进入近代以来,海洋贸易愈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而商品从北海方向进入欧陆腹地最便捷的路线便是船运至鹿特丹港,然后沿莱茵河航道抵达沿途欧洲各国。
此时低地国家就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坐拥大西洋与莱茵河航线的交汇点,低地国家逐渐发展成一块惊艳欧洲的经济区。这同时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荷兰能够在17世纪率先崛起,并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贸易中心。
不过“成也位置,败也位置”,当英法德三国崛起之后,低地国家就面临着如何应对大国争霸的难题。所幸在多数时期,欧洲大国的势力并不足以碾压其余强国,这也使得低地国家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会经历曲折,但很快就能够恢复独立。
对英国而言,欧洲大陆上无论哪个国家一家独大都不符合英国的利益,所以数百年来英国人始终在竭力保持欧陆势力的均衡。鉴于低地国家的经济优势,无论其被法国吞并,还是被德国拿走都将打破这种平衡,所以英国一定会尽力保持低地国家的独立。
反之,对德国和法国而言,尽管它们都想获得这片地区,但对手和英国显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它们能做的只有在实力足够强大时,通过武力进行夺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从低地国家“借道”便是平衡被打破后的直接体现,但正如前文所述,英国和对手不会让这种情况轻易发生,所以战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又迅速恢复了独立。
图-阿姆斯特丹
如今低地三国仍旧在欧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和富裕的地区之一。
文:闫老师,图:风长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