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逝世与贾府抄家时间很近,是巧合吗?为何有人认为恰到好处

林黛玉离世与贾府被抄家几乎平行。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呢?

其实关于林黛玉之死,曹雪芹的《红楼梦》前80回并没有交代,反倒是高鹗续本与程乙本有交代。在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 神瑛泪洒相思地中,写明林黛玉贾府潇湘馆内吐血生病而亡。令人感慨林黛玉的可悲可怜。

但是红楼梦前80回曾有箴言,暗喻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可能不幸: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而贾府被抄家却是在续写的105章。2件事别管先后,总之时间很近。但考虑到前80回是曹雪芹所写,后面无论高鹗版还是其他版本都是后人续写。所以,暂时讨论接受度高的高鹗版,林黛玉之死与贾府抄家是否有关联。

其实两者是无关的:林黛玉之死有许多种解读:蔡义江先生认为不是贾府弃黛玉选宝钗的事,也不是王熙凤掉包黛玉宝钗搞的鬼,而是林黛玉痛惜贾宝玉的不幸而流泪身亡。

而红学家周汝昌则认为:1是赵姨娘构陷林黛玉与贾宝玉行为污浊,林黛玉病体加心气高,愤恨而死。2是黛玉想了此残生,投江而亡。3是认为王夫人后悔,贾宝玉的婚配1事没让林黛玉过门。

总之,林黛玉之死与贾宝玉脱不开关系。而贾府被抄家,有人认为与元春之死,皇室勾结,贾府奢靡,财政入不敷出,子弟纨绔等有关的,但却没1种说法与林黛玉之死联系在一起。可见两者应该没关联。

但林黛玉之死与贾府抄家很近,这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呢?

众所周知,曹雪芹先生吝惜笔墨,《红楼梦》中无一处废笔,草灰蛇线,增删十载,构思精巧。而高鹗版续作,也没理由在林黛玉这个主角上缺少构思,这不符合《红楼梦》整体的行为逻辑与历史轨迹。

所以,这并非巧合,而是刻意为之。因为我觉得对林黛玉来讲,此时逝世实在是“恰到好处”。

为什么说林黛玉死亡与贾府抄家时间很近,对林黛玉来说是恰到好处呢?

首先,林黛玉此时逝世,不用经历贾府抄家后的悲凉:

林黛玉一生高洁,对贾宝玉的感情纯真专一。而贾宝玉虽然是纨绔子弟,不 着 调又博爱,但精神伴侣一直是林黛玉,而非薛宝钗或其他人。贾宝玉虽然与袭人等有夫妻之实,但他其实想娶林黛玉做正室。

但林黛玉肺病死时,正是贾宝玉丢失宝玉脑浆混沌疯魔之时,不然也不会与薛宝钗新婚洞房。而林黛玉离世身边只有2人:李纨和丫鬟紫鹃,紫鹃是自幼林如海家贴身丫鬟,而李纨是贾宝玉哥哥贾珠遗孀。可见世态炎凉。

而寡妇不能参与结婚庆典,李纨才得以送走临终的林黛玉。这么看林黛玉一边伤痛与贾宝玉的爱情被夺,一边又面临身体肺病的痛苦,以及病重面对死亡的局面,怎么看林黛玉也是死不瞑目,下场凄凉。

但这时林黛玉伤心离世,虽然凄凉却不过短痛而已。若是林黛玉在贾宝玉娶亲后还活着,你想过吗?

1是心气高傲气量狭小的林黛玉,如何面对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为夫妻的事实?贾府内丫鬟与仆人的风言风语也几乎要了林黛玉的命。同时,林黛玉该如何摆正自己的身份地位呢?总不能不与贾府人碰面吧?

这些俗事会像耳边打不死的蚊子,日日刺激消磨林黛玉的心血。内心高傲的林黛玉不仅要面对,失去情感无处寄托的局面,更会感受到来自贾府的嘲笑与屈辱。林黛玉也要体面,是接受不了这种屈辱的。

若此时凭空再加上贾府抄家,会变成压垮林黛玉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比王夫人王熙凤之前的不可一世,在贾府抄家之后,待罪流放钱财两空死无葬身之地的经历,林黛玉此时咽气,是福报也是恰到好处的。

其次,林黛玉此时离世,与命运安排严丝合缝:

林黛玉本是太虚绛珠草,为报顽石(贾宝玉)之恩下界,眼泪流完劫难才会结束,这是林黛玉书中的不可更改的宿命。此时林黛玉的眼泪已流了足够多,劫难对于这个10几岁的小姑娘来说,也足矣了。

其实林黛玉受的苦确实很多:父母早亡,由贾琏去苏州带回林黛玉进入大观园,能想象林黛玉的处境并非十分美好。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贾府规矩又多,丫鬟小厮主子人多口杂,勾心斗角麻烦隐患常有,留意事情必然多,堪称如履薄冰。

这对于1个10几岁小女孩来讲,必然时时刻刻绷紧心弦,怕惹出麻烦和笑话。偏偏林黛玉又是个心思敏感多疑之人,爱上的贾宝玉又是个浪荡子弟,吃醋,反复思虑,患得患失都是日常,经常以泪洗面。

不然1个10几岁小女孩,如何能想得出葬花这种举动?自怜自哀的同时,也难免不是对身世,爱情,未来的一种担忧和迷茫。即使林黛玉再聪明智慧,对抗整个封建时代和贾府大家庭,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红楼梦开头便写林黛玉是绛珠草,因为顽石(贾宝玉)经常照顾之恩,所以下界报答。绛珠也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眼泪和血,泪干也是回归太虚之日。林黛玉因与贾宝玉的爱情,和身世遭遇,眼泪早已超额。早日回归太虚幻境,重回仙界也是宿命安排。

感同身受,我觉得林黛玉劫难已经够多,再经历贾府抄家之后的落败景象,难堪重负,不如此时离去。

再者,林黛玉此时返回太虚幻境,是一部分读者的希望:

林黛玉身上虽然也有任性,爱生气吃醋等缺点。但优点相对更多,很符合一部分读者(甚至作者)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使读者会对林黛玉产生偏爱:

比如:林黛玉并不像尼姑妙玉一般自命清高,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林黛玉对佣人丫鬟很好,26回中,林黛玉随手抓给丫鬟佳惠两把银子。其他老太太也议论过林黛玉分钱的事。林黛玉与贾宝玉一样,不太热衷功名。这么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其实差别一下就看出来了。一个真冷内热,一个外热真冷。

所以,很多读者对有才华有智慧,大方得体,精神高贵的林黛玉偏爱并不是盲目。本来对博爱的贾宝玉便有所不满,林黛玉此时死去,反倒迎合了一部分读者的希望,觉得这是林黛玉的造化,并不可惜。

另外,林黛玉此时逝世,更增添贾府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氛围:

再怎么解读,《红楼梦》也是一部艺术氛围浓厚的小说。所以,林黛玉的孤独离世,其实也为整体小说提供了衬托和警示的作用,烘托了贾府抄家时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累然无助的即视感和氛围。

总的来说:林黛玉劫难已经足够多,不亲身经历贾府抄家,是作者对林黛玉的偏爱和不忍,借由命运之手安排林黛玉离世。是恰到好处的,否则不免情节凌乱又画蛇添足。

(0)

相关推荐