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二十九

南河沿、学农

前进中学向南,住了几位同学,周娟、范寒光、陈明辉,周娟家比较靠近前进中学,范寒光和陈明辉住在更南面一点。陈明辉现在是海门某银行领导,他讨了管红心做娘子,他家住在轧花厂;范寒光不知道是否轧花厂的,他的girl friend is 我的高中同班梁莹久。看起来都挺有花露水的

住在这一带的还有郁应珍阿姨,她儿子郁伟,高我二届,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南通外经贸委,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就像有些水果有大小年之分,据说三厂镇中心小学的毕业生也有大小年,78届和80届毕业的两届学生相对要好一些,当年校宣队的主力也来自于这二届。77届刚从文革中走出来,不好评说,我估计是政策上对79届、81届不是很有利,从82届开始大概就正常了。

轧花厂就在南河沿边上,在路西。不记得这儿有桥,这条河在此可能是断开的,但下面应该有暗渠相通。南河沿向东通到很远处,一直连通到长江,当年的时令海鲜、时令水果、时令蔬菜都是从这条河里运来的,我记得最好吃的带鱼、大小黄鱼、仓鳊鱼都是从南河沿买的。自然课上提到中国沿海的四大海水鱼,庆幸我都见(吃)过,而好多内陆来的人听都没听说过。

小时候曹伟阿哥带我们来南河沿游泳,我不敢下水(有幼时的阴影

),他和王健比赛潜泳,启海话叫“入没头顶”,他们在水下游,我在岸上一路小跑,等他们冒出头来,我已经跑得气喘吁吁的,而我们的位置基本一致,把我佩服得什么似的。当时觉得有1里路,现在想想应该没有那么远,大概在200-300米之间,也就是半里路。

我们这儿的农村人对距离远近没什么概念,凡是问路,一律是一里路,有时候就几十步路,有时候可能在三四公里之外。大家都习惯了,因此有点经验的问路人会问清楚某些地标,而不会在意精确的里数。

南河沿外面是一片农田,很多年里种的都是棉花,小学里组织学农,都来南河沿摘棉花,顺便算是秋游了。第一年的时候,生产队里还是按照工分计算社员工资的,没人在乎摘下来的棉花质量怎样,记得是一片完整的棉花田,开满了洁白的棉花。把小孩子放进去,基本都是撒野的,也没人指导,等收工时,一片狼藉,好像有几个社员说了几句,但没人在意。

第二年开始,好像开始承包到户了,哪里还舍得让小孩子如此糟践。但学农还是得进行,记得后来二次去都是已经摘过的棉花田,那些棉桃里只残留下很少一点棉絮了,或者完全没有绽放的棉桃。还有人来指导,说这些棉絮还是很有价值的,要认真对待,云云

。反正孩子们主要是来玩的,也不会在意。

孩子们在意的是学农后的作文,除了“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这些套路,还得有点新意。当时可以看到一些范文了,但几乎没有写摘棉花的,大多是拾麦穗。我们这儿大部分的孩子大概从来没见过麦穗,甚至搞不清楚麦穗和棉花的区别,有的同学直接把范文抄过来,把语文老师气得够呛,说哪怕你改成稻穗,也算你合格了,拿回去重写

南通地区,以前是六县一市,除开南通市区,南三县富、北三县穷。据说是南三县主要种棉花,卖给棉纺织厂,价格比较高,而北三县主要种水稻,国家统收,价格比较低,长年下来,贫富就分出来了。也许有这个因素,但南三县沙地人较多,经商意识浓,北三县本地土著多,小农意识浓,这恐怕是更重要的因素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南河沿一带都改种薄荷了,从边上走过时,我总忍不住摘几片薄荷叶下来,一路闻到家,很香,但记得大人说,薄荷叶不能直接吃,吃了要中毒的,从来没敢尝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0)

相关推荐

  • 南通城的旧时回忆

    回忆起南通市旧城"点滴". 时间是解放至九九年止,部分参考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南通大事纪".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日,华中军区第九分区部队进入南通城.南通地区全境解放 ...

  • 南通各区县公务员待遇大揭秘,哪里性价比高?

    2020年,南通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0036亿元,名义增量652亿元,名义增速6.96%.成为江苏第4个GDP破万亿的城市,发展势头非常猛. 南通经济发展势头非常的迅猛,已经将常州远甩身后. 那么在南 ...

  • 南峤丨老师骑脚踏车载我去赶考

    老师骑脚踏车载我去赶考 作者:南峤 教师节又到了,我想起自己当教师时还没有教师节,更不由地想起我的一位老师. 50多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世界上,我经历过无数事,邂逅过许多人.就说从小学.中学到大 ...

  • 2005-14 南通博物苑

    图案面值: (2-1)T 南馆 80分 (2-2)T 中馆 80分 邮票介绍: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江苏省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博物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九)‖文/樱落满地哀愁集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九) 二十九.忘记的温度 有人说,爱情最终会变成亲情,从炽热变得带有微温. 爱情在经过了婚姻生活的洗礼,会使得爱人之间的羁绊愈加牢固,渐渐地体悟到两人相处的最后一层含义--相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三十二

    雪狗和高新 前进中学的北墙外有几户人家,记得最东边的是雪狗家.雪狗家是父子二个,好像姓朱,我一直不清楚雪狗是父亲还是儿子,就当是父亲的名字吧. 我进过雪狗家,那间小小的堂屋北向,采光差,室内很暗,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