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杂谈:三十年前的力学教研室
引言:为庆祝我校恢复办学40周年和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校史馆的黄馆长再三约我写点与学校发展有关的文字,思忖月余仍不知何处下笔,虽然校龄已有35年,毕竟并未亲历大政方针的决策过程,耳闻目睹的趣闻野史又上不了台面,但又推托不过,只有勉为其难回忆一些民间小事以记之。
1984年7月本科毕业分配到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力学教研室工作的时候,本人毫无悬念的成为教研室最年轻的新教师。如今,我已成功晋位力学教研室年龄最大的老教师了。34年恍如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感慨颇多,物是人非之感尤为强烈。力学教研室的老教师王文琦、赵勇源、方树德、李世清等人已先后作古。就是恢复高考以后入学和参加工作的教师崔东方、李申、李冬霞、杨子卿等也已退休。现在教研室里的年轻人估计退休早的都不认识了。
力学教研室为什么值得一写呢?因为早期享誉国内的郑州纺机电或者郑州纺院的优良校风主要就体现在力学教研室这个优秀集体上。力学教研室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力学课程也是全校最早的省级优秀课程。学校1980年恢复招生以后,到80年代中期在校生规模也就是1000多人,教师规模不足200人,生师比大约是6:1,而力学教研室的规模基本稳定在10-12人,与数学、外语的规模相当。力学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力学教师的治学严谨程度更是全校闻名,出过许多典型事例。
在纺机电时期,全校只有5位高级职称教师,其中三位在力学。力学的老教师在文革期间都被下放到中学教物理,或者到工厂做技术员,而且其中的多数人是上海等地的南方人。他们的经历注定了对教学过程的精益求精。从77级毕业生到教研室工作开始,每一位都被指定了一位导师,这也是学校以老带新传帮带的由来。新教师要跟着老教师听课做笔记、写教案,而且要把教科书上的每一道题都认真做到本子上。教研室几乎每周都有教研活动,一起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一起学习讨论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中的每一句话,还有一个让我们新教师又爱又恨的活动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试讲,如果某一周没啥紧要活动,教研室主任就会安排新教师把某一章节准备一下,然后在教研室的黑板上试讲一遍,接下来是十几个人鸡蛋里挑骨头,虽然有些问题你觉得没必要解释,但是你也必须得回答,而老教师们常常会给你另外一番解答,让你事后觉得还是有收获的。尤其是在工厂工作过的教师,可能在材料力学部分提出一些并未涉及的零件加工中的力学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学生感兴趣、也或许对学生有帮助,教师若能顺便提及当然更好。经过如此培养的新教师,就不怕学生提出任何刁钻问题了。那个时候课上课下学生都会追着老师提问题的,如果回答不出来很丢人。
这种高频试讲并不是只在参加工作第一年才有,很可能要持续很多年,当你基本熬成老教师的时候终于不用试讲了,但是观摩教学又该轮到你了,真是学无止境。我参加工作后,先是助课一年,然后主讲少学时力学课程两年,再主讲中学时力学课程两年,然后才获得主讲多学时力学课程的资格,每一次升级都要经过几道关口。不是吹牛,我的讲课很早就得到师生好评,在学校1989年组织的第一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是唯一的初级职称选手,而且成绩领先了两天,在最后半天才被超越,最终获得二等奖。即便如此,我也经常被教研室拉到黑板前溜溜,所以,力学教研室的治学态度得到全校一致好评。
若按照高招录取线衡量,当年的专科生大概也能入读后来的211学校,所以当年的学生普遍素质较高,都很珍惜学习机会,但也有学不懂又不愿问老师的学生。王学礼老师是位彬彬有礼的老学究,如果发现学生作业有问题又不主动找老师答疑的,就会在作业上留言或者让学生传话主动约学生面谈解惑,曾经出现过个别学生约了几次都不来,王学礼老师就在课后找到学生宿舍,问学生哪里不懂,为什么作业会出错,学生说这一章都不懂,王老师就耐心的把这一章内容为他一人重新讲一遍,因为耗时较长,学生说还是听不懂,要去食堂吃饭,王老师就陪着他去食堂打饭,路上继续讲解,学生不听懂决不摆休。
王文琦老师也是极其认真的人,他若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不是简单打个叉,而是用红笔在旁边重新做一遍,再加上批注,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应该如何思考。我们闲时翻看老教师批阅过的作业本,常发现教师批注的红色字体比学生写的蓝色字体还多。记得有一年考试,有份试卷王文琦老师打出了总分59.5的成绩,教务科的老师提议王老师四舍五入,否则不好登记成绩,王老师坚决不改,因为力学试卷的标准答案精确到0.5分,经得起任何专家审核,这份试卷再也找不出来增加0.5分的理由。或许如今有很多人都不认同这种做法,但是敢于做到这一步的严谨精神的确让人佩服。力学课程不比其他任何课,每节课都会布置作业,批阅作业的重点是解题思路和力学分析过程,答案并不重要,所以讲2个小时的课,往往要批阅8个小时以上的作业,批阅作业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
值得庆幸的是,力学教研室每次获评先进集体都能留下一张合影,虽然总有人缺席拍照。后面两张是参观刚建成的西开发区和过年基础部茶话会的照片。想当初全校一千多学生时十二位力学教师还人人超工作量,如今全校两万多学生专兼职力学教师一共只有六位,有人还要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主要是学时删减的太厉害再加上大班教学造成的目前窘况。其实,力学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力学与哲学的关系非常紧密,这门课程不但传授所有工科学生都应掌握的力学知识,还传授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建立力学模型的基本训练更是化繁就简抓主要矛盾难得的培训方法,可惜力学能成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含义被今人辜负殆尽。
力学教研室曾担任中层以上职务的成员包括:原郑州纺院党委书记吴法苟、原武汉纺院院长火恩铭(退位后来我校)、原教务处长崔东方、原基础部党总支书记方树德、原基础部主任李申、原建工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冬霞、原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子卿等。调出后任职的不再记述。目前在校内兼职的有研究生处处长孙玉周和在发展规划处工作的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