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善力量大
一位七旬老人能否移动一块五、六吨的大石头?从力量与重量的比较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种不可能对于郭池善来说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20年来,郭池善不仅凿了5万多块这样的大石头,而且一个人把他们推到一起,建成了一座桥。谈起建桥的经历,郭池善说:“只要心中有善,浑身就会充满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郭池善原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化肥厂的一名工人,他们全家都住在县城里。可是,他每次回老家张村乡平岭村方山自然组,都因为一条40米的沟壑要绕1公里左右的山路。郭池善是这样,组里几十口人都是这样,出入都要绕远路。郭池善心想:要是削平这座山,建上一座桥,那该多好呀。
郭池善找村里,找镇里,可是,得到的不是推脱,就是明确的拒绝。村长说:“池善呀,修路架桥是好事儿,可是,这钱从哪里来?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再说,咱们祖祖辈辈都这么走过来了,如今又何必改变呢!”郭池善不。他就要架一座桥,他就要改变祖祖辈辈走过的路。
既然争取不来项目,郭池善决定自己一个人架桥。1994年的一个星期天,郭池善骑着自行车,带着锤子、钢钎就要出门。妻子看到丈夫怪异的神色,急忙跑出来,拦住郭池善说:“大星期不在家待着,你这是干啥去?”郭池善说:“回老家架桥去!”妻子一听,大声说:“老郭,你是不是疯了?咱们一家五口人在城里住得好好的,回山沟里修桥干啥?再说,修路架桥是你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儿吗?”郭池善说:“我修多少算多少,要是能给后人留个路,这辈子也算没白活。”郭池善丢下这句话,骑着自行车,嘎吱嘎吱地上路了。这一年,郭池善49岁。
平岭村方山自然组那条沟壑,一边是村庄,一边是一座小山,山上全是石头。郭池善早就计划好了:把山头削平,路从山顶通过。而削下的石头,凿成石条,用来架桥。这样就地取材,既省力,有省钱。可是,计划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个人要把一座山头削平,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呀。可是,郭池善不怕。他说:“山是不长的,只要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凿,山头总会削平的!”此后,星期一到星期六,郭池善在化肥厂上班,星期天则来到村里凿门口的山,晚上再回城里上班。直到2000年,退休后的郭池善索性一个人搬回老家的房子,当起了“专业”修桥工人。
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村口那座小山终于削平了。山上的石头被郭池善凿成了5万余块有棱有角的石条。这些石条,重的五、六吨,轻的两、三吨。如何把这些石条运到指定的位置从而架成一座桥?郭池善一下子没有了办法。村民们听说老郭架桥遇到困难,都纷纷前来,要求加入到架桥的队伍。可是,郭池善婉言谢绝了。郭池善不是逞能,也不是想独自享受修桥的功德,而是村里的人本来就不富裕,家家户户全靠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如果都回来架桥,那乡亲们就会更加贫穷呀。
郭池善谢绝了乡亲,可是,这些石头还是要从山顶运下来的,要不,桥就无法儿修。请大型机械?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不过,郭池善最终还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修了一条石子路,从山顶直达架桥的位置。然后,用钢钎把石条翘到圆木上面。由于是慢下坡,郭池善一个人就能够轻松地把石条推到指定的位置。砌桥墩,堆土方,建拱门,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座长40米、宽6米、高12米的石拱桥终于修建而成。
山削平了,桥架好了,路修通了,方山自然组的村民出入再也不用绕远路了。摩托车、汽车、三轮车可以直接开进村里,村里的农产品也好卖多了。2015年5月,郭池善又自己出资购买了桥体上的护栏。至此,郭池善修桥已经经历了整整二十年。人们为了让后人铭记郭池善,大家把这座桥命名为“一人桥”。
一个人。一座桥。二十年。这就是郭池善完成的“奇迹”。其实,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善的能力却是无边的。只要心存善心,就会爆发出超出常人的力量和智慧,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刊发于双月刊《觉群》2015年5期)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