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货币展

满族民俗展

是辽宁博物馆的日常展馆之一,主要展示陈列满族在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及成家立业等各方面的民俗风俗习惯。

前言

第一单元:浪漫满屋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绘出满族传统住宅的主要特点。居室陈设以日常起居坐卧的火炕为载体,简捷朴实且重视普通用品的装饰美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进展厅后是一个满族生活场景。这是大门。


进大门后是满族民居的大院。

左边是马棚,中间是猪圈,最后是苞米楼子。


苞米楼子前面是石碾。石碾后面是大屋。


右侧是水井,一个男人在搅拌染布缸,女人在晾晒染布。后面是大门的院墙。


染布


晾晒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展厅是三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据说,展览刚开馆时,满族房屋的窗户上原本是糊了窗户纸的,但是不久就被参观者捅得千疮百孔……无奈之下,辽博只好直接撤掉了窗户纸。

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

满族以西为尊,西侧是上屋。上屋的南、西、北三面筑有“∏”字型大炕,叫作“万字炕”,民间也称为“拐弯炕”或“转圈炕”。满族以西为尊,以南为大,所以西炕一般用来供奉祖先神灵,南炕温暖向阳,给长者坐卧,有宾来,也让到南炕,以示尊重。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

东侧间。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形如一条小船,两头微上翘起,四角钉着铜环,铜环上系四根绳子。将悠车子拴吊在房屋的檩子上,用手轻推,悠车子就象秋千一样的荡悠起来,这样,小孩子就会在有节奏的悠动中酣然入睡。

大院东侧端的展柜。

民国  门神印版、灶王印版。

生活用具。

锅、碗、壶、杯、筷

木斗、食盒、菜板、石臼、木升

农具:犁耙、锄头、镰刀、耙刀、鱼刀子等。

第二单元:旗装奕服

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为御寒及装饰。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满族妇女服饰更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世以“旗装”称之。其所穿“旗袍”,经不断改进,至今成为最典型的中国女装样式。

女旗袍

后排右:“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

前排左一:朝冠

前排左二:顶珠,指的就是装饰在帽顶的大珠。它的原料多为宝石。在造型上,顶珠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柱式为主的朝冠顶(左一),另一种是圆球状的吉服顶(左二)。

前排右二:翎管,清朝特有,就是在官员帽子顶珠下用来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烟管粗细,长两寸左右。多为圆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翎管的材质有翡翠、白玉、碧玺、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铜等。

前排右一:翎枝

女式旗袍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因此得名。它长不过腰,四面开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挡风寒。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是满族骑射时穿着的一种褂子,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起初,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一种象征,逐渐在各个阶层流行起来。


围巾、帽子

男式旗袍。


戏曲中的满族服饰


左:各种鞋。马蹄底鞋,满族妇女高底鞋。亦称“旗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

右:女礼服。

饰物

扁方、步摇


银发簪、玉发簪、镶珊瑚银头簪

镶珊瑚银头簪、银五设,银七设、耳环

满族生活场景


满族生活场景

第三单元:三时三餐

满族特色饮食与民间祭供食品关联密切。满族人喜面食,多以黄米和豆类为原料蒸、烙制作,口感粘软甜香,民间俗称“饽饽”。副食以猪肉为主,煮、燉、烤等烹制方法最为常见,冬季则加入酸菜、蘑菇和粉条等,极富地方特色。此外,满族糕点和清宫特色“满汉全席”,亦久享盛誉。

满菜。满族烹饪,烤、烀、烧永远是首选,炸、蒸、汆、炒等为补充,炸、汆不常见,炒几乎每餐必备。炒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当令菜、本地菜,如豆芽炒肉、韭菜炒肉、油渣炒菠菜、鲜蘑炒肉等;一是野味,如野鸡炒酱瓜、野鸡丝炒芹菜、炒野猪肉、炒黄羊肉片、炒麻雀等。侉炖是最平常质朴的满菜,用土豆、豆酱可以炖林蛙、牛肉、小鸡、大鹅,朴实,纯香。无肉不欢,简单而尽显本色。


满族八珍。满汉全席四八珍是以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为主要食材做的一道美食。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拨、豹胎、犀尾、狮乳。

海八珍:鱼籽、鱼翅、海参、鱼肚、鱼骨、鲍鱼、鱼唇、干贝。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满族饽饽。满族人对多种面食的统称。包括玉米面,白面,黏米面,小米面,高粱米,豆类面做成的熟食。“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繁多,有炸者、蒸者、炒者,或制之以糖,或以椒盐,或做成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

第四单元:成家立业

满族婚嫁习俗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吸收汉文化元素,自成一格。旧时多在八旗范围内择偶,嫁娶仪式分为议婚、定婚和成婚三个阶段。具体仪式中,多带有骑射民族朴素的时代特征,并与本民族信仰、服饰等礼俗相互结合,十分注重诹吉纳福的祥和气氛,颇具朴实淳厚的民族风格。


坐帐。新婚夫妇拜完天地后,新娘坐帐房等新郎,源于渔猎传统的追忆,床由男方家请两位“全福”之人先铺好,新人需在帐中呆一夜或两小时

剪纸:坐帐


彩礼

满族的刺绣工艺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清代中叶以后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民间刺绣根植于满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散发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直白,简略,淳厚的一书风格,满族女孩子从小就要跟随母亲或者姑嫂学习针线活和刺绣枕顶、荷包,写字等,婚前还要准备各种刺绣假装,针线活的好坏事检验女子是否能勤劳持家的重要标志。满族民间刺绣保留了大量萨满教的元素,最突出的是反映在刺绣题材上,萨满神的形象在枕顶中随处可见。


东北民族一向以敬烟为致敬礼,东北女性中不乏吸烟者,烟口袋自然成为身上的装饰品,刺绣精美的烟口袋成为姑娘们晒手艺的物件。


烟具、鼻烟壶、如意等 


水盆、帽架、帽筒、网速镜、胆瓶、化妆盒。前排:铜灯罩


第五单元:太平安乐

丧葬是满族人一生中最后阶段伴随着死亡而经历的礼仪,包括从临终到埋葬尸体为止,家庭成员和近亲着丧服期间进行的各种礼仪活动。从古至今,满族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剪不断的根系,在进行丧葬过程中强调“孝”与祖先崇拜思想。满族丧葬礼大致分为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服丧等形式,尤以用旗棺、执红幡和插佛托独具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出殡情景。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

第六单元:万物有灵

旧时满族崇尚萨满信仰,各家族住宅设有神板和索罗竿,多于每年春秋举行大祭,分为朝祭、夕祭、还愿等主要程序,崇拜对象为天神、部落神、祖先神等多种神祇。信仰习俗也融入满族日常生活中,对礼节、居住、饮食、婚嫁等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体现满族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之一。

各种神像

神像:山狸、野猪、迎日神。


神像:奥都妈妈(征战女神)、尼莫息瞒爷(肋软骨疼)神像、尼莫忽瞒爷(肚子疼)神像、乌珠额真(第一个君主)神像

过去在满族人的丧礼上,孝子要跪在死去的父母灵前,双手背着去解九连环,要解套九次,同时还要唱《解九连环》歌,唱九遍,为父母消去罪孽。

祭雪神 满族古老的祭祀大典之一,是先民对北方特有的自然境域的神圣礼赞和无限敬仰,主要流传于满族先民黑水女真部中,分布地域广阔。

祭天。满族曾是信仰多神崇拜的萨满教的民族。其以天神为最尊,故而上自清宫大内,下至庶民百姓,皆有立杆祭天享鹊之俗。


祭山神。许多起源于山间的民族都有祭祀山神的习惯,满族先民也不例外。

九千岁(祖先神)


祭祖先神

祭祀用品

木雕大神、哈马刀、柳树神

柳树神,满语“佛朵”,汉译为“柳枝祖母”。在萨满神歌中,描述了满族始祖与柳枝变的一个美女结为夫妻,生下后代,繁衍发展的传说故事。因此,满族把柳树称为“佛朵妈妈”,即老祖母之意,还在宅院中栽下柳树作为祭祀场所,进行祈祷。

哈马刀,通称神刀。金属或木制。在刀背和刀把上串联若干金属小环,舞动时唏哩哗啦作响,是满族萨满趋魔逐妖的武器。

第七单元:戎马生涯

满族又称“旗人”,曾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每一个满族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族的庇佑下成长,通过上一代的言传身教下,开启戎马一生。在满族传统的社会里,一直有聚族而居的生活习惯。每一个聚居的大家族都有一个族长,由他来负责处理裁决族中过继、修谱、分家、纠纷、婚丧、祭祀等大事;而在族下的每一个家庭里,伴随父母子女关系,突出的是家长制。满族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亲身参与族中大小事务,学习骑射、刺绣、剪纸、音乐、舞蹈、曲艺、体育、谱牒、礼节、医药等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大自然的陶冶,生产生活的磨炼,造就了满族人乐观豪放、崇尚竞争的民族性格。他们学习骑射、礼仪,用歌舞、曲艺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们撰写家谱,传承从古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忆。

展柜局部

钮钴禄氏家谱——满族人有撰写家谱的习俗,传承从古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记忆。

满蒙汉三合对音佳话

满营合操阵式图

歌舞、曲艺乐器展示

场景展示:正在扭秧歌的满族老百姓

中国历代玺印展厅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之前,玺印虽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征信器物,但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宋元时期,玺印的作用逐步扩大到书画艺术领域和欣赏领域。明代中叶起,文人治印之风渐盛,篆刻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于是出现了明清至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文人篆刻艺术,改变了玺印历史的漫长进程。

前言

先秦玺印

先秦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古玺文字的章法自然,结体多样,并出现了印钮和印文具有差异的地域特点。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

先秦官私玺印

质地以铜为主,大多随身佩带,使用上主要为直接抑印或钤于封泥,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形制。玺印文字书法、布局技巧渐趋娴熟,达到了朴实、生动、和谐的艺术效果。因各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在文字及形制风格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特色。

战国    ??左关。(古印许多字打不出来,以?替代)

战国 廪?等。

吉语印

也称成语印,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先秦吉语印在内容上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


是一些吉祥语、规诫语之类的。如:千万、中正、安官、百牛等。


战国  正行无私

印鉴   正行无私 

秦汉六朝玺印

秦并六国,贯彻“书同文”政令,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缪篆成为印章的专用书体,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制作较为粗犷。

军司马印。

《晋 鲜卑率善百长》等。

《晋 鲜卑率善百长》印文

“軍假司馬”印。

这里的“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副手的意思。

北朝《太原郡王》、汉《校尉司马承》


印文

汉封泥

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等内容,为严守机密和防奸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即所谓的缄。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钤盖后出现了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东安平丞》等

汉私印

汉代私人用印是古玺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李暹印信、张举印信和徐俊私印

特写

肖形印

肖形印的印面只有图像并无文字的一种古代玺印,起源可上溯至商周时期。肖形印在古代玺印中别具一格。由于用它钤押的标记十分鲜明,甚至比刻出文字更加显豁,使人一目了然,故沿用的时间很久,自战国至元明,各代均加以使用。

左:骆驼纹、蟾蜍纹、双虎纹印。玺印只有图案。

右:玺印是既有文字,又有图案。

唐宋辽金元玺印

唐承隋制,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钤色印的转换,官印从此也形成新的体系。隋唐篆书印文圆润疏朗,宋代趋向平实整齐,至金元时纯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唐宋时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书法清新质朴。宋代开始流行签字式的花押,印文的表现形式更趋丰富。辽、西夏、金、元曾以自创的民族文字入印,亦独具特色。

唐宋辽金元官印

官印制度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印面开始加大,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朱文逐渐代替白文,印背开始有年号凿款。宋辽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袭了唐代官印制度,辽金元三代还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汉字篆体入印。

右侧图片是唐梁州都督府进蒜泥封摹本。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1935年)

前排左侧是进蒜泥的盒子。右侧是唐代 ”褒州都督府之印“残件。

唐代《褒州都督府之印》残件。


唐梁州都督府进蒜泥封摹本。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1935年)

辽 知审计院事印、西夏  西夏文官印、西夏  西夏文官印

宋 海滨县印、宋 吉赛县印、宋 和众县印

金  来远军印

元、八思巴文印。左卫阿速亲军百户印、大定县尉司印、毗阳等处军民千户所经历印 。

花押印

花押印也称署押印,是起源于宋,盛行于元的刻有花押样式的私印。花押印将个人姓名或字号草写为类似图案的符号,兼具不易识别和难于模仿的作用。花押印皆为朱文,形式多样,字体或楷或隶,皆具古拙凝重之美。

宋花押:垂、字、满

辽花押(契丹小字)

特写。

元万字纹花押

卍是一个符号,是佛教相传的吉祥的标帜,来自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藏语叫做“雍仲”。唐代武则天为其定音为wàn。卍在佛教中是佛祖的心印 。在西藏,"卍"字不论作为图案还是符号均随处可见。在汉语中该符号标志读作“万”。在藏民族看来,“卍”表达的是吉祥的含义,这一点,同汉民族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称“卍”为“雍仲”吉祥符。

不易识别和难于模仿的花押

明清篆刻

明代中叶的文彭、何震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他们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流派繁多,逐步形成了“浙派”与“皖派”。至晚清,篆刻艺术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流派格局,从技法到理论已趋于完备,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明清官印

明朝官印印文采用叠篆,官员的等级除了反映在金、银、铜、木等不同的印材上,还反映在叠篆的不同叠数上。清代官印继承了明制,稍有不同的是,清代官印为呈现出满汉一家的思想,其印面文字使用左清篆右汉篆的形式。明清官印有严格的铸凿规范,事实上已无艺术特性。

明   《弘农衞前千户所百户印》等。

特写:明   《弘农衞前千户所百户印》

明清文人篆刻

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叶石质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艺术鉴赏为主要功用的篆刻创作。当时文人书画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和书画创作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篆刻的兴起,由此引导出明清五百年间篆刻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

清  赵之谦作品。

清  赵之谦《滂喜斋》。“滂喜斋”正方朱文印,边款为“同治己巳春三月,赵之谦刻呈伯寅少司农鉴正”。

清  郑西凤作品:《郑燮 板桥》《多福多寿多男子》、 张辛  隋文选楼之印、陈祖望  武林汪鸣皋兰生甫印


印文

清代赵之琛的作品。

印文:墨花池舘(1807年) 、怡道堂(1839年) 、卓犖観群書(1842年) 、修梅曾鉴赏過。

清 钱松、陈介淇作品。

陈介淇印文。不俗人皆竹    聞香我亦蘭(1846年)

明清印材

宋元以前治印大多以质地坚硬的金属为主。及至元代,王冕始以花乳石治印,因其质地细腻温润,容易受刀,渐为普遍用料。明代以降,石质材料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各类石章产地不同,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异,最常见的有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质量上乘的石材本身也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浮雕松菊莆田石印、浮雕树石昌化石印、浮雕山水莆田石印、浮雕山水寿山石印

寿山石印

印纽雕刻

中国印章历来重视印纽雕刻,清康熙、乾隆之世,印纽雕刻题材多样,技法纯熟,福建寿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纽雕刻历史悠久。而晚清与绘画相融合的浅浮雕装饰也颇为流行。

狮钮寿山石印、 三狮钮寿山石印

清   黄易1778年的作品。左:海風碧雲。右:夜渚月明。

龟钮寿山石印、天禄钮田黄寿山石印、透雕梅花钮寿山石印

近现代篆刻

到了近现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流派的门户之见,而是从先秦印到明清流派之间融会贯通,锐意创新,形成个性突出,面目新颖而多元的局面。齐白石的篆刻老辣苍劲,独辟蹊径,影响甚巨;王光烈善以彝器泉布文字入印,成就卓著,为近代东北翘楚;“毛泽东诗词”篆刻集近代篆刻家力作,为本馆馆藏特色。

齐白石篆刻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濒生,号白石、三白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以绘画著称于世,亦工书法,精篆刻。齐白石的篆刻从赵之谦入手,上溯秦汉,经过刻苦的努力,形成单刀直冲的率真风格,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雕虫小技家声》

《雕虫小技家声》

“毛泽东诗词”篆刻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毛泽东诗词”为篆刻内容蔚然成风,本馆面向全国征集此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颇丰。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

《风雨送春归》

王光烈篆刻

王光烈(1880-1953),字希哲,沈阳人。为“关东三才子”之一。其自幼即喜篆刻,从“西泠八家”入手,仰慕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人,搜罗甲骨、刀布、瓦当及秦汉古玺,旁参甲骨文、陶文及汉封泥文字,晨曦摩挲,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

祖印楼。

印文。

中国古代货币展


货币


第一单元

人类社会早期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形成,而海贝成为最为重要的实物货币形式。

海贝、陶仿贝、石仿贝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进步和商品交换的频繁,金属铸币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由于当时社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遂渐形成了多种金属铸币形式。这一时期货币形式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圜钱、楚币。

布币

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空首布。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之为空首布。

左:原始空首布

耸肩足空首布


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空首),由于工艺改进、简化,而改为平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梁夸斤五二当孚,梁是大梁,上面文字的意思就是五斤等于一浮,各国货币直接的汇率直接刻在钱上。反应当时经济来往紧密

刀币

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

齐国刀币是各国刀币中形体最大的。刀柄略带弯曲,刀身正面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俆邦长法化"之类的钱文。


燕国尖首刀

刀背面上部有横线3道,线下一般都有一字或两字,常见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铸工所作的记号。

赵国平首刀。此刀币日月二字,合为明字。

圜钱

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

楚币

楚币是楚国货币。自成体系。金币和铜币并存。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金币,分金钣(通称“郢爰”)和金饼两种,属称量货币,可根据需要切割使用。二是蚁鼻钱,又称 “鬼脸钱”,沿用了贝币的形态。三是铜钱牌,两面均有精美纹饰,铭文朴拙大气,可比照黄金重量进行换算。

第一、二行:仿贝铜币,又叫蚁鼻钱。

第三行:楚大布  殊布当釿、四钱当釿

第二单元  秦汉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制度。“半两”钱推行至全国。汉初承秦制,使用减重“半两钱”。

秦汉半两

特写,半两二字为李斯所写。

文信圆钱,指的是吕不韦,曾被封文信侯。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行五铢,创建五铢钱制。因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深受欢迎,一直沿续到隋,历时七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行用时间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之一。

五铢钱

汉武帝时曾铸行“麟趾”和马蹄形状的金饼,这是1972年在辽阳灯塔县出土的马蹄金。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国,十余年间,四次改革币制。种类繁多,等级复杂,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混乱。但王莽货币以文字隽秀,铸造精美而著称于世,其中的“金错刀”堪称“钱绝”,一向为藏家所珍视。

一刀平五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整个中国处在割据的局面。近40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三国时期、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使得这一时期的货币具有混乱和倒退的特征。各个政权分散铸币,钱币种类空前复杂,在商业交易中也常常使用谷帛等实物货币。

王莽“壮泉四十”钱范

王莽执政期间铸大泉五十和各种刀币

六泉钱和十布钱。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

三国(魏、蜀、吴)

两晋南北朝货币

南朝宋  孝建四铢等。

北周布泉、北周  五行大布等

西域高昌国发行的铜钱,高昌吉利,古代钱币中的珍品。

第四单元  隋唐五代十国货币

隋统一全国,推广使用隋五铢。

唐初沿用隋五铢。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开元通宝”,宣告自秦以来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这几个字老百姓读成“开通元宝”,元宝就此得名。

史思明杀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先后铸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得壹元宝除背上月纹者其余皆罕见,更有背四月者堪称古泉大珍。

第五单元 宋代货币

宋代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日益活跃,促进了货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流通领域既有铜、铁钱,又有金、银、铅质钱,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早期欧阳询书写。后发杨“对子钱”几种文字字体

大观通宝。宋徽宗亲笔,瘦金体。书法造诣非常高,铁划银钩。

北宋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0世纪出土卖到日本,原件在日本,这是原版原拓。

南宋  双葫芦印二十两金锭

南宋二十五两银铤,十两银铤,银块。

淳熙通宝开始,不用御字,用宋体。有年制,一年二年。

第六单元  辽、西夏、金、元

辽、西夏、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自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这些铸有本民族文字和汉字的铜币,不乏海内外珍品,是中国古代钱币中非常宝贵的部分。

辽代货币

西夏货币

金代货币。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建国40年不曾铸钱,民间多以白银交易,金后期铸币量小,极为罕见。

银锭

元代货币 。元代推行纸币,货币分法定官钱和供养钱两类。

至元通行宝钞

第七单元 明朝货币

明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关系下的规模生产,大币值货币需求大增。政府推行钱钞兼行,明朝初期纸币为主,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银则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

明代制钱。明17朝,仅4朝铸钱,叫制钱。明朝没有元宝,因为推翻的是元朝,避朱元璋的悔。

天启通宝

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后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之一。

明末藩王所铸钱币。1644年,崇祯17年,明末几个藩王以大明旗号建立四个政权,所铸钱币。鲁王朱以海  大明通宝、福王朱由崧 弘光通宝、唐王朱聿键  隆武通宝、桂王朱由榔   永历通宝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

明末农民起义军货币。

第一行: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铸永昌通宝。

第二行: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铸大顺通宝。

第三行:1648年顺治五年,张献忠义孙孙可望,入滇为东平王,铸兴朝通宝。

第八单元  清朝货币

清代币制为银钱平行本位,虽以银为主,民间仍以铜钱为主。顺治元年各省设局始铸造以年号为名,钱背以满文纪局名的铜钱。此种钱制一直延续至清末。清代晚期,外国势力进入中国,货币种类繁杂包括传统的白银、纸币、铜钱,新式的银元、铜元、纸币,也有外国流入银元和外国在华开办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国传统币制逐渐为新式货币取代。

铜钱

三藩钱币,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时间短,数量少,海内外珍品。

康熙至道光期间通宝

清末农民军起义,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所铸钱币。小刀会,天地会铸造钱币。

清代晚期新型货币-铜元。

光绪元宝

清代银元,光绪十五年铸造成功。

四川卢比银币。这是唯一皇帝头像的银元。维护主权,驱逐印度卢比。

银锞。中间水波纹是铸币过程中,冷却时天然形成。“文银”就此得名。

晚清纸币,咸丰三年正式下旨发行纸币,光绪设大清银行,发行兑换卷。后废弃。“钞票”由此得名。银票以白银为单位。

大清宝钞、户部官票。

官帖、银票。

银锭

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元

第九单元   深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朝鲜、日本钱币

日本、琉球、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深受中国钱制的影响,长期铸行与中国钱币一样之方孔圆钱。唐宋以后,这些国家所铸的以年号为主的汉文钱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大量流入中国境内。

日本 元和通宝越南  永寿通宝、永盛通宝、保泰通宝、景兴通宝

日本钱币

859年日本饶益神宝

文久货泉是比较珍稀的古币,此钱体型大,光绪年间日本民治钱

高丽货币

越南货币。1945年还铸保大通宝钱,是世界最后的圆形方孔钱。

琉球货币

第十单元 民俗钱

民俗钱又可称为压胜钱或花钱,是我国古代钱币的一个支流,自西汉始铸以来,历代均有铸制。它不是流通钱,大都是民间为压邪取吉制作,主要用于馈赠、喜庆、供养、佩戴、玩赏、占卜等。

上:打马格钱就是专供打马格游戏使用的娱乐用品。

下:吉语钱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

齐刀范。

钱范


新莽契刀五百钱范,铜范,国家一级文物


钱范


清 钱支子。方孔圆钱方便打磨。

继续参观辽宁省博物馆。

(0)

相关推荐

  • 篆刻欣赏 | “朱记”官印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朱记的独特趣味和意境,为丰富印章艺术做出了贡献,其与众不同的形制,在洋洋大观的篆书印林中独树一帜,开了隶.楷书入印的先河,启发了后世篆刻家不拘成法,勇于创新的思路. 官印欣赏: [版 ...

  • 在辽宁省博物馆,看“中国历代玺印展”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在中国,玺印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玺印的角色经历了几次蜕变: 1.玺印是一种以实 ...

  • 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靺鞨.女真一脉相承.驰骋白山黑水崇山峻岭之间,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在辉煌和黯淡中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留下丰富记忆.今天就跟我一起参观辽宁省博物馆二楼的满族民俗展. 一.浪漫满屋 旧 ...

  • “方寸之间——中国历代玺印展”在新昌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秦秉年先生所捐其父秦康祥先生多年旧藏中精选178方(套)玺印,上至战国,下迄清朝,材质铜.玉.牙.石各异.展览介绍了玺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展示了中国玺印文化的特色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内 ...

  • 参观辽宁博物馆,欣赏中国历代玺印

    今天来到辽宁博物馆,参观了博物馆的中国历代玺印展厅,拍摄了自己感兴趣的馆藏玺印图片.由于走马观花,再加上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只发图片欣赏,无法讲解说明.

  • 中国历代玺印展,历史悠久,一饱眼福!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印制度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印面开始加大,开 ...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玺印35品!

    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台北故宫院所收藏的历代印章质.量俱佳,从两方商代铜玺(原台北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到清朝皇室用印,近代名家,时空跨距三千年,俨然是一部印章发展史. 鸳锦云章·循连环·初读·田黄石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赏

  • 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历代玺印赏

    来源:无极斋 褒州都督府之印 辽代童子纽押印 元代  人骑兽钮花押印 滂喜斋 1869年赵之谦 △将印书房公众号设为星标,不错过精彩内容 编辑不易,顺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

    中国古代碑志展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