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举公序传》:建文帝藏身永州第一证——靖难伟人李闻举将落难皇帝救到宁远?

所谓“序传”,是指作者自叙的传记,是一种文体名。如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沿用其体,始称“叙传”,可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

》。由此可知,《闻举公序传》系作者为《李闻举传》一书所作序言。

下灌《李氏族谱》有篇赞传名为《闻举公序传》,其文写道:“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此处‘上’指明太祖朱元璋)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注:膳夫为官名,食官之长,掌王之食膳))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文章标注作者为李含粹。

《闻举公序传》的作者李含粹:“光协公,庠讳含粹……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卒”。“序传”在末尾处写道:“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原来,李含粹并非撰写“序传”的第一人,他只是依照旧谱记录罢了。李含粹是第三届《李氏族谱》的副修,与主修李光迟同为李闻举三弟李闻行之九世孙,“序传”所依照的“旧记”,源自编撰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的第二届《李氏族谱》。而第二届族谱的主修叫李普智,是李闻举二弟李闻政的第三孙。根据“我伯祖闻举公”一称,可以推定原始作者应为李闻举的侄孙,所以首位作者应为李闻举侄孙李普智,文章入载族谱时间应为1497年。

李普智在灌溪《李氏族谱》中有是传记的,其主要内容如下:李普智,号鲁齐,唐状元李郃的二十七世孙。生于正统元年(1436)丙辰七月二十七日,殁于正德六年(1511)辛未九月二十日,寿七十六(比李闻举小59岁)。23岁时与从叔一同考中举人,曾任湖州通判、苏州知府等职。传记中明确说明:“崇先公(李闻举曾祖)以下至今五世家先生条列其齿录,传其可传者,所以慰先灵。”也就是说,元末明初时期五代人的传记,李普智是审查过的,而文章明确《闻举公序传》系李普智所撰写。

从标题“闻举公序传”可以看出,此“序传”的诞生,是当时整理李闻举一生文献资料编辑成书时,由李普智撰写的一篇序言,后被家谱引用。也就是说,《闻举公序传》的内容,来自李闻举本人留下的文献资料,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这篇文章总结李闻举最大的成就便是:“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文章的意思是:在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战乱时期,即“靖难之役”其间,李闻举充分展现他帮助建文帝解救困厄、让其脱离险境才华,他也因为这件事,成了一位靖难伟人。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李闻举救出建文帝的历史事实,这是其他任何史籍中所未曾见到过的。

李闻举救出建文帝后,又做了什么呢?《闻举公序传》接着做了补充:“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白:靖难之役后,李闻举又兼任了建文帝的掌管伙食的长官,穿着官袍,捧着朝笏,在建文帝身边又工作了好几年。

从建文四年起算后再“立朝数年”这明显是永乐时期了,说明李闻举不仅救出了建文帝,还随他一起出亡,管理建文帝的伙食,成为不离建文帝左右的随亡大臣。

当然,随亡建文帝,也不一定说建文帝来到了永州宁远。但是另一篇由李馥撰文的《闻举公传》中记载:“建文帝以公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永乐篡立,公乃致仕归,以养亲为乐云。”这段记录体现了建文帝在位时期十分看中李闻举的才华,而靖难之役后,李闻举则回到了下灌。

综合来看,李闻举救出建文帝后,回到了下灌,由于他是回到下灌后“垂绅搢笏,立朝数年”,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是李闻举等把建文帝救了出来,并且来到了宁远。至于为什么只有“数年”,那是因为李闻举在1410年就去世了。《闻举公序传》后文写道:“由于尽孝于家,因而得以尽忠于国。”也就是说,李闻举是因在宁远保护建文帝而牺牲的。

以上内容,在于1497年就形成了文字书籍,并载入下灌族谱中,并非本人杜撰。当然,建文帝隐归宁远,还是有不可更改的碑记为证明的:下一篇“《缘化袈裟记》:建文帝藏身永州第二证,梅大师亲树碑刻记录落难皇帝在龙池寺做了和尚?”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