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里的大师 | 你还记得那个可怜的三毛吗?
如果从张乐平先生于1935年创作的第一幅三毛漫画在上海《图画晨报》上刊登算起,这个“光光头上三根毛,圆圆鼻子往上翘”的的三毛已是耄耋之年。
1948年《大公报》上连载的三毛流浪记插图
张平乐是浙江海盐人,作为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毕生从事漫画创作,画笔生涯达60个春秋。
抗战时期,张乐平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1941年,又在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
汉奸,张乐平
他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期间,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抗日漫画,极大部分是用于招贴、印制传单散发、巡回展出等,而三毛这个形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
三毛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在影视作品中,这样一个小孩的形象始终保持着鲜活。他不像是虚构的人物,而像你在弄堂里、大街上见到的那个孩子。不论是从军、流浪,还是迎解放、学科学,都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在我们的印象中,“三毛”是一个身世凄凉,饥寒交迫,受尽欺辱、贫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儿童。不过仔细梳理张平乐对于三毛形象的塑造过程后,我们却可以发现更多关于三毛有趣而悲惨的命运线索。
在早期的三毛作品中,张平乐没有就三毛的身世做特别交代,在创作于1935年到1937年间的《三毛外传》、《三毛从军记》等作品中,三毛只是一个寻常的弄堂里的小孩,并且从部分内容看他还是有家庭的。
孤苦伶仃
渡河求生
河中遇救
到了1947年,三毛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三毛流浪记》问世时,对于三毛的身世终于有了一个定义。《三毛流浪记》的第一组画叫“孤苦伶仃”,寥寥几笔就把三毛的身世交代了——就是孤儿——好多人看了第一幅就开始流眼泪。
那时的上海,几乎每条马路上都有流浪儿童。经过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慈善机构又无法全部容纳,他们只好流落街头。所以这些漫画刊登后引起很大反响也是情理之内。
张平乐在剧组与“三毛”王龙基合影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三毛流浪记》,这个故事也是最早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漫画作品之一。
《三毛流浪记》的电影版在1949年就被搬上了荧幕,电影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他成功的塑造了三毛形象,在拍摄过程中张乐平对这个小孩塑造的人物也是赞许有加。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我们对《三毛流浪记》的印象可能没有那么深,《三毛从军记》的电影版反而更被大众所熟知。
《三毛从军记》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
有别于其他美术类的内容,漫画在针砭时弊上绝对有着其独特的作用,通过漫画故事,可以更直观的宣扬抗战情绪,因此,在抗战时期,我国的漫画得到了很不错的发展。
全国抗战,林夫,1938
怒潮组画(共4张),李桦,1947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众多漫画社团。1937年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等人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同年春,以首届全国漫画展览的参展作者为基本成员的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在上海南郊半淞公园成立;1937年9月,成都亦成立了四川漫画社;1938年1月, 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成立……
全民抗战,叶浅予
随着这些社团的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抗战中,漫画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除了这些社团自己出版的漫画刊物,当时全国各类报纸、期刊也对各种题材的抗战漫画进行了大范围的宣传。这些努力都对抗日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既然说到全国抗战漫画作品,我们再来提一个著名的漫话大师——丰子恺。在抗战时期,丰子恺也在以自己的漫画做着抗日宣传。
丰子恺入门时学的是油画,不过在当时的中国,油画市场实在不大,于是他便画起了漫画。
仓皇,丰子恺
丰子恺的漫画雍容恬静,往往是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清新隽永的意境。
抗战爆发后,丰子恺前往大后方,用他大量反映现实的漫画作品为抗战做宣传,同时他还满腔热情地收集其他抗战漫画,把它们编辑成《漫文漫画》一书,由汉口大路书店出版发行。
凯旋之夜
胜利之夜
丰子恺本人在抗战大背景下创作的漫画作品后来则由吴浩然汇编成《丰子恺的抗战》漫画集。在这本作品集中,既有着《仓皇》这样直接表现抗战时期生活困苦的农民的状态的作品,也有着《胜利之夜》、《新生》之类表现战争胜利后喜悦心情的内容。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