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说歪曲的司马光VS被历史神话的王安石:谁才是北宋良知?
当司马光和王安石对立,他是阻碍北宋强大的“奸臣”,还是有良知的忠臣?
因为种种需要,流传到今天,王安石俨然是正义、悲壮的“变革家”,而司马光却成了阻碍变法、追逐权力的“保守派”。
那么,历史上两人的真实样子又如何呢?
仁宗时期,无论道德还是品行,司马光都和范仲淹比肩齐名,德高望重。
在变法后期,支持司马光的人越来越多,皆因他的学问和品德在当时无人匹敌,包括自诩“光风霁月”的王安石。
司马光自幼聪慧,流传久远的“司马光砸缸”就是真实写照,不过,他的胸怀更加宽广。
宋神宗登基后不久,把王安石召进京城主持变法,却经常听闻大臣们议论王安石虚伪。高太后也证明仁宗在位期间就曾说过王安石虚伪,但当时的宰相韩琦据理以争,这才没人继续深究。
既然要任王安石为相,宋神宗就找来熟悉仁宗时期朝臣的司马光来询问。
司马光对王安石比较熟悉,因为王安石的官场推荐人欧阳修,就是他的老朋友。
但是,曾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司马光,深知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身同感受,对神宗说:“大家说他虚伪实在是太过份了,他只是有些操之过急。”
司马光在神宗面前维护了王安石的品德,也指出变法太激烈,认为王安石的一些举措有急功近利之嫌。
没想到,神宗转头把司马光的评论告诉了王安石。王安石开始讨厌司马光,经常抨击他,说他反对新政,并最终演变成北宋朝最大的“党争”。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司马光是被王安石推上“反对派”位置上的,而且两人的气量有天壤之别。
司马光的学问,在宋朝绝对是超一流的存在,功底扎实,考证严谨。
为了写《资治通鉴》,他在自家后院挖了一个地窖,躲在里面花了25年时间,每天要抄满一丈长的资料,手稿堆满了整整两个大屋。
司马光的学识丰富、眼光和文笔均是上上乘之选,《资治通鉴》流传至今,已成为和《史记》并列的两大史书巨著。而且,一部《资治通鉴》治天下,这也是经过近代历史验证过的。
所以,这样的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既不可能盲目反对,也不可能为了权力,只能是为了心中的良知。
读史可以明智,何况是写出煌煌巨著的大学问家呢?
我们再反观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仅仅2年粗略编撰后就被强制推行天下,列为考生必考书。苏轼因此十分痛心,曾写诗讽刺王安石的刚愎自用。
历史上有个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苏轼讽刺王安石学问的。
王安石编撰《字说》,认为“波”是水之皮。苏轼大笑:“照你这么说,滑是水之骨喽!”这是真实的故事,因为,王安石一直偏执地认为拆字应该从字义入手,完全推翻了“字音说”。
为此,苏轼还打趣王安石,既然按照字义来拆字,那么“鸠”字就是九头鸟喽?王安石回答不上来,十分尴尬。
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学问不扎实,比苏轼、司马光都要差了一截。
王安石变法,至今很多人都认为他有眼光,那么司马光又如何呢?
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过一封公开信:“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龌龊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司马光劝王安石远小人、近君子,可王安石不听从。最后,王安石的副手吕惠卿果然出卖了他,自己做了宰相。
如果这只说明了司马光会看人,不足为奇,那么来看看他如何对待军国大事的?
神宗时期,西戎部落横山之贼来投降,司马光看穿这帮贼众的逐利行径,就劝说神宗不要接纳。可惜皇帝不听,派种谔迎归。
后来,这群人反复背叛,并和胡族勾结,导致北宋边患不断。
那么,王安石的眼光又如何呢?说出来只怕要跌掉很多人的眼球!
拥护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中,有曾布、吕惠卿、李定、舒亶、郑绾、蔡卞、章惇等人。这些人是变法的核心,也是为数不多拥护王安石的人。
其中,吕惠卿为了登上相位,率先背叛了王安石。王安石被迫辞相后,郑绾也紧随着跟吕惠卿走了。
李定母亲去世,按规定除非皇帝夺情,必须在家守孝三年。可为了权力,李定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郑绾被人责骂为了攀附不惜一切,他则说了一句名言:“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
王安石使用的幕僚中,一半都是这种人,其眼光何如?
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台谏之制。
台谏,是被皇帝允许批评从皇族到百臣的一种制度。可是,为了让变法不被阻拦,王安石竟然以辞职为要挟,迫使宋神宗取消了台谏!
取消了台谏,就等于权力没了约束,大臣行事没了监督,可以为所欲为!
在王安石的要挟下,台谏制度和官员被取消,再没人能以正确的渠道向皇帝进言!
宋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仁慈,奉行与士大夫共天下,但监督者正来自这些台谏官。比如,包拯就曾主管过台谏。
自神宗开始,台谏制度被取消。徽宗放纵自我而失天下、高宗默认秦桧陷害岳飞,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为了变法,王安石改变整个北宋的进言体系,甚至改变了北宋的命运。这就是王安石的眼光,不曾未雨绸缪而激烈变法。
历史不会张口,却笔笔如刀。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探索和勇猛精进,不仅伟大、悲壮,而且给了后人免错的机会。但是,思虑不周、用人不贤却让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最终变了味,成为众矢之的。
司马光品德如高山白雪,堪称“北宋良知”,完胜王安石。但是,经过一次挫折就改变了初衷,走上变法的对立面,这是司马光对历史的亏欠。
上述史实参考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