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禅寺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该寺原名龙泉寺,于明朝正统4年至8年间(1439—1443年)改建成“法海禅寺”。它由宦官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所设计修建。在法海寺大雄宝殿内,共绘有10铺236.7平方米的壁画,由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等绘制。
这些壁画是579年前的原作,继承了中国佛教壁画传统,体现了明代宫廷艺术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派,代表了中国近世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中国寺观壁画中精美画作的典范。
法海寺壁画虽为明朝的宗教题材作品,却反映出明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文明意蕴与文化特质,深刻地展现了明代正统年间的时代信息与社会场景。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内的三面墙壁上,共有十铺77个人物,并衬有鸟兽、山川和草木等。正面佛龛背后壁画的是水月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其中水月观音位于中间的显要位置;大殿北壁是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表现的是帝、梵等二十尊天礼佛护法的队伍;大殿东西墙壁是两幅大型《赴会图》,描绘了佛、菩萨讲经参禅赴会的场景,壁画所绘人物景象和谐明快,肃穆美好,构成了一幅清新的佛国仙境。
壁画内容不仅演绎了内涵丰富的宗教传奇故事,还展现了明帝国恢宏的历史风貌,彰显了明代社会的生活景象与时代风尚。通过法海寺壁画,我们能体会到576年前中华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海寺主体壁画《帝释梵天图》,描绘了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童子等天神及侍从形象。这些人物服饰、形态各异,肢体、神态又相互呼应,礼佛队伍浩浩荡荡,气势森严,宛如宫廷帝后皇妃盛装出行。
在佛教的传统规制中,诸天作为护法,在民间只做礼敬不做供奉,在这里,明代宫廷画工对宗教题材画作进行了灵感发挥和自由想象,把明代宫廷生活的场景搬入了宗教题材的壁画画卷。
法海寺壁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帝王将相、后妃侍女的形象,还可以看到宫廷使用的服饰、文玩、器皿。壁画展现了明帝国宫廷生活的恢宏气势,再现了朝堂之上文臣武将的光彩形象,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明代宫廷生活的奢华艳丽,感受到明代皇家的富贵显赫,为研究明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图像资料。
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位于殿内北墙左右侧,长14米,高3.2米,绘二十诸天像,共有36个人物,人物高1.2~1.6米;依画面从西至东排列顺序为:大梵天、东方持国、南方增长、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利支天、坚牢地天、韦驮天、娑羯罗龙王。
【注】梵文Maha-brahma,意译大梵天,音译摩诃婆罗贺摩。原为印度神话中三大主神之一,既是创造之身,创造一切,又是毁灭之神。在佛教中,大梵天成了色界诸天之王,为释迦佛的护法天神。【注】四大天王之一。梵文Dhrtarastra的意译,又叫治国天,音译提多罗咤。此天王能护持国土,故名。率领诸癫狂鬼、香阴神等守护东方弗提婆罗洲。主乐神。《陀罗尼集经》记,持国天王左手持刀。汉化后,元代塑像,手中持物改为琵琶,身披中国武将盔甲。【注】四大天王之一。梵文Virudhaka的意译,音译毘琉驮迦。此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故名。率领诸雍形鬼、饿鬼等主守南方阎浮提洲。【注】梵文Maheśvara的意译,音译摩酰首罗天。此天为三千大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名。原为婆罗门教主神之一的温婆。在印度神话中是毁灭之身,又是苦行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为护法神,为镇东北方神。据说此天原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其中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佛教汉化后,为一三目八臂,持白浮、金刚铃、矩尺、杵。【注】功德天,梵文Mahasri的意译,又名吉祥天女,音译摩诃室利。原为婆罗门教中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掌管财富,散布吉祥,有大功德,故名。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汉化后,作后妃相。【注】功德天左手持宝珠,放出五色彩云,云上托出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上。【注】梵文Surya的意译,音译苏利耶、修利。又叫日宫天子、宝光天子。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主司乾坤运转。汉化后为帝王相。【注】梵文Marici的音译,意译阳焰、光天。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光明女神。她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能利用隐身法救人苦难。在佛教中为护法天神。【注】摩利支天常骑猪车,身边复有群猪围绕。画像时,仅以腿后站一野猪代之。【注】梵文Skanda,意译阴天,音译室健陀天,韦陀是译音讹略。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天神。释迦牟尼涅盘后,曾守护佛骨、舍利。在佛教中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中国年轻武将相,戴盔披甲,手持降魔金刚杵。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毘。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地神,男相,曾为释迦牟尼的福业作过证明,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汉化后,作女后像。【注】佛家中的护法天神,汉化后为中国式的龙王。作帝王相。夜叉:龙王的部下,属鬼怪类。夜叉轻捷勇健,手持珊瑚等水中生物,暗喻与海水的关系。鱼精:龙王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