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残疾德国女孩何以倍受国人称赞?
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底有怎样的风景?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我们现在怎么去追怀?清代延续而来的建筑风景、市井街头都是什么模样?传统手工艺、生活习俗都有怎样不同风光?我们怎么与八十年前的困顿与战乱岁月安静对话?这个残疾德国女孩拍摄的照片却成为了今天唯一的见证者。
而且,蒋介石那幅有名的佩刀照片就是她所拍摄,斯诺拍摄毛泽东的八角帽照片也是由她冲洗的。
1908年在距离中国万里之外的德国,赫达·莫里逊生于南部的斯图加特,赫达在十岁刚刚出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因为身为出版商的老爸带回一架照相机,并和女儿一起摆弄,由此影响到其后的一生都对摄影发生执着的兴趣,而最终成为摄影名家。
赫达幼年时候,因为小儿麻痹一只脚留下了残疾,年轻的她因为对摄影的爱好,报考了摄影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哈同照相馆里要招一个精通三国语言的员工,赫达报考后如愿以偿。
二十四岁那年(1933 年)赫达离开德国来到中国,她在哈同照相馆里管理着十几号中国伙计,京城里无拘无束的生活使她渐渐喜欢上这块陌生土地上的人们和文化。
其后在北京度过了十三年,她就靠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清代延续而来的荷包上的刺绣图案、建筑风景、市井街头、传统手工艺、生活习俗、都一一记录了下来,成为宝贵的财富,而赫达的照片却成为了今天唯一的见证者,她在京城里的生活尽管并不富裕,然而却甘之如饴,赫达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一一展现,让现在的人们去发掘北京、感受过去北京的细节。
二十九岁的赫达却用她的照相机给我们留下一组经得起任何时光检验的照片,她使得我们可以与八十年前的那一段岁月安静对话,而不用借助任何的想象。
莫里逊夫妇离开了中国之后,中国的大门再次向外部世界关闭,直至三十年后重新开启。此后,赫达·莫里逊曾经两度回到她阔别三十多年的京城。此时她钟爱的北京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和烟囱,她对此非常失望,提出了温和而中肯的批评。
太和殿的这场日军投降仪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辉,将永载史册!
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作为中方代表,主持华北侵华日军受降仪式。
老照片非常真切地反映近代北京的历史和人文,让我们感谢赫达,感谢那个时代在困顿与战乱中仍为美好而努力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