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皇帝与他的画画人——清代宫廷绘画
Artlib 线上展览
前言
清代宫廷绘画,指的是清朝的宫廷组织职业画家,专门为皇帝而绘制的作品。宫廷组织画家进行绘画创作,并非始于清朝。根据史料记载,历代皆有宫廷画家的活动,清朝在宫廷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画家,绘制了大量的作品,其在继承前代宫廷绘画作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清代宫廷绘画艺术。
清代宫廷绘画机构的设置,有它自己的特点。雍正时见于档案文献记载的有“画作”、“画院处”等名称,它们均隶属于内务府。至乾隆元年(1736),根据皇帝的命令,正式在内务府下建立“如意馆”。文献中称,如意馆设立于启祥宫之南。是内务府造办处所在地。
清朝宫中供职的画家没有专门的职称,开始时称作“南匠”(彼时宫中供职的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大都来自江南,故以“南匠”称之),乾隆九年(1744年)弘历下旨,改称为“画画人”。
本次展览遴选<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中清代宫廷绘画高清图像40余件(套),旨在以宫廷人物、宫廷花鸟、宫廷山水作品为主线,通过这些宫廷绘画作品,展现清代独特的宫廷艺术。
壹
人物·纪实
清代宫廷人物画受西方传教士、历代皇帝等因素的影响,得到大力的发展,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发展达到繁荣兴旺的景象。
清代的宫廷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受到了西洋绘画的影响,借鉴西洋画法,并与传统中国画法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清代宫廷人物画画风——西洋风尚。清代宫廷人物画的西洋风尚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即在顺治、康熙时期出现并逐渐形成,至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嘉庆及以后时期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消亡。
本单元对具有代表性的宫廷画师、宫廷人物画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及详细解说,以期认识清代宫廷人物画的主要审美特征。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 宫廷画家绘
绢本 设色 50.5cm×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玄烨是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世祖福临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
图中所画康熙皇帝年纪约在三十岁左右,图中的方桌用中国传统透视画法,而屏风的足部则运用了欧洲的焦点透视法表现。二者集于同一画面,显得风格不统一。
在中国传统的肖像画中特重视人物的轮廓线,而西洋肖像画主要用颜色块面的堆叠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和质感。从中国与西洋画的不同风格,可以看到西洋绘画传入中国的初期,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时不协调的现象。
康熙帝读书像轴 宫廷画家绘
绢本 设色 138cm×10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观者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君主勤勉苦读的一面。图中康熙帝盘腿端坐,凝神静思,仿佛正在深思书中精华。身后书盈满架,排放齐整,传达出像主涉猎广泛、勤勉好学的信息。
纵观全图,宫廷画家显然受到了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皱不用中国画以线条勾画的表现手法而用色彩明暗的变化加以描绘。这反映出中国画家正在初步尝试用一种外来的艺术技巧创作本国题材的绘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雍正帝读书像 宫廷画家绘
绢本 设色 171.3cm×15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皇帝自幼及长素以读书为重,登极之后依然如故,举行经筵,继续不间断地学习。他熟悉经史典籍,儒释兼通,能吸取前代的治世经验,完善统治方式与手段,驾驭群臣自有法度。终其一朝,使康熙末年吏治松弛等种种弊端多有转变,为乾隆朝登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如此种种均和雍正帝本人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息息相关。
《雍正帝读书像》绘写他端坐于锦垫之上,手捧书卷,默默沉思,仿佛在体味书中三昧。此类读书坐像构图最早见于康熙时期,之后成为一种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续到晚清。故宫清代宫廷绘画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构图相似的肖像存世。
平安春信图 郎世宁绘
绢本 设色 68.8cm×4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帝,雍帝第四子,1735年即位。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乾隆帝勤政余暇,游艺翰墨,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诗文和书画艺术作品,表现出较父、祖更为广泛、多样、持续而深入的文人意趣。
此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弘历年轻时的画像。图中唇部无须,脚着红鞋者便应该是十余岁的弘历。作者虽然在画幅上没有落名款,但是据乾隆皇帝的题诗可知,画像当出自郞世宁之手。乾隆皇帝御题诗里“壬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皇帝时年72岁。
郞世宁作为有着深厚素描功底的西洋画家,他在运用西方解剖学将人物五官面部刻画得细腻、清晰,富有立体感的同时,巧妙地吸取了中国传统“写真”画技法,得到了清皇室,尤其是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弘历观画图 郎世宁等绘
纸本 设色 136.4cm x 6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帝,雍帝第四子,1735年即位。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
乾隆帝勤政余暇,游艺翰墨,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诗文和书画艺术作品,表现出较父、祖更为广泛、多样、持续而深入的文人意趣。
此幅利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欣赏《洗象图》的情景。《洗象图》描绘的是扮作普贤菩萨的乾隆皇帝正在观看众人为普贤的坐骑白象洗刷的场景。
此图无作者名款,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应该是中西画家的合璧之作。图中乾隆皇帝的肖像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乾隆皇帝的服饰则由中国画家以传统的人物画“战笔描”表现,衣纹线条抖动弯曲,极具动感。
东、西方绘画艺术风格呈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无疑丰富了宫廷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这也是乾隆朝宫廷绘画的一大特色。
乾隆皇帝大阅图 郎世宁绘
绢本 设色 332.5cm×13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1715年以天主教耶稣会修士身份来中国传教,传教未允,因擅画,入如意馆,成为清宫廷画家。以中国之工具媒材及技巧,参西画之写实色彩观念,开中国画之中西融合之先河,史称“海西画派”。
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
弘历观荷抚琴图 郎世宁绘
绢本设色 299.5cm x 156.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虽未署作者名款,实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主绘,中国画家补画山水背景。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临湖抚琴,远处高山流水,喻其襟怀心境。
从此图中可以看到郎世宁运用焦点透视手法,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见到的屋宇移于画幅,成功地在二维平面画幅上真实地表现出多维空间,与传统中国界画描绘空间的手法完全不同。
乾隆岁朝行乐 丁观鹏 郎世宁等绘
绢本 设色 305cm×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
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
向右滑动查看高清全图
历朝贤后故事图 焦秉贞绘
绢本 设色 30.8cmx37.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故事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此套图册题材取自历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画家绘此画册就是借她们的懿德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树立行为楷模。
在十二开的册页中,所绘仕女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富有装饰性。图上建筑物的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界画。每开对题是由梁诗正书写的弘历在皇子时期所作的诗句,记录了这些皇后、太后的事迹和对她们的评价。
<旋转手机查看高清大图>
桐荫仕女图 宫廷画家绘
绢本 设色 128.5cm×32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印。屏风背面为康熙皇帝临董其昌书《洛禊赋》全文。
此幅绘制于清朝康熙时期,出自中国宫廷画家之手,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油画作品之一。作者在图中完全采用西洋油画手法描绘了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其中不仅运用了明显的焦点透视法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而且极力通过光线照射所产生的高光与投影的强烈明暗关系来表现建筑的立体感,虽然技法尚显稚拙,但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中国传统建筑画注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京师生春诗意图 徐扬绘
绢本设色 256cmx233.5cm
176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扬(生卒年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徐扬恭献图册,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因此入宫供奉,在如意馆供职达26年之久。擅长人物、花鸟、楼阁,官至内阁中书。
徐扬是清代宫廷中受西洋绘画影响的画家之一,但中国宫廷画家们对西洋画法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机械的翻版,而是以中国传统楼阁画为根基。
此幅采用鸟瞰式构图,将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画法与欧洲焦点透视画法相结合,描绘了京师的全貌。画家从正阳门大街画起,紫禁城、景山、西苑、琼岛,乃至天坛祈年殿,莫不一一收入画幅之中,数百年前的北京城如现眼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旋转手机查看高清大图>
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 焦秉贞绘
绢本设色 58.5cm×54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为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绘康熙携众大臣南巡时的一路景色及风土人情。
此卷用笔谨严,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略仿赵千里,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描写精细,设色工妙,曲尽姿致,不遗纤毫,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并为一代绝作。燕京庚子乱,出自彼国内廷,流传我邦者,可窥当时巡幸盛典之一班,尤有裨于史学,不可仅以画法精妙称之也。
贰
花鸟·走兽
清代宫廷中的花鸟走兽画,一部份受到恽寿平、蒋廷锡等人的影响。画风比较工整写实,设色鲜丽明净,但和宋、明的宫廷花鸟走兽画比较,显得不厚实,有轻飘感。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家为余省、余樨、李秉德、杨大章等。
除去恽寿平、蒋廷锡的传派外,一些欧洲传教士画家采用西洋绘画的技法也绘制了不少花鸟走兽画。他们的作品讲究动物的解剖结构,注重表现立体感。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等人都有这类题材的作品传世。这些花鸟走兽画具有装饰宫廷的观赏价值。
红莲绿藻图 恽寿平 唐炗绘 纸本设色
135.7cmx59cm 167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恽格(1633-1690),字寿平,号南田。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初六家”。
此图是唐炗(音光)与恽寿平联手为祝王翚40岁诞辰所作。唐炗绘荷花,恽寿平画荇藻。荷花与荇藻皆采用了没骨法,透露出轻盈飘逸与湿润的感觉。微风中,仿佛莲叶与荷花的清香淡淡而来。水塘里荇藻则用一笔点画。状物形神兼备,风格清新淡雅。
唐炗(音光)(1626—1690年,后加唐宇昭子),字子晋,号匹士,江苏常州人。工画荷花。与恽寿平同时,时有’唐荷花’、’恽牡丹’之称。
<旋转手机查看高清大图>
九兰图 恽寿平 唐炗绘 绢本设色
23.4cmx6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写建兰,建兰即秋兰,也称《建兰图》或《秋兰图》。画中秋兰数朵,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画面,疏密自然,作者不用一点水墨,纯用赭石、白粉和略加花青点画,只见色痕,为没骨画中具有新意之作。从画末自题可知,该图表现了作者对澹贻堂主人“闽海”离后的怀念之情。
蜀葵宣花图 蒋廷锡绘 绢本 设色
76cmx39.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蒋廷锡(1669—1732年),字扬孙,号西谷,又号南沙,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赐进士。雍正元年,世宗胤禛敕其校勘重编《古今图书集成》,三年告竣。六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圣祖实录》总裁,十年卒于任上。著有《尚书地理今释》、《青桐轩集》等。
题跋: 庚寅二月蒋廷锡写
此幅用没骨法绘三枝折枝花卉,以逸笔写生,奇正率工,敷色晕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风神生动,得恽寿平韵味。
兰花月季图 蒋廷锡绘 绢本 设色
39cmx60.7cm 南京博物院藏
题跋: 洗砚试新墨,香风拂茧纸。莫嫌兰叶稀,叶多伤兰蘂。己丑十月望写于海澱成坐轩,并题一绝句,酉君蒋廷锡。
此图绘兰花一丛,湖石俏立,月季迎风招展。花叶用没骨画法,湖石用笔阔大自然。此轴有相同的某拍卖会一本,估价五万,明显是现代仿制品。
梧桐双兔图 冷枚绘 绢本设色
176.2cm×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冷枚(约1670—1742年),清初宫廷画家,字吉臣,别号金门画史,胶州(今属山东省)人。师从清初宫廷画家焦秉贞,擅长画人物、仕女、山水、花鸟,画风工整细致,色彩浓厚。康熙后期至乾隆七年间供奉内廷,并受到西洋绘画的一定影响。
此图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双兔写实,造型准确生动,皮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具有柔软的质感。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山石以折带笔方正写出,于坚硬中见峻峭之美。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注重冷暖色调的对比。
整幅作品大气秀美,富丽堂皇,受到了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具有康熙朝宫廷绘画的风貌。
花鸟图 郎世宁绘 绢本设色
63.7cm×3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青年时期受到系统的绘画训练,后来加入了欧洲基督教下属的宗教组织耶稣会,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传教士的身份离开欧洲来到东方,次年抵达澳门,起汉名郎世宁,继而北上京师,随即于康熙末期进入宫廷供职,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中国宫廷艺术家的生涯。
郎世宁在清宫廷内为皇帝画了多幅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历史画,以及众多的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画作品,还将欧洲的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协助中国学者年希尧完成了叙述这一画法的著作《视学》,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宁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此图笔法精工细腻,色调绚丽多彩,造型写实生动,注重描绘禽鸟翎毛的质感、花叶的阴阳向背以及明暗层次的变化,具有鲜明的西洋花鸟写实画的风格。
本幅款署:“臣郎世宁恭画。”钤“臣世宁”白文印、“恭画”朱文印。有“乾隆鉴赏”印及清内府鉴藏印七方。《石渠宝笈》著录。
锦春图 郎世宁绘 绢本设色
169.2cmx95.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轴描绘海棠盛开时节,一对锦鸡栖息于涧水坡岸旁的湖石之上。画中繁花似锦,珍禽、瑞芝、竹枝等都与吉祥长寿寓意有关。红腹锦鸡丰富艳丽的色彩饱满,加上白色高光线条增色,很能营造出毛羽光泽,但地面上已没有它的阴影。
画中海棠花与灵芝的描绘也都追求明暗变化,设色讲究。但山石坡岸已是中国传统笔墨,景致的处理十分讲究,透过湖石孔洞还能看到海棠、竹枝交错生长于其后侧空间。此轴构图比《万寿长春》繁复,山石坡岸不再只是配合植物珍禽的背景。
<向右滑动查看高清大图>
十骏犬图册 艾启蒙绘 纸本设色
25.2cm×30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艾启蒙(1708—1780年),字醒庵,原名IgntiusSickltart,波西米亚(今属捷克)人,天主教耶酥会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年)来华供奉内廷。他在清宫师从郎世宁,专擅绘人物、走兽和翎毛,力图在技法上达到中西合璧,在宫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图册共绘10犬,1茹黄豹、2雪爪庐、3金翅猃、4斑锦彪、5霜花鹞、6漆点猣、7苍水虬、8蓦空鹊、9墨玉螭、10睒星狼。均为乾隆帝行猎南苑或木兰秋狝时所跟随的欧洲纯种猎犬。
作者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颜料,以欧洲的绘画方式和技法来诠释动物的结构和形貌,通过光影的明暗变化准确生动地表现出猎犬的体积感、立体感和皮毛的质感。衬景山水由中国画家创作,清秀明丽。此图中西合璧的画风既新颖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
叁
艺术·山水
清代宫廷的山水画,可以说是“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天下。过去许多美术史和绘画史著述把“四王”称为清初画坛上的“四王”,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对于清宫廷山水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王原祁。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三十九年(1700年)入侍南书房。
玄烨很喜欢王原祁的山水画。王原祁本人并不是内廷供奉的职业画家,但由于他的大量作品和弟子的作用,使得他的画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宫廷山水画的面貌。过去一般都说清宫廷的山水画受“四王”的影响,这并不错,但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受到“四王”中王原祁的影响最大。
仿吴镇山水图 王原祁绘
纸本 墨笔 141.7cm×5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狮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因画艺,被召供奉内廷,深受皇室青睐,地位显赫。
他擅画山水,做为“四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秉承家学,追摹古法,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追随王原祁的画家众多,形成“娄东派”,几乎独占了当时的画坛。
# 仿吴镇山水局部
此图无年款。据王原祁自题“身伏噩庐,心违琐闼”之句,知是图当为他55岁左右为其父王揆守丧之日所作。
图绘江南清幽小景。在构图上,王原祁通过对山石杂木由近至远、由低至高的层层展示,有秩地拓展了画境。在山石树木的表现上,王原祁掌握了吴镇擅于运用湿笔的特点,亦以包含水分的润墨表现山川林木郁茂之景。笔墨淋漓雄劲,得吴镇山水画“苍苍莽莽,有林下风”之趣。
神完气足图 王原祁绘
纸本 墨笔 137.2cm×7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神完气足图局部
此图是王原祁仿董、巨山水之作,据题系为其弟子明吉而作。明吉即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的金永熙。王原祁以“神完气足”为主旨教导明吉习董、巨山水,他认为董、巨绘画具有“全体浑沦,气势磅礴”的特点,要体现这种特点,须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独运、幻化出神实属不易之事。
因此,该作全以块石堆积成山,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以密不透风之势而求神完气足,这是画家积一生画学为弟子所作的绘画范本,是其晚年杰作之一。
松溪仙馆图 王原祁绘
纸本 墨笔 118.5cm×5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松溪仙馆图局部
本幅有作者款题:“臣王原祁恭画”。
该图是作者于清宫廷供奉期间(即1686—1715年)绘制的代表作。画家取法于元代王蒙的密体画风,画层峦叠翠,松林山舍,云雾缭饶,是画家心中的理想仙境。作者多用干笔细皴,笔墨苍润,有元代王蒙的遗韵。构图严整而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
山水图 张宗苍绘
纸本 设色 143cm×75.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宗苍(1686—1756年),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蔗翁、太湖渔人,晚称瘦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师承清代娄东画派的传人黄鼎,擅画山水。
其山水画用笔沉着,山石多加积染,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具有苍劲秀雅之风,深得高宗皇帝赏识,成为乾隆朝宫廷的重要画家。《石渠宝笈》著录画作116件。71岁时卒于故里。
# 山水图局部
“壬申”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张宗苍时年66岁。此图是张宗苍担任宫廷画师期间精心创作的山水画。
图中山石反复以线条皴染,再以焦墨点苔,多遍始成,令繁复的林壑不失明爽之致,笔情墨韵间不失苍郁秀雅之气,反映了画家成熟期的典型风格。乾隆皇帝对此图赞赏有加,将它收贮于塞外最重要的行宫避暑山庄,并且在画上题诗三首,以示恩宠。
乾隆皇帝抚琴图 张宗苍绘
纸本 墨笔 194cm×15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乾隆皇帝抚琴图局部
款识:“乾隆癸酉清和月臣张宗苍恭绘。”
“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皇帝时年43岁。
乾隆皇帝自幼受汉满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汉族文人所追求的种种理想境界十分向往,谕令宫廷画家创作了多幅表现其儒雅生活的作品,如春日松下品茶、盛夏观荷纳凉、秋季熏香抚琴、冬季赏雪吟诗或集雪烹茶等,这其中有的是他亲历亲为的行乐活动,有的则是他理想中的一种行乐状态,此图便是他谕令宫廷画家张宗苍创作的表现他脱离世嚣,于山野之中悠然自得的臆想之作。
避暑山庄图 冷枚绘
绢本 设色 254.8cm×17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避暑山庄图局部
本幅款署:“小臣冷枚恭畫。”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构图为鸟瞰式,自景区上方向下纵向取景,景致具体而微。设色以青绿着色和浅绛渲染相结合,冷暖色调和谐呼应,成功地营造出山庄静寂清幽的氛围。
作者在传统的工笔界画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欧洲的透视法,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此图同时是一幅反映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建筑的图样,对于我们了解避暑山庄的建筑沿革有着重要的图像价值。
<旋转手机查看高清大图>
玉带桥诗意图 徐扬绘
纸本 设色 15.4cm×1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玉带桥诗意图局部
卷首以玉带桥为开端,长堤卧波,水光潋滟,碧树依依,舟楫往来,游客怡然。堤岸一端长松落碧,浓荫遮日,其间隐隐露出殿宇一角。远处青峰隐约可辨,云气氤氲,幽雅静谧。引首有乾隆帝御题四字“印合湖堤”,钤“乾隆御笔”白文方印。本幅款署“臣徐扬恭写”,钤“臣”朱文方印,“扬”白文方印。
画面景物并非对乾隆时期清漪园的如实描绘,而是依据御制玉带桥诗诗意绘制的,诗文云:“垂之则有卧波中,衔绶维鱼幻岂虹。歌咏湖山此生惯,威仪青紫若人工。光通潋滟原规月,势委飘萧不碍风。本是印工留下物,而今还复属苏公。”
全图笔法松秀,超然出尘,布局疏密得当,赋色清雅怡人,别具韵致,有元人遗风。尽管描绘的本应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皇家苑囿,徐扬却用简淡的笔调表现出近乎田园风情的景象,既贴切诗意,又显示了文人画家高雅独到的审美品味,洵为其靡费心力之作。
山水图 郎世宁绘
绢本设色 143.2cmx8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山水图局部
层峦迭翠山间,山岚云烟萦绕,村舍、凉亭、小桥掩映。郎世宁融入皴擦钩勒法与类似素描的点法,呈现物象不同的质感。树叶有干湿浓淡细腻变化,设色明净细秀。隐约可见的烟岚,益增画面深远的空间感。
郎氏对传统文人画也有涉猎,学习对象是宫廷画家唐岱(1673-1752以后),唐岱则师从王原祁(1642-1715)。画面山头造型,杂树布置、皴法、苔点,都可看见学习唐岱笔法,两人曾多次奉旨合作,此种关系确立清初画坛“正统”风格一脉相承。
结语
本次展览通过展示清代宫廷绘画作品,并从人物纪实、花鸟走兽、艺术山水三个方面出发,集中呈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清代宫廷艺术。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便会发现清代宫廷绘画,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点:中西合璧。欧洲画家在宫中供职,为中国绘画呈现西方绘画特点创作了条件,这也成为此时期宫廷绘画的典型面貌。
往期回顾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好风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