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八

前进中学

三厂镇初级中学建于1958年,我小时候大家叫它前进中学,带有文革特色。我家西边有一列房子,这列房子和前进中学隔一条中心街。前进中学校园的形状像一个日字,操场不大,而且一分为二,只能打打篮球。前进中学只有初中部,那时候的初中只有二年,我想不起来每个年级有几个班,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是如何分布的。

有一个夏夜,大家在外面乘凉聊天,不知怎么聊到前进中学,施会计家的二儿子说,那就是扶乩庙,一个长辈带着揶揄的口吻说:哎哟,他还知道扶乩庙。

前进中学的旧址就是扶乩庙,据说香火挺旺,在那张小火车的照片上,扶乩庙可能已经存在了,红色圈出来的房子是扶乩庙的大致位置。一般来说,中国的集镇都是先有庙后有镇,这座扶乩庙可能是三厂最早的建筑。

我把扶乩庙听成了何姬庙,想当然地把她和八仙中的何仙姑联系起来,以为三厂人崇拜的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神,难怪我们乙班那么多绝世的容颜。三年前姜红霞把正确答案告诉我,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扶乩占卜、装神弄鬼的道士形象,这大概是老潘我今天的样子了

1976年

197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年初周总理去世,大家悼念一场。清明节,北京有很多人到那个大广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是教室扩音器里频繁传出“铿锵有力、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播音,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连我们这些孩子都能感受到。

朱老总去世是7月初,不知有没有放暑假,听到这个消息,大家比较漠然,就是感觉还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肯定已经放暑假了,那天晚上有人说看到家里电灯在晃动,我们这儿处于受这次地震影响的最南端,倒是有这个可能,但我认识的绝大数人都说没有任何感觉。

接下来,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被“鼓励”去防震棚居住,我家所在的防震棚位于前进中学的操场,估计三厂中学、中心小学的操场、大戏院前面的广场,都被征用,到处是防震棚,如果从空中俯视当时的中国,一定颇为壮观。

小孩子还是很喜欢住在防震棚中的,我们感觉不到有什么不方便。每逢“多难兴邦”的时候,据说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会明显提高,但维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每户人家还是被允许留一个人住在家里看门,我家是我外公留守。

从网上查询1976年登陆中国的台风,其中编号为7613的毕莉(BILLIE)是一个强台风。毕莉于8月10日先后登陆台湾宜兰和福建莆田,登陆宜兰时的最大风速达到38-40米/秒(136公里/小时),风力13级,介于台风和强台风之间,登陆莆田时为台风级别,估计风力在11-12级。没有查询到毕莉登陆后北上的路径,应该就是这个台风掠过福建、浙江、上海,越过长江,袭击了三厂镇。

台风中心抵达三厂镇是半夜,狂风暴雨肆虐了大半夜,前进中学的操场很快成为水乡泽国,当时的排水系统还不像后来那样受人诟病,但还是来不及排水,记得当时的水位涨到了床板下面。后来看史书,攻城者掘开大河,水淹围城,往往有这样一句:城不没者三版。就是水位离城墙顶部只差三块木板的高度,那天晚上的情况适用这句话。

床铺没被淹,而拖鞋全部漂起来,顺着排水的方向涌往下水道口。那时候的人对任何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很看重的,雨势稍小,全员出动,抢救拖鞋,我外公也特意赶过来,蹚水到窨井口,居然抢回了我的小拖鞋,而家人的其他拖鞋全军覆没。

事实上,下水道的出口很小,绝大部分的拖鞋无法通过,全都堵在窨井中,而且一夜暴雨冲刷,里面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第二天台风过去,是个晴天,政府派人把所有的拖鞋掏上来,全部堆到操场的一边,蔚为壮观。绝大部分人都寻回了自己的拖鞋,一扫阴霾,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不过走到街上,看到路边上很多的法国梧桐被掀翻,那些树应该有点年代,已经很粗了。

接连二次自然灾害,学校推迟开学。没几天,毛主席逝世,我那时候并不清楚毛主席和毛泽东就是同一个人,后来看《闪闪的红星》,里面是毛委员,又糊涂了一次。不过我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伟人走了,因为周边很多人表现非常伤心。追悼会是露天的,一则天热,一则防灾,这次我真的没有调皮偷笑,机械地默哀、追悼,看着旁边的纺织女工哭晕过去,只有一种麻木的感觉。

终于开学以后,没几天,四人帮被粉碎了,很快又组织活动,欢庆这场伟大的胜利,我们也参加了游行。记忆中第一次因游行走过西洋桥,走到新马路,在语录塔那儿转了个圈,再走回去。锣鼓声中,看到无数的小旗在挥舞,我拿到的是一面小红旗,但特喜欢下图中的那面小旗,到了语录塔那边,有人把手中的小旗随手扔了,我在地上努力寻找,居然没有找到这个图案的,看来喜欢它的人不少。

1976年终于过去了,那个学期真正上学的时间很短,我们并不知道,后面的日子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不论是对这个国家,还是我们每一个三厂宁。

(0)

相关推荐

  • 大水坑

    大水坑, 盐池县一个小镇, 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曾是沙尘暴多发地, 干旱少雨, 风沙弥漫. 这里, 曾是长庆采油三厂基地, 仅油田职工.家属多达三万. 这里的人, 这里的事, 有我曾经的过往: 勾 ...

  • 巴侠||​永远的母校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作者小传]巴侠,本名马宁,重庆市城口县人,现居重庆开州,有诗歌.散文.小说散见报刊杂志及中诗网等平台. 永远的母校 文章/巴侠 那一座山,叫金字山,那一条 ...

  • 黄其海:不锈钢铁锹(外一篇)|小小说

    虹云:凭栏小憩 文/黄其海 [作者简介]黄其海,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祖籍安徽肥东县石塘桥张蛮村,巢湖居巢区烔炀河许葛村人.1992年北京鲁迅文学院第八期进修班学员,2003年就读于安大中文系在职研究生 ...

  • 孙恭沛·新稽山忆趣 ——绍兴稽山中学的一段搬家史

    家乡绍兴有所府学宫,始建于宋嘉祐五年至治平二年(1060-1065年),由邑人监簿吴孜舍宅办学,位于城南投醪河边.府学指古代府级官办的教育机构,其体制是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机构结合在一起, ...

  • 【何诗宜】夜里的台风+香港的中学+霸气侧漏

    夜里的台风 福清市实验小学六年2班 何诗宜 指导老师:韩国文 凌晨三点半. 我醒了. 光着脚丫子起身站在窗边,无数个雨点打在玻璃上.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雨水阻挡了我的视线 ...

  • 实中变迁

    1981年,东关完小东南角的那六间青砖瓦房, 承载着实验中学最初的梦想, 那时他还叫城关中学, 我的求学梦从那里起航. 第二年,青瓦房前面盖了六间红瓦房, 那里坐着实验中学的第二届希望. 城关中学还是 ...

  • 三厂记忆,二十八

    忆苦思甜 曹伟家南边.我家西南边的邻居是一个大院子,住着二户人家,叫什么我彻底忘了,离我家近的那户有二个孩子,儿子好像叫鹿鹿,比我小四五岁,我上初中后他刚上小学,女儿还要小一点,没什么印象了.另一家全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三十六

    北面邻居 茅益群家南边是沈金贵家,他家有四五个孩子,最小那个儿子沈刚是我同学,小时候我们经常去他家玩.在普及水门汀之前,家家户户的地面都是泥土的,但夯得比较坚实.印象中沈刚家的地面乌黑发亮,不是很平, ...

  • 三厂记忆,三十五

    三厂浴室 新华书店东面是供销社,临街的供销社商场,我们叫高楼房,高楼房东边是原来的三厂浴室.当年三厂镇在有浴室的地点好像有三处:通棉三厂.化肥厂和三厂浴室,企业里的浴室是免费的,但需要熟人带,不然只能 ...

  • 三厂记忆,三十四

    新华书店 回到钟楼前面那条路,在龚正杰家的东边,有两排房子,住在里面的有他的表兄弟秦建波,还有二位美女同学:罗爱清和单红梅. 小学一年级时,旁边坐了一个女生,穿得不知道算不算时髦,就是感觉像一个天仙似 ...

  • 三厂记忆,三十三

    相亲 高新家西边是姜红霞家,姜红霞是中心小学和海门中学的王军霞,天生是长跑健将,不过那时候马俊仁还没有红火,国内省内没人关注中长跑这些项目.话说回来,就算遇到了马俊仁,是福是祸也难说. 从姜家再往西, ...

  • 三厂记忆,三十二

    雪狗和高新 前进中学的北墙外有几户人家,记得最东边的是雪狗家.雪狗家是父子二个,好像姓朱,我一直不清楚雪狗是父亲还是儿子,就当是父亲的名字吧. 我进过雪狗家,那间小小的堂屋北向,采光差,室内很暗,真正 ...

  • 三厂记忆,三十一

    青龙港 从南河沿一直向南,是青龙港.青龙港是通往上海的门户,当时整个苏北通往上海的港口寥寥无几,最繁忙的要数南通港和青龙港,启东有一个港口,但太偏远,扬州也有一个港口,但基本上是通往镇江,到上海的船次 ...

  • 三厂记忆,三十

    清明祭扫 我兄弟张汝春当年说我们沙地人不祭祖,是沙蛮子,我当时想的是,不祭祖有什么关系呢?很长时间里,对于"刨了谁家的祖坟"这件事,竟然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我也无法理解.对于很多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